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演奏美感分析与心理研究

2021-12-06杨毓伦

艺术品鉴 2021年32期
关键词:联觉器乐演奏者

杨毓伦

音乐演奏艺术较为复杂,上台演奏的人员自身会产生一定心理波动,也希望将练习之后的成果完美呈现在舞台上。演奏效果的好坏是由于演奏者自身的个人素养、心理因素、对作品的理解、演奏技巧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这也是器乐演奏能获取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艺术表达是生理、心理之间交互的过程。不论是由生理变化还是心理变化,在演奏过程中都会对演奏者产生影响,在舞台实践当中问题会时常发生。而导致问题出现的因素诸多,尤其是自身的基本功训练以及心理素质,在演奏当中多次出现失误,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演奏者心理失调所造成。有一些演奏者在上台之后心中太多杂念,最终导致演奏能力受到影响。因此,基于种种原因,笔者认为音乐演奏的心理状态十分重要,同时,会对音乐美感产生影响,因此对于音乐演奏,除日常需要进行演奏生理技能训练之外,还需要对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使自身能有效地控制情绪,保证作品完整度。

一、表演形式及对象的相应机制

根据心理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感觉可以互通,心理学称之为“联觉”这种感觉是心灵之间的互动。审美体验则是主客体双方之间的相互作用、依靠联觉所产生的特殊心理。人体感官所形成的联觉是对某种色彩的感觉而引发的听觉,对于某种声音也会相应产生视觉。

(一)音响

音响低沉所感受的颜色越深,而音响越高,所感受到的颜色越亮。与此同时,音高、色彩与人的情绪变化也会有一定的潜在关系。当人们听到音高或是看到色彩明亮时,心情也会相对愉悦,情绪也会高涨,而当人们听到低音或是看到黑暗色调,心情则会压抑,显得低沉,这种联动关系也体现在日常用语当中。声音的高低变化也会让人感受到空间位置的高低变化,可以说人的内心情感体验与外部未知空间感体验是同步的。除此之外,声音高低与物体质量、灵活性也有着一定的心理对应联系。高音会显得敏捷轻盈、低音会感觉笨重。

(二)节奏与节拍

节拍与节奏之间体现了音乐的动力以及速度,并且与现实物体运动状态有关。节奏的快慢以及节拍的张弛,是以人的主观能体验物体运动的速度与律动相互对应。节拍与节奏的体验让音乐元素出现时间形成了间隔,形成有组织的频率,这种频率刺激人的内心感受最终形成了联觉。如2/4 拍是强弱交替,多用于一些大气、豪迈的场面,3/4 拍是圆舞曲,较为柔和舒缓,也能让人感受到浪漫与温馨。4/4 拍让音乐连贯绵长,具备抒情性。切分节奏的存在则是让弱拍与强拍之间更好链接,形成重音不规律性,在爵士乐当中经常使用,让人感受到奔放、热情、无拘无束。

(三)音量强弱

声音强弱也会对人体造成相对应的刺激,如果声音越强,那么人体的运动变化越激烈,情绪反应也越激烈,反言之,其运动变化越弱,情绪也更为平静。音的强弱不仅仅是事物自身的状态和力量之间的联系,同时,也会产生大小的联觉音量相同的声音,近处显强,远处显弱,这也说明音的强弱与事物空间感和距离远近存在一定的心理对应性。因此,音乐的强弱变化会导致人体心理反应强弱幅度变化,也会导致人体感受到不同联觉,音乐演奏的不同力度层次能表现出不同的情感。

(四)音色

音色在音乐当中也十分重要,演奏的音色对于情感、氛围以及音乐形象都有着关键性的影响。音乐是听觉艺术,与图画相比之下,并没有过多的直观性,但是,不同的音色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审美想象,人体思维与音乐思维契合之后,音乐想象力就会实现其中的对应关系。演奏者宽阔的想象力,对于作品的思想内涵理解,所表明的意图以及情感就会越明显。比方说,肖邦的《夜曲》,在《夜曲》当中能体会到爱情以及优雅,而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当中,能感受到大气磅礴。在德彪西的《月光》当中能感受到迷离与梦幻。这都是音色的层次与对比性所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所导致。

(五)体态

器乐演奏是伴随体态的过程,体态也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也能体现出自身的个性以及气质。艾克曼的大量研究发现,人类共有六种基本情绪,分别是:悲伤、愤怒、恐惧、厌恶、惊奇、快乐。而器乐演奏者也有着肢体语言表达。由于这些共通性,就需要在演奏当中利用肢体来将情感流露出来,突破语言文化差异,给观众直观的感受。

器乐演奏的体态表现根据部位可以分为手部、腿部、面部、躯干等等。如果脱离音乐对演奏者进行观察,可能具备一定的“模糊性”,如果与音乐结合之后,才会产生一种联觉效能,在听觉、视觉的双重刺激之下,会给予人一种难以磨灭的印象。但凡是成熟的演奏,需要体态上有高度的协调性、艺术性以及概括性,也需要音乐来传递思想感情,引导观众“看到内心色彩”[1]。

二、器乐演奏表现对象

(一)情感

音乐是情感的宣泄,情感比较抽象,但是音乐也很抽象。诸多无法言喻的情感都是用音乐来记录并表达的,从古至今,音乐都是传达感情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钢琴演奏对于情感的表达有着极高的细腻度,也具备一定的丰富性。器乐演奏音乐的高低、疾缓、走向都与人类情感活动密不可分,在不同声音、频率、速度、色彩对大脑的刺激之下,情绪产生波动,这一点是客观存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可以说器乐演奏均具备情感,并且情感表达也是器乐演奏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

器乐演奏是一种高雅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人类娱乐、文化以及精神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器乐演奏人员也是器乐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众多专业演奏者以及业余爱好者,通过器乐表演来进行音乐文化传播,去提升大众的欣赏水平,让器乐文化深入人心。器乐演奏表现得是文化内涵,其中有民族的,也有世界的。作曲家的作品也蕴含了自身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具备时代的社会意识,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音乐的民族性,出现了地域特色,并且,也会让演奏呈现出民族性差异。器乐演奏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具备一定的时代性,也能反应出一定的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革新、人类社会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都有着因果关系。而其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也正是器乐艺术的生命力和魅力所在[2]。

三、培养演奏者的心理素质及美感

音乐演奏当中,演奏技巧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美感,而美感主要是依靠韵律、节奏以及音色等方面展示出来,例如,在《费加罗的婚礼》当中,展示主人公悲伤的段落,加快演奏的速率将悲伤体现出来,而节奏加快就是促进美感价值传达的过程。在情感表达上,为了能更好地表达演奏者的内心世界,在演绎自身作品的时候,需要传递出属于自身的价值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现如今的审美方式,不能拘泥传统形式,运用不同的演奏风格演奏出自身的情感态度[3]。通过声音与音符塑造形象人物,让听众拥有自身的音乐框架构件。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也有很多,演奏家借着音乐旋律来抒发情感,宣泄情绪。除此之外,众多音乐作品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比方说《水调歌头》,苏轼所创作的词加上配乐所组成的音乐作品,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而《二泉映月》《空山鸟语》《牧童短笛》等作品在传递本土传统文化,让人有了更高的审美体验,也推动文化素养不断提升[4]。

四、音乐表演的心理特点

(一)音乐演奏与心理控制

在心理上产生压力主要是由于对自身演奏技术的不自信,演奏者可以通过多方排练来降低自身心理压力。演奏者也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全神贯注的投入,专心于作品,给人带来更多的音乐美感。因此,演奏者十分需要注重心理控制,将精力集中在音乐表现和演奏当中[5]。

(二)演奏与心理控制

首先,在音乐演奏当中需要重视演奏技巧,在演奏当中需要通过音色、节奏等情境创设,来构建合理的听觉效果。其次,演奏者还需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需要进一步的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演奏当中为了能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音乐实践。在演奏当中,演奏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能提高自身的情感价值追求,也能推动艺术的发展创新[6]。

五、结束语

音乐演奏的美感以及心理分析,能更好地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同时提高演奏者的演奏美感,让受众与演奏之间有着情感共鸣,实现演奏技巧与演奏情感的统一,优化演奏情境,实现人与音乐之间融合。除此之外,笔者在本篇文章中运用大量音乐美学观点进行论述,也希望人们能逐渐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也让音乐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逐渐提高对音乐的价值认识,以及自身审美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联觉器乐演奏者
中国器乐表演艺术研究的理论建构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媒介视角下中国民族器乐的传播和发展
你是联觉人吗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大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