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心理资本 强化医护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2-06石新娣钟晓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正念认同感医护

石新娣, 钟晓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研究发现,提升医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感,有助于医护人员拥有健康的心理,在工作中保持热情。医护行业要实现健康发展, 医护人员对医护行业就要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作为未来的医护从业人员,医护学生职业认同感培育的重要性不容小觑。 职业认同感是指职业人发自内心接受该职业、 对职业持有积极的看法和正向的情感。 积极的职业看法会对从业者的情绪、态度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职业认同感也是医护人员积极工作的内在激励因素和重要心理基础[1]。

一、医护学生职业认同感普遍存在的问题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大一、 大二医护学生为研究对象,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医护学生职业认同感的现状。问卷内容包括是否了解所学专业、填报专业是否自愿选择、是否认同所学专业、是否会努力学习、是否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毕业以后是否会从事所学专业等6 个项目。

(一)大多数医护学生缺乏清晰的专业认知

从调查中发现, 超过半数以上的同学是由于父母、亲戚的建议“被动”选择了医护专业。如果医护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热爱, 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或是期望值过高, 他们就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和职业目标。 有学者提到, 医护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知识储备以及对自身的了解等方面存在不足,可能出现职业目标缺失,学习、工作动力缺乏等问题,因而也就无法很好地把学习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人生目标结合起来。医护学生倘若无法建立深入、客观的专业认知,就无法形成对医护专业真正的热爱,职业认同感自然也无从谈起。[2-3]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性

高校一般聘用辅导员以及党政人员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师, 他们往往从分析就业形势出发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缺乏个性化的辅导[4]。 目前医护专业学生接受的职业规划指导主要以讲座、 培训课等理论教学为主, 学生能够接受个体咨询指导的机会有限, 教学的手段过于单一且专业的针对性不强。学生无法对就业情况形成客观实际的认识,自然也就无法提升对学习的积极性及参与度。 由于他们接受职业规划指导的有限, 日后在择业就业的过程中、甚至工作后的长时间内,心理上都有可能出现落差与迷茫,职业认同感自然也低。

(三)实习阶段对职业认同感的教育不足

实习是医护专业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以往,目前实习教育中,学生越来越难获得动手实践的机会,“实习”变为“见习”,这也可能导致学生对自己的工作产生怀疑、 不认同等负面情绪,甚至产生一种不需要负责、得过且过的职业疏离厌弃情感。 这种情感在学生未来的工作中会被不断放大,发展成畏难情结,这也是造成医护学生职业认同感较低的原因之一。[2]

二、心理资本在提升职业认同感中的价值与作用

(一)心理资本在提升职业认同感中的价值

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 它影响着个人的情绪、智力、思维方式、态度和积极性等方面,能使个人及组织成员的能力和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5]。在个人层面上, 心理资本是促进个体成长发展与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从组织层面来说,心理资本所起的作用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类似,能够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5]。 心理资本通过维持、改变人们在持续时间内的心理状态,让个体更容易坚定信念、形成对未来的积极认知。

2007 年出版的 Psychological Capital:Developing the Human Competitive edge, 详细阐述了心理资本作为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四个维度背后的高阶核心潜在因子的含义[6]。 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的不同在于, 传统的人力资本强调知识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关系和人脉,而心理资本强调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这些心理要素。 心理资本具有投资和开发特性, 可以通过特定的培育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提升学生在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四个维度上的心理质量, 从而提升医护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二)心理资本在提升职业认同感中的作用

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即乐观、希望、自我效能和韧性是积极的个性特征, 能够为个体提供正向的心理能量,缓解不良情绪带来的消极影响。 Luthans 教授提出,心理资本培育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并增强自我恢复力。

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应对的研究表明, 心理资本的四个维度,即自我效能、乐观、希望及韧性的提高均有助于缓解工作压力,增加职业认同感[7]。 如果一个医护学生能够拥有积极心理资本, 树立目标希望,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优良的韧性、持续的乐观精神,毋庸置疑,他必将是热爱学习、热爱工作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可以获得较高的成就感, 能妥善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这也意味着他对医护行业的职业认同感是比较高的。

三、培育心理资本,增强医护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一)培育自我效能感,增加职业认同感

Stajkovic 和Luthans 将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人们对自己激发动机, 认知资源并且在既定的环境中采取必要行动来完成特定行为的能力[8]。 ”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下,人是一个具有积极意愿的个体,个体具有自我实现的冲动, 在对结果的预期中会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并对此形成一定的归因[9]。外归因强调外部因素对自己失败造成的影响,内归因则强调自己的能力不足是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 一个自我效能感强的人会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努力不够、方法不当,而不去抱怨客观困难和工作环境。个体自我效能感越高, 对医护工作超负荷的看法也会相对积极,在处理各项医护工作时更有信心。

培育医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需要唤醒医护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职业获益性和工作能力的认知,并由此派生出对自己是否胜任工作和能否实现自我发展的归因分析[10]。 有学者进一步提到医护学生自我效能感培育的具体途径: 一是让医护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积累成功经验,应用熟练专业技能来完成学习任务, 这是培育医护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最有效的方法; 二是观察或观摩与自己背景和情形相似个体的持续努力后的成功,培育自我效能感;三是社会说服,即来自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培育自我效能感[1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医护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育中,主要通过追随红医脚步,学习红医精神来达成。 暲共和国将军傅连 、叶青山、涂通今都是闽西籍的红医,他们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医学成就非凡。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将“红医精神”融入课堂思政教育, 学习红医的在艰苦条件下不断学习医学知识、尽职尽责、大爱大勇、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 学习他们不畏艰苦为红军和人民群众治病的无私奉献情怀, 激发医护学生对医护专业的热爱,传承红色基因,培育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格和“笃学、敏行、修德、精医”特质。学校还创造校内校外实践基地,通过“重走红军路”等活动,使医护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红医精神”,增强自身的目标承诺感和任务控制感, 培育自我效能感, 增强职业认同感,坚定职业信念。

(二)培育目标希望,提高职业认同感

希望由目标、 动力思维和路径思维有机组合而成。希望的出发点就是对个体有价值的目标,动力思维为促进个体达到有价值的目标提供激励性能量,从而推动路径思维找到更多高效便捷的方法, 高效便捷方法的获得又会激发动机,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8]。 希望维度带给个体一种意志力支撑,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能全心全意地去执行解决方法, 它能支持医护人员更高效地应对快节奏的医护工作。

希望的培育包括明确具体和富有合理挑战性的目标。 个体可以将总目标分解成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的分目标以激发动力思维, 确定实现目标的路径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准备好在障碍和困难面前愿意坚持到底。 当最初实现目标的路径不再可行或不再有效时,个体愿意了解应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路径替代;当实现目标的过程受阻时,可在什么时候和如何对目标进行调整[12]。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学生目标希望的培育,具体做法如下: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时,各专业主任对工作岗位进行详细、具体的介绍,对各岗位可获得的自身价值、家庭价值、社会价值展开阐述,对胜任各工作岗位所需要学习的课程、 就业前景及发展前景等一一细说。二是细化人才培养方案,医护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领域、初始就业岗位群、发展或晋升岗位群,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毕业资格与要求一一细分; 课程体系中职业基本能力、 职业通用能力、职业专项能力、职业拓展能力等也清晰明确、落地可行。 医护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对专业发展了然于心,而且对三年的学习目标方向明确,路径清晰,如此激发出的学习动力,能有效提高职业认同感。

(三)培育乐观精神,加强职业认同感

乐观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是个体解释积极和消极事件时采纳的心理倾向性。 乐观主义者习惯于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的、持久的、普遍的原因,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的、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8]。这种归因方法会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起到积极作用,使个体对未来始终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乐观的医护人员,在顺境中善于把握各种机遇,不断积累工作经验,完善自我;在逆境中乐观的医护人员会以正面想法看待,以积极建设性的方式来响应;在遇到医护难题或者医患纠纷时能勇于面对,在错误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思考解决办法。

乐观的培育主要包括宽容过去, 学会接受自己过去的失败、错误和挫折;乐观的培育还包括欣赏现在,感激和满足于当前生活中积极的一面;乐观的培育还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 将未来的不确定性视为发展和取得进步的机会,采取积极的、欢迎的和自信的态度来应对[11]。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乐观精神培育中, 主要采取正念训练。 正念训练是获得状态正念和特质正念的方法。正念可以作为危机时刻的降落伞,一旦危机出现,随时都可以提供帮助,且可带来持久的积极驱动力[2]。正念训练中最核心和最重要的技术是正念冥想。正念冥想课程包括“葡萄干”练习、“身体扫描”练习、“正念呼吸”练习、基于瑜伽的运动练习、“习惯破除”训练等,这些课程都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正念养成[13]。 当医护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技能操作时,正念能让他们专注于操作, 体验各种操作带给自己的情绪体验,体验尊重、包容等优秀品质。 通过一系列浸润式的练习,让正念在润物细无声中发挥作用,从而培育医护学生的乐观精神,增强职业认同感,做一个心里有爱,并能从容、冷静面对生命中一切变化的优秀医护工作者。

(四)培育人格韧性,夯实职业认同感

韧性是影响情绪、智力、效能的重要因素[8],是指个体从失败、逆境、不确定性情境、挑战性事件以及兴奋等积极情境中迅速恢复过来的能力和超越平凡的意志力。临床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个体从不利的事件中恢复到常态甚至超过平衡状态后, 其韧性会增强。 有韧性和适应力强的个体能够更好地处理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压力, 因为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经验,灵活应对不断变化的需求,在面临逆境时表现出更多的稳定情绪。 医护人员要应对因沟通不畅和误解所带来的医患关系紧张问题,坚韧性能帮助他们在困境中做到能屈能伸, 富于效率地完成医护工作[12]。 坚韧性的培育可通过增加资源、规避风险、干预影响过程等方式去达成。 培育坚韧性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个体克服困难的能力, 在困难面前寻找可用于实现目标的资源, 察觉自己在面对困境时的想法与感受,规避风险,选择更有弹性的做法,推动事件朝积极有效的方向发展[6]。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培育医护学生的坚韧性,重在培育他们提高解决学习和医护工作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工作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医护案例,通过模拟病人,直观展示职场场景,以工作任务驱动,训练医护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提高医护学生面对挫折、 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育医护学生的坚韧性,夯实职业认同感。学校还组织医护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知识演讲比赛、医护技能操作比赛、创新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其自我效能感,也增加了希望、乐观与韧性,最终达成人格上的稳定度并且提高其专业成熟度。[14]

总之, 职业认同感的培育不仅对于医护学生的专业学习非常重要,对于医护队伍的稳定、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作用也不容小觑。 提升医护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 对培育其职业认同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 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对医护专业的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 助力医护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成为一名有能力、 有担当的优秀医护人员。

猜你喜欢

正念认同感医护
正念饮食,料尽其香
正念+药膳 还您好睡眠
工银医护无界卡一份对医护者的关怀
亲子正念练习从哪里开始?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医护到家”真能“到家”?
老年习惯性便秘的蒙医护理
中老年高血压病的预防及蒙医护理
踏入正念之路,体验美好人生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