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财经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1-12-06郭晶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财商财经诚信

郭晶红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龙岩 364021)

经济全球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风险多元化社会的来临, 让新时代的年轻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面临更多的财经决策,同时也承担更多的金融风险。近年来,大学生“校园贷”、非法集资等恶性事件频发,提升大学生财经素养迫在眉睫。

一、财经素养的内涵及财经素养教育现状

按照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财经素养是“一种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应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作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并能够参与经济生活”[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除了认同以上概念, 还认为财经素养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必备的经济知识、理财技能、财富管理、人生信念等基础素养的综合[2]。 需要指出的是,财经素养教育不限于财商教育,不限于金融教育,也不限于消费观教育,它更是一种集合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人生信念的总和的意识和精神。 因此,个体的财经素养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一是对相关的财务、金融知识的掌握,二是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财务管理并获得收益、防范风险的技能,三是在知识和技能运用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价值观等。

在美国,财经素养教育被称为“从三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日本、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财经素养的培养也有较成熟的体系。国外一项针对较富裕人群和较贫困人群的研究显示, 在导致贫富差距的原因中,40%都与财经素养水平的高低有关。从实证研究中可以发现,较富裕人群具备更多金融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投资理财方式,从而能够获得更高的收入。[3]反观中国,2012 年,财经素养概念才开始引起关注,可以说,中国的财经素养教育还在起步阶段,在这之前,人们对青少年的相关教育局限于金钱观、 理财教育等较为狭隘的层面。 2016 年5月,由清华大学、蚂蚁金服、清研智库三方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90 后”在校大学生存在四方面财商特征:一是财商观念存在明显误区, 二是消费社会化和消费无计划性并存,三是理财意识强烈但财商素养欠缺,四是互联网金融接受度高但风险甄别能力不足。[4]

《中国青年财商认知及行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在校大学生财经知识储备不足, 对收益和风险的认知存在偏差,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薄弱。可见中国的财商教育启蒙较晚,发展滞后,意识较薄弱。 虽然中国中学生连续三次参加了由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并三次斩获第一名,但就整体来说参与面还远远不够广,或者说这个成绩某种程度上只代表发达城市的水平,但绝不代表大部分中国学生的财商水平。 大学生有强烈的理财意愿,有强烈的创造财富的愿望,但是苦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又急于求成,才造成诸如“校园贷”、诈骗和非法集资的问题。

二、大学生财经素养缺乏的成因及行为特征

(一)缺乏财经知识

“90 后”“00 后”大学生,对理财、财商培养有巨大的兴趣和热情,但是在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阶段,他们都没有得到系统的知识传授, 没有做好财务管理的准备,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 2018 年,《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发布,象征着财经素养教育开始正式纳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框架中。 但是,在高校,财经素养教育还没有被纳入具体的专业必修课或者选修课, 大学生没有学习财经知识的正式渠道;他们缺乏经济政策、个人理财、保险、金融P2P 平台、 股票债券的基础知识, 也欠缺与财经、金融和经济学相关的财富观念、财经思维。

(二)消费习惯不科学

近年来,大学校园里独生子女比例增加,他们对金钱的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 很多大学生也没有记账的习惯。 “00 后”进入大学校园后,消费没有计划,月初阔绰,月末拮据。 在琳琅满目的物质世界里,不少大学生无法抵制类似“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口号的诱惑。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爱攀比,无法理性看待自己的消费需求, 无法判断自己消费的合理性; 在超前消费无法偿还时, 他们企图通过蚂蚁花呗、京东白条,甚至用“校园贷”来解决问题,以致陷入更大的困境中。

(三)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存在理财误区

大学生对金融风险认识不足还表现在盲目理财方面,对市场规律没有正确的认识。 “高收益意味着高风险”,这是投资领域的常识,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却不太清楚这个常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市场上的各类投资收益普遍下降是常态, 然而大学生却不切实际地期待高收益。《中国青年财商认知与行为调查报告》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世界上有高利率、低风险的理财产品”。正是这种错误观念,导致一部分学生以为天上会掉馅饼,以为有免费的午餐。一方面,期待高收益;另一方面,在选择理财产品时又因为知识结构不完整、知识储备不足,经验缺乏,最终在股票、 贷款等常见的金融行为中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三、加强财经教育,提升财经素养的路径探索

(一)知识体系:通过第一课堂学习财经、金融、经济学知识

财经素养是大学生进入新时代的标配技能,对于大学生的良性发展和更加健全的能力培育具有积极作用[5]。高校可以通过为财经类专业学生设置必修课、为非财经类学生设置选修课,系统学习经济学、会计学、保险、金融、经济政策等财经、法律知识,构建财经素养教育体系。高校可以聘请校外专家,为大学生讲解个人理财、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就业创业、消费者权利和义务等实用案例。通过课堂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在教师、专家的指导下,解读经济新闻,分析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政策,掌握正确的财经知识,理解收益和风险的关系,掌握市场规律,增强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在财经素养培养的过程中, 高校应在不同的年级设置不同的课程,让大学生做到每学期有重点,每学年有进步,从而一步步提升财经素养,在将来能够理性投资、科学理财、合理消费。比如:收入与消费这个维度,高校可以按照个人收入、个人消费、政府收入与支出等基本结构,安排《收入来源与分配》《影响收入的因素与就业》《消费类型及影响因素》《消费方式与权益》等课程;并根据大学生的学识水平,从认知、技能和态度等角度对他们进行考核,逐步递进,层层升华,为大学生搭建清晰的财经知识体系。

(二)实践体系:通过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参与模拟经营及理财实践

除了学习财经通识课程, 高校还应积极通过校外“课堂”指导大学生进行模拟理财和经营,提升他们的财经素养技能水平。 第一,对于可支配的金钱,财经课堂可以引导大学生有计划消费并进行记账和储蓄,为财务管理打下基础。 储蓄是理财的开始,每月强制存储达到一定金额后,大学生可以选择保险、基金、债券、股票等投资方式进行个人理财投资,先尝试低风险、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而后再尝试更多类型的金融产品, 从而体验风险和收益的关系。 第二, 大学生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的第二课堂也是学生提升财经素养的重要渠道。团委、学生会各大社团举办的市场调研、财经知识辩论赛、理财规划大赛、模拟商品交易会、 模拟网店运营、 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都是提升财经素养的好方法。高校甚至可以将某些教育活动品牌化,扩大其影响力,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 第三,通过开展第三课堂教学,带领大学生参与虚拟、模拟交易。学校可同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广泛开展合作,开发课程实践、现场教学。大学生在第三课堂可以了解银行理财产品,进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理财;可以了解保险知识, 进而为本人或者其他家庭成员选择保险产品; 可以分析等额本金和等额本息两种贷款方式的优劣,进而进行虚拟房产交易。

(三)价值体系: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合理的金钱观、正义的财富观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合理的金钱观、正义的财富观,是财经素养教育的基础型目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高校的价值观教育应鼓励大学生通过诚实劳动、诚信经营去获取收入,创造财富。有了财富,大学生还需要树立合理的金钱观。 金钱是人们生存的必需品,也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金钱只是流通的符号, 是交换的介质, 本身没有价值也没有好坏之分。大学生要理解金钱对于生活的正当意义,处理好利与义的关系,既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也无须轻视金钱的作用。高校要引导大学生不能一味追求金钱,还要掌握金钱以外的财富,如情趣、情感、快乐等;要看到获得金钱、财富背后的社会责任,并在适当的时机回馈社会。在不断累积与创造财富的过程中,大学生要具有正义的财富观, 知道财富的创造既是个体能力和努力的体现,也是社会支持的结果,懂得财富创造的社会责任。[6]

(四)文化体系:丰富校园文化,培养大学生诚信品质

第一,丰富校园文化活动。高校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从文艺演出到技能比赛,从社团活动到志愿服务,生机勃勃、精彩纷呈。把树立大学生正确消费观、培养诚信品质的主题教育融入到相应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是更加轻松、亲切、愉悦、乐观的教育方式。 笔者所在的闽西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商贸学院,从2018年开始,开展了“诚信财院”主题教育活动,其中包括“诚信辩论赛”“诚信晚会”“诚信驿站”“诚信个人”“诚信宿舍”“诚信班级”“诚信机房” 等多项子活动。两年来,“诚信财院”主题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财经商贸学院全院学生中形成了以诚信为荣的氛围。高校的主题教育结合校园文化活动, 一方面能够大大充实大学生的校园生活,营造积极向上、阳光进取的大学生青春风采; 另一方面可以降低他们在虚拟世界、奢侈消费中寻找满足的可能性。 第二,加强宣传和教育活动。 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还可以利用广播站、校园网、校园公众号、视频平台等,开展金融知识网络安全教育,并通过对不良“校园贷”典型恶性事件的宣传和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贷”的风险,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三, 加强德育教育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必须加入德育教育的内容, 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财经道德。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应该教育他们必须养成诚信的个人品质,爱惜自己的信用,培养“契约精神”,树立诚信做事的理念。高校在对大学生的财经素养进行评价和考核的时候, 也应该将德育的因素加入标准中。 比如:在创新创业大赛中,参赛选手是否将项目的社会效益考虑进去, 分配财富的时候如何看待财富与人生价值、财富与社会责任、财富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模拟投资的时候是否量力而行、有无承担风险的勇气等,都应该成为财经素养考核的标准。

实践证明,仅仅传授知识的财经教育,对大学生行为改变很轻微, 而那些跟财经决策相关的人格教育更能显著影响大学生做人做事的思维和方式,更容易让学生获得财务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并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提升决策能力,提高责任心,养成有长远规划的习惯等[4]。对于大学生来说,财经素养教育,就是教会他们怎样作出选择, 引导他们独立作出正确的选择,取得效益最大化。 因此,高校的财经素养教育要强调人格和道德的教育, 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和实践的操作。

高校把财经素养培养作为防范“校园贷”的有效途径,就要特别强调“校园贷”的风险和成本。 有“校园贷”经历的大学生,必须系统地学习财经知识,提升财经素养,才能彻底远离“校园贷”。全面培养大学生的财经素养,才是高校解决“校园贷”问题最理智的方案。

猜你喜欢

财商财经诚信
莆田市妇联助推财商知识进校园
财经日历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财商教育在小学
儿童银行:财商教育的情境式“读本”
孩子需要财商教育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财经阅读时代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