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代石刻文献职官词语例释

2021-12-06宁祥华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代石刻文献

宁祥华

(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

石刻是我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献保存形式,所涉内容广泛,凡遇“九事”①“四端”②多刻石为记。金代石刻种类众多,数量较为可观,是金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石刻文献中载有丰富的职官词语,即拥有一定官职、官衔或官阶,且能够承担一定官事的官员的通称。由于传世文献存在一定的遗漏和讹误,不能全面展现金代官制体系,因此石刻文献在补史乘不足的同时也为研究金代官僚制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金代石刻资料中的职官词语为研究金史、金代官僚体系及金代政治制度提供了重要信息。有鉴于此,本文以金代石刻文献为语料,从语言角度和历史角度入手,对七个金代职官词语进行考释,进一步研究金代官制体系,亦对《金史·百官志》中的阙漏进行补充。

一、招捉使

天会十一年(1133年)《孟邦雄墓志铭》:“既而,借补承信郎、权知永安军事,累迁修武郎、京西、河北、河东路招捉使。”

按:“招捉使”不见于《金史·百官志》,亦不见于宋前文献。招捉使可见于《宋史·高宗纪》:“癸未,桑仲陷邓州,守将谭充弃城走,河东招捉使王俊引兵来援,仲执斩之,以其党李横知州事。”[1]487另在《续资治通鉴·宋纪》中亦有相关记载:“癸未,襄阳镇抚使桑仲陷邓州,杀右武大夫、淮康军承宣使、河东招捉使、知汝州王俊。”[2]457可见招捉使最早见于宋代。桑仲于高宗建炎间为盗,占据襄阳后,朝廷命其为镇抚使,后叛变攻陷邓州,王俊来此支援捉拿盗贼桑仲。但《宋史·百官志》并未有招捉使的记载。查阅文献,唐大中五年始设制置使一职,掌管经营谋划边防军务,控制地方秩序,宋时设置渐多,建炎元年置招捉盗贼制置使,负责捉拿制置地区盗贼,维护地区治安。“招捉”意为“招降捕捉”,《朝野类要·班朝》:“军头引见司等子驱拥有罪之人朝见也。向来绍兴末年,四川宣抚司管押到招捉北界伪知虢州完颜守能,知商州折可直,尝如此。”[3]3可见招捉即押送有罪之人。由此看来,招捉使一职亦有捉拿盗贼、维持地方秩序之职掌,其设置当与招捉盗贼制置使有关。《金史·百官志》未载“招捉使”,但据《金史·李成传》“李成……宋宣和初,试弓手,挽强异等。累官淮南招捉使。成乃聚众为盗,钞掠江南……”[4]1783,《金史·孔彦舟传》“孔彦舟……已而杀人,亡命为盗……遂率所部,劫杀居民,烧庐舍,掠财物,渡河南去。宋人复招之,以为沿江招捉使。彦舟暴横,不奉约束……”[4]1784,及金石刻文献可知金代确有招捉使,李成和孔彦舟皆从宋投伪齐,伪齐废后,又为金将,以武力见长③。李成与孔彦舟皆为金朝大将,其职招捉使负责缉拿处置地方盗贼,职掌与招捉盗贼制置使无大异。招捉使或为招捉盗贼制置使之简称,或由其衍生而来。金后文献未见招捉使。

二、酒务同监、酒务都监、酒务监

泰和二年(1202年)《段铎墓表》:“一守华州郑县赤水镇酒务同监,一守华州蒲城县荆姚镇酒务同监。”

大安二年(1210年)《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忠□□校尉、酒务都监、飞骑尉郝溥篆额。”

大安二年(1210年)《金烛和尚焚身感应之碑》:“□校尉、本镇酒务都监女奚烈铁住。承奉班本镇酒务同监吴何。……前商州酒务都监元镇。……忠翊校尉、华州下郅县酒务监张铎。”

按:“酒务同监”“酒务都监”“酒务监”皆不见于《金史·百官志》。

中国封建政权实行酒类专卖制度,称为榷酒酤。此制度始于汉武帝时期,《汉书·武帝纪》:“(天汉)三年二月春……初榷酒酤。”[5]204此时官府垄断酒的生产与流通,禁止私人自由酿酤。后代沿之,产生政府设店专卖、对酤户及酤肆加征酒税、匀配榷酒钱并按亩征收等形式。针对榷酒酤设置的职官,西汉为榷酤官,王莽政权时期为酒士,唐五代为都务,宋代为官监酒务,辽代为酒务使。

北宋时期,各路、州、县皆创建官酒务来掌管酒的经营和酒税事务,主管京城以外各路州级酒务事业的卖酒机构为都酒务,县级为酒务。唐宋时期“务”为掌管贸易和税收的机构,《说文解字·力部》:“务,趣也。”[6]292“务”本义为疾走,引申为紧要之意,故“务”指紧要之事。征税关乎国家财政,是紧要大事,故“宋朝……凡州县皆置务,关镇或有焉”[1]4541。关于宋代酒务机构的记载,可见于《宝庆四明志·叙赋》:“国初有都酒务,官既自榷,亦许民般酤。”[7]68《宋史·食货志》:“政和二年(1112),淮南发运副使董正封言:‘杭州都酒务甲于诸路,治平前岁课三十万缗,今不过二十万,请令分务为三,更置比较务二,仍请本路诸郡并增务比较。’”[1]4519酒务亦设于府,《宋史·职官》:“临安府:……立五酒务,置监官以裕财。”[1]3944各官署设置酒务官领之,掌管榷酒、酒税之事,《宋史·食货志》:“酒务官二员者分两务,三员者复增其一。员虽多,毋得超过四务。”[1]4519

据《金史·卢彦伦传》记载,“(卢亨嗣)监莱州酒课,累调监丰州、任丘、汲县、东平酒务”[4]1717,《金史·食货志》载“(大定二十四年)通又言‘可罢上京酒务,听民自造以输税’”[4]1096,以及金代石刻文献有“酒务都监、酒务同监、酒务监”之载,可见金代确有酒务及酒务官。《金史·食货志》载:“承安三年三月,省臣以国用浩大,遂复榷之。五百贯以上设都监;千贯以上设同监一员。”[4]1107都监和同监皆为金代事务性官署内的佐吏,为低级事务官员,管理本署内部事务,两官职掌相同,但同监品秩比都监低一级,都监位正九品,同监位从九品。“酒,金榷酤因辽、宋旧制。”[4]1105金朝酒类官署和职官设置沿袭辽代及宋代,那么酒务都监、酒务同监、酒务监应当为仿照宋代官监酒务及辽代酒务使而设的酒务官,主管酿造酒曲、监收酒税之事。此称前代及元明清文献未见,仅现于金代文献。

三、宿卫士

大定十七年(1177年)《完颜娄室神道碑》:“孙男仕者:……曰辞烈,宿卫士。”

按:“宿卫士”不见于《金史·百官志》。“宿卫”一词有三个含义:1.在宫中值宿,担任警卫;2.保卫,守护;3.皇帝的警卫人员,禁军。辽代有官署——宿卫司,主掌宫廷安全保卫工作,《辽史·百官志》:“宿卫司,专掌宿卫之事。总宿卫事,亦曰典宿卫事。总知宿卫事。同掌宿卫事。宿卫官。禁卫局:总禁卫军。禁卫长。”[8]700-701署下有四职一局,禁卫局下又设总禁卫事和禁卫长。宿卫司职能除宫廷卫宿外,还有对外征伐的职能,“(萧敌鲁)习军旅事。太祖潜藩,日侍左右,凡征讨必与行阵。既即位,敌鲁与弟阿只古、耶律释鲁、耶律曷鲁偕总宿卫”[8]1223。

宿卫制度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唐贞观四年“今突厥穷来归我,奈何弃之而不受乎!孔子曰‘有教无类’。若救其死亡,授以生业,教之礼仪,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9]6188,唐代设置宿卫人员主要为解决当时的民族问题。五代时期出现殿前都点检司,掌管殿前军,宿卫宫廷稳定和皇帝安全。到了宋代,太祖将殿前都点检司职权一分为三,“殿前司……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皆总其政令。……入则侍卫殿陛,出则扈从乘舆,大礼则提点编排,整肃禁卫卤薄仪仗,掌宿卫之事”[1]3927,可见宋代殿前司有掌管宿卫之事职能。在此基础之上,辽代统治者为统治需要,效仿汉制,建立具有其民族特色的殿前都点检司,“辽之殿前都点检司虽为效仿后周和北宋军制而设,其实只负责辽帝野居之宫帐宿卫,承担宿卫任务之左、右皮室军等,应受殿前都点检之领导”[10]62,但实则殿前都点检司的职能为对内掌管皇帝禁卫工作,对外戍守边防。根据当时经过宿卫官职可进入殿前都点检司事的升迁路径,可证实辽代殿前都点检司是宿卫司的上级统领机构。

金代宿卫制度承袭前代,《金史·仪卫志》对此称:“其宿卫则见《兵志》云。”[4]921查阅《金史·兵志》则见金代选侍卫亲军以备宿卫,“骑兵曰龙翔,步兵曰虎步,以备宿卫”[4]1001,“又选亲军,取身长五尺五寸善骑射者,猛安谋克以名上兵部,移点检司、宣徽院试补之”[4]1002。金代没有设置宿卫司,只是以点检司和宣徽院的侍卫亲军来担宿卫之职,宿卫官员直属点检司,称为宿卫士,这对前代的宿卫制度有沿袭。“士”本为古代男子的美称,后又可以用于指兵士、武士,“宿卫士”则为负责宫殿守卫、仪仗、征戍等事务的官吏,职能多元化。“宿卫士”亦见于宋代、辽代和元代文献,宿卫士沿袭到金代不再是隶属于宿卫司的官职,而是整个宿卫系统之下属于点检司的宿卫官员,到元代其隶属机构又有变化,总体而言金代宿卫制度较之辽代更简洁。

四、御马副使

大定二十九年《东莱孛术鲁骠骑节使园亭记》:“内任则历门将军御马副使太子少詹,咸有嘉绩。”

“御马副使”不见于《金史·百官志》。古代社会中马是重要的运输和交通工具,关于马匹的训练、喂养等事宜,由专门的官署和人员负责,并以“御马”命名。《说文解字·彳部》:“御,使马也。”[6]43“御”又为对帝王所作所为及所用之物的敬称,故“御马”义有二:驾驭车马;御用之马,亦指帝王赏赐的马。御马作为为皇帝和宫廷服务的马匹,职能特殊,历代王朝皆设机构和官员进行专管。秦汉时,御马的主要管理机构为太仆寺。隋唐时期由太仆寺下辖尚乘局“掌内外闲厩之马,辨其粗良,而率其习驭,直长为之贰”[11]330。宋代沿设尚辇局、左右骐骥院、御马院管理御马,负责饲养和调习。尚辇局官设典御、奉御、监门;骐骥院官设使、副使;御马院设副知、手分等。辽代则设尚厩局,由尚厩使和尚厩副使掌之。金代仍设尚厩局,属殿前都点检司,《金史·百官志》:“尚厩局:提点,正五品。使,从五品。副使,从六品,掌御马调习牧养,以奉其事。直长一员,司马牛群。掌厩都辖,正九品。副辖,从九品。”[4]1255据金代石刻文献记载,金代确有御马副使一职,其职掌当与尚厩局相差无几,掌饲养和训练皇上御用马匹。“御马副使”在金之前秦、汉、魏、晋、隋、唐、五代、宋、辽及金之后的元、明、清等朝代均未设,当仅存于金代。

五、司计知铨

明昌元年(1190年)《王元德墓志铭》:“及车驾还都,授吏部员外郎兼司计知铨。”

按:“司计知铨”不见于《金史·百官志》。司计,邢部所属比部的改称。三省六部是确立于唐代的中央政权体系,其中尚书省是中央最高政令机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和政令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下面又分置二十四司处理政务,每部四司。刑部之下有官署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比部司负责通会内外敛赋、经费、俸禄、勋赐缺乏物资以及军用物资、器械等事。龙朔年间六部所属各司改名,皆以“司”搭配不同名物以指不同官署,其中刑部之属比部改为司计,《新唐书·百官志》:“龙朔二年,改比部曰司计。”[12]1199金代初期沿行三省六部制,后改进为一省六部,只设尚书省。除此之外,“司计”亦为女官名。隋炀帝时建立了一套后宫事务系统,即六尚体系,包括尚宫局、尚仪局、尚服局、尚食局、尚寝局、尚功局,分掌后宫掖廷事务。六局之下分设女官二十四司以佐署内事务。金代沿置六尚二十四司,“宫人女官……尚功二人,掌女功,管司制、司珍、司彩、司计事。……司计二人、典计二人、掌计二人、女史二人,掌支度衣服饮食柴炭杂物之事”[4]1298。尚功局下有司计一职,辅佐掌管计划支出衣食、柴炭等事。《广雅·释诂》:“司,主也。”[13]36《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司直。”《传》曰:“司,主也。”[14]340司,掌管、主管、主持之意。《说文解字·言部》:“计,会也,筭也。”[6]53计,即核算。由此看来,司计是负责掌管财务出纳稽核的官署或官名,六部之下司计司和六尚之下司计官皆有核算财务之职掌。但由于石刻文献中所任“司计知铨”官职者王元德为男性,且考虑其所任过吏部员外郎亦为六部官员,故其任“司计知铨”之“司计”当为六部下级部门——司计司。

《说文解字·金部》:“铨,衡也。”[6]296铨,本义即衡量、称量,《淮南子·齐俗训》中“夫挈轻重不失铢两,圣人弗用,而县之乎铨衡”[15]405就是用其本义。由本义又引申为权衡、鉴别之义,进一步用以表示古代量才授官、选拔官吏,如铨选、铨录等。“知”有“主管”义,后接不同名物表示不同职官,如知印,掌管各衙门印章之吏员;知库,管吏库藏的官员;知御膳,负责皇帝、皇后饮食的后宫女官。“知铨”则是主管官吏选拔、量才授官的官员,类似于当今人事部门的职员。查阅文献,多有“知铨”的记载,《五代会要》卷二十二“宏词拔萃”:“准长庆二年格,吏部差考试官二人,与知铨尚书侍郎同考试闻奏。”[16]358《唐语林》卷三“方正”:“时苗给事及杜黄门同时为吏部知铨。”[17]72通常“知铨”放在官署名后,代表某官署的知铨,“吏部知铨”即选拔吏部官员的官职。那么“司计知铨”则是司计部门的知铨官,职责为选拔司计官员,多为兼官。另有金碑《传戒大师遗行碑》(天德四年1152)亦载有此官,“开府仪同三司致仕、……朝烈大夫、行尚书吏部员外郎、兼司计知铨……”[18]100。综上所述,金代确有司计知铨一职,未见于其他朝代文献。

金代是十二世纪初由东北边疆的女真族建立的王朝,先后灭亡辽和北宋、与南宋长期对峙、由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这三个特点赋予此王朝特殊性和复杂性,其官制也呈现出特殊且复杂的状态。金代职官词语作为金代特殊的文化载体之一,对于认识和研究金代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情况有重要作用。石刻是中国古代用来记录历史、保存文献的方式之一,具有记史价值。金代石刻所记当朝史事也较真实可靠,且很多为传世文献未载,考释金代石刻文献中的职官词语对于研究金代职官体系乃至社会生活具有一定价值,亦可纠补《金史·百官志》的阙漏和讹误。

注释:

① 出自(清)龚自珍《说刻石》:“古者刻石之事有九:帝王有巡狩则纪,因颂功德,一也。有畋猎游幸则纪,因颂功德,二也。有大讨伐则纪,主于言劳,三也。有大宪令则纪,主于言禁,四也。有大约剂大诅则纪,主于言信,五也。所战,所守,所输粮,所了敌则纪,主于言要害,六也。决大川,浚大泽,筑大防则纪,于形方,七也。大治城郭宫室则纪,主于考工,八也。遭经籍溃丧,学术歧出则刻石,主于考文,九也。九者国之大政也,史之大支也。或纪于金,或纪于石。”《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4页。

② 出自(清)叶昌炽《语石》:“立碑之例,厥有四端:一曰述德,崇圣、嘉贤、表忠、旌孝,稚子、石阙,鲜于、里门,以逮郡邑长吏之德政碑是也;一日铭功,东巡刻石,登岱勒崇,述圣、纪功、中兴、睿德,以逮边庭诸将之纪功碑是也;一日纪事,灵台经始,斯干落成,自庙、学营缮,以逮二氏之宫是也;一曰纂言,官私文书、古今格论,自朝廷涣号,以逮词人之作是也。举此四例,若网在纲。”《语石》,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53页。参见左秀灵,廖惠美:《中国历史人物辞典》,名山出版社1989年版,第550页“李成”“孔彦舟”条。

猜你喜欢

金代石刻文献
西狭颂摩崖石刻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金代张楠墓志考释
陇县原子头M56金代大定二十四年买地券校释
金代官员越级赠官现象考论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