APP下载

新时代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策略

2021-12-06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课程文化教育

王 君

(四川师范大学,成都 610068)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增进人类福祉的同时使得很多的冲突与矛盾凸显。文化、宗教不宽容,基于身份的政治鼓动和冲突事件频发[1]。资源浪费、极端主义、全球变暖、极端主义等世界性问题正在威胁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面对世界的多样性和不可忽视的各种挑战,教育必须担负起立足于培养具有包容、理解、尊重、批判思维、创造性、采取对话而不是对立态度解决问题的人。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从以前到现在,教师一直是促进学校教育的核心力量。培养具有多元文化素养,能够在多元文化社会里生活、工作、交流、促成问题解决、协作处理全球性难题的未来社会的接班者,使人类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教师处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对学生的多元文化教育是多维度的,既要促进知识的建构,又要培养包括学会做人、学会共处、批判思维、跨文化协作等在内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尊重、包容、理解、追求平等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多元文化教育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

二、当前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薄弱

(一)本土化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理论的缺失

许多学者为提升我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质 量做出了大量的思考和研究。如靳淑梅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大背景下我国教师的培养目标[2]。黄政杰和靳玉乐曾专门探讨过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开发。从多元文化教师培养内容的角度,刘刚提出高师教育类课程体系五大板块:教育理论基础、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科研基础、教育实习见习、多元文化教育基础[3]。章光洁则对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进行了探究[4]。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问题,已有研究缺乏在多元文化教育观指导下的全方位的多元文化教师培养探索。教师的培养和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包括教师的选择、教师的职前培养、在职培训,任何环节的缺失或者不完善培养出来的多元文化教师都不利于我国多元文化教育的长远发展,有碍于我国教育与国际教育的同步发展。我们对于如何培养一个有效的多元文化教师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者可操作模式,绝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站在微观的视角,从某个点或者面进行探讨然后给出相应的对策,没有上升到教师培养理论和模式的层面。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的团队或组织系统的研究过如何从对象选择,到把教师培养成一个有效的多元文化教育者。主要是移用或模仿国外教师教育经验,没有探索出一套本土化的可操作模式。

反观欧美等国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从如何招收多元文化背景的师范生源,培养的背景,培养的目标,培养方式,培养的内容,课程的设置,评价考核,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教师培养机构可以移用到自己的教师培养中。教师质量是教育质量的保证,为了确保培养优质的多元文化教师,他们对所有的教师教育项目会定期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考核,对教师的多元素养考核也具有全面性,包括认知、思维、理念、对文化的认识等都涵盖其中。美国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在对职前多元文化教师资格认定时采用多主体评价和实践教学评价为主的双重标准,多重关卡确保了美国多元文化教师的质量[5],而且在美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还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和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6]。

(二)多元文化教师培养实践的薄弱

中国对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对以往文献的梳理发现,主要工作,一方面,对外国(尤其是美国)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介绍,另一方面,大部分研究者从中国多民族构成的国情出发,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思考了少数民族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师资培养,如王艳玲和薛正斌专门论述过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师的能力以及如何为民族地区培养多元文化教师[7]。还有不少研究者进行了个案研究。然而,对非民族地区,其他类型的多元学生所需要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重视和关注程度明显不足。目前我们对多元文化含义的理解存在狭隘之处,而且很多高校对未来教师的培养计划中并未重视引导教师多元文化观树立的课程设计。对一线教师来说,多元文化更是比较陌生的名词,对其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处于不了解或者模糊的状态。可以看出,教育系统内部对开展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领悟。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国家,长期以来在不同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各种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认知方式存在显著的差异。市场经济和现代化促进了社会群体的分化,整个国家的多元程度加深,多样性特征更显著。社会在变化,但是我们的教育还是采取的比较保守的方式,把一个班的学生看作是具有同样文化的群体,这样的教育很难满足多元学生的教育需求。

三、新时代对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诉求

新时代对多元文化教师提出了新的诉求。詹姆斯·A·班克斯(James A.Banks)认为一名合格的多元文化教师要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正视学生表现出来的种族差异性,反思和发展自己对于多元的态度,有充足的知识和技能解释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有关文化问题[8][9]。在对国内外学者有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王艳玲,苟顺明提出多元文化教师的能力构成包括态度、知识和技能三方面,具体来说多元文化教师应该具有正确的社会文化价值观,能够对课程文化进行分析,使用文化敏感型教学策略,而且这三者有交叉之处[10]。 Pritchy Smith认为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未来的多元文化教师,使未来教师在文化多元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具备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知识和技巧,在多元环境下做好文化回应型教师该有的职责[11]。李纯认为教师专业发展仅仅扩充知识,提升能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从多元文化大背景下对其进行分析,督促教师思考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引导教师自觉的获得成长和发展,朝着服务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努力[12]。新时代对多元文化教师提出了教师需要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诉求,这种多元文化素养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诉求、教育知识诉求、教育技能诉求等方面。

(一)多元文化教师的教育理念诉求

1.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平等”理念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的目标,也是现代教育的要求,学校中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获得支撑其生活和未来发展的知识,掌握社会生活的技能。文化剥夺理论认为那些少数民族和弱势地位的孩子之所以在学校教育中不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学校教育没有能够给他们提供与它们原生文化相匹配的教育,那些孩子被迫接受一套新的文化体系,但是这套文化体系总会和原生文化产生冲突。

2.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多元”理念

文化多元是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一直就有的形态,学校学生的构成必然出现多种文化汇集于此的状态。多种文化必然应该有多种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是基于文化不同开展的教育,能够让学习者根据自己的文化经验对知识进行重组与建构。

3.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意识

经济全球化时代,移民、留学、国际贸易、跨国公司、各种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都依赖于世界范围内的合作和对话。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造就多元国际化人才,学生通过学习有了国际化视野,将来进入社会工作能够与国际接轨,参与国际性事务。

(二)多元文化教师的教育知识诉求

1.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文化多样性、多元文化教育和学生独特性的知识

我们的祖先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逐渐发展了多样的文化,在今天我们既要尊重这种多样性,又要通过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继续将这种多样性传承下去。

随着社会的发展,就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而言,不再仅仅是指适应不同民族和种族融合的教育,它也体现为回应多元世界中性别、社会背景、信仰、价值观等不同而采取的教育措施。

学校的所有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身份,这种文化身份是基于他们文化的重要元素(信念、风俗、禁忌、规范或行为方式、价值观等),在学校教育中,这些文化元素和身份特征是学生资质的体现,教育工作者应该了解学生独特的资质,在此基础上有效的进行教育[13]。

2.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教育学和教师角色的知识

传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多将学生机械的看成同质的群体,忽视学生独特经历形成的文化身份,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法缺乏反思,难以维持班级整体学生的发展。在多元文化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关怀者、理解者、本土知识的专家、多元文化教育环境的创造者[4]。

3.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关于学习成绩和多元评价的知识

很多研究表明,少数族群和处境不利学生的学业表现往往不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未受到合适其文化背景的教学和评价方式。

(三)多元文化教师的教育技能诉求

1. 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开发与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取决于多元文化教师,教师决定开发和实施多元文化课程的能力。

2. 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运用多元教学策略的能力

多元文化教育是面向所有人,使所有学生都获得其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内容。多元文化教育在设计教学和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把学生的母体文化纳入其中作为教学参考,这种设计方式能为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可以理解的表达和案列,使学习者能够在轻松的环境中探索。

3. 多元文化教师需要具备处理学生矛盾的能力

现代学校的班级越来越多元化,带有各种文化特征的学生同处一间教室,矛盾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无论是团体之间、个体之间,这些矛盾的存在和深化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整个班级体的良性发展。这种情况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多元文化教师培养的提升策略

(一)培育教师的多元文化理念

个体的态度和主观准则会影响个体的行为意向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多元文化观,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能力,教师要分析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反思自己对于差异和不同的感受和观念。只有对自己所属的文化群体的发展历史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反思在这种基础上形成的观念系统和行为方式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明晰文化对个体的形塑作用。才能让教育者从根本上和骨子里扭转和调适自己在面对多元时的刻板印象、偏向和偏见态度,学会尊重异质文化群体,促使其在教育过程中用更加积极的态度回应学生的多元表现。

教育机构应该重视并且利用好这一点,无论是师范教育还是对教师开展的在职培训,多元文化的元素都应该被贯彻进学校所有的工作中。学校的管理规划、规章制度的制定,教学目标,以及各门课程的设计都不能跨过文化多元的事实,以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取代其他群体的价值取向。首先,在课程安排上有关文化的课程要占有一定的比列,要作为必修课被认真对待。其次,在相关课程中要融入或设置以探究历史为主题的进行研究。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可以更多的了解其他文化和群体,追溯自身文化身份的发展与形成,学会如何多维度、多层次立体的了解一种文化;学习使教师的视野开阔,包容心增强,在和不同文化的同学交往时,可以达到对异质文化及其作用下的行为、观念、态度、学习风格、思考模式的尊重、理解和认同,帮助学生多元文化观的自我建构。

自然学科的教师认为数学、物理、化学这种对多元文化教育狭隘的理解显然会阻碍多元文化教育在学校的全面实施,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多元文化的教育内容不仅是有关种族、民族、语言、服饰,它还是一种认识现实的方式和思考方式[14]。在培养自然学科教师时,应该有学科本身发展史相关的课程,对某个定律、公理的学习不局限于它本身、应该教会教师从哲学、文化背景、文化假设等更高层次来思考,让他们充分的认识到知识是文化的产物。

(二)丰富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

将多元文化知识纳入教师素养,可以有效的促进多元文化知识与传统教师知识的深度融合,帮助教师在和学生的知识互动中从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特质的角度传递知识。

根据班克斯的教师多元文化知识观,教师的知识构成应该是丰满的,有血有肉有骨骼的有机体,还要有灵魂的携领[15]。如何让教育者把这些知识内化并且在教育过程中巧妙自如的加以运用,是对教育培养机构尤其是高校的使命与挑战。将培养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纳入到教师培养机构的培养目标中,开设有关多元文化的课程。可以采用在课程中加入专门的课程,也可以在某些课程中附加专题穿插在基本的课程中,还可以将知识进行整合的方式,使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到所有的课程教学中[16]。

多元文化教师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开展合作性教学,激励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和理解文化多元的内在动力,促进相关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多元文化思维,学会用批判和反思的态度对待文化情境中的多元表现。

(三)提高教师的多元文化技能

有研究者曾对澳门幼儿教师和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教师开展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教师能意识到自己处于多元文化环境中,对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持积极的态度,但是他们也明显的感到技能欠缺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多元文化教育课堂教学[17][18]。

如何开发优质的多元文化课程,国内外都有学者提出过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模式,詹姆斯·林奇模式,基于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他认为课程的设计要从关注主流文化的价值取向过渡到关注社会和事件本身,允许学生自己选择诠释的角度。詹姆斯·班克斯认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可以有四种途径,分别是贡献途径、附加途径、转变途径和社会行动途径,在这四种途径中,后一种途径是前一种途径的改造和发展,最后一种途径是最理想的选择。托比亚斯·吕尔克尔提出课程要依托经验,以及传统科目要进行现代化变革。国内学者也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尝试开发多元文化课程进行探索,学者受费孝通先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启发提出多元一体的课程开发模式。还有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比较常用的课程开发的双语模式。这些模式虽然是为了更好的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探寻的一些方式,但是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前提和保障,也可以借鉴这些方法培养多元文化教师。

高校的师范教育不仅要开发多元文化课程,更重要的是教给这些老师进入教学一线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方法,掌握一些经典的课程开发模式,让他们在开发课程时有思路、有选择、有知识基础可以指导实践,实现理论知识到实践的转化。在真实的交往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反思自身行为、调整多元文化观念、提高自己的多元文化教育能力。

总之,具有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是发展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多元文化教师培养中进行多元文化理念的培育,多元文化知识的丰富,多元文化技能的提高是三位一体,交互影响的。

猜你喜欢

课程文化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题解教育『三问』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谁远谁近?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