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举措创新,推动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

2021-12-06汪智勇顾晓波王为宇张华锋

现代园艺 2021年20期
关键词:山核桃落果林农

汪智勇,顾晓波,王为宇,张华锋

(杭州市临安区农林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杭州 310000)

1 临安区山核桃发展概况

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属胡桃科,是山核桃属中的重要一种,是我国特有的珍贵干果和木本油料树种,为世界性干果。全属有18 种,3 个变种,分布遍及亚洲、欧洲、美洲。其中,经济价值高,实行人工栽培的为原产北美的长山核桃(薄壳山核桃)和我国的山核桃(昌化山核桃)。昌化山核桃主要分布在以浙江临安昌化镇为中心,浙皖交界的天目山区。

山核桃坚果千粒重3040~4425g,出仁率为43.7%~54.3%,干仁含油率高达69.8%~74.01%,为含油率最高的树种之一。其果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组成的油脂,具有易消化、降血脂、润肺滋补功效,可提取高级食用油。果实中的钾、钙、镁等矿物质含量高于所有干果,具有重要的保健作用。山核桃木材纹理直,结构细致,不均匀,抗冲击性能好,富于弹性,硬度适当,适用于工、农具材、车辆运动器械、地板及军工用材。所以,山核桃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树种,也是优良的用材树种。

山核桃至今仍是临安区两昌(昌化、昌北)地区林农的民生树、摇钱树、小康果。目前,临安区核桃面积稳定在3.8 万hm2,产量为1.5 万t,全产业链产值达37 亿元,面积、产量、加工、销售长期稳居全国第一。这是区政府和区林业部门多年来重视山核桃提质增效、多举创新,推动山核桃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2 临安区山核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19 年,“利奇马”台风袭击临安,造成山洪暴发、山体滑坡,不少山核桃林遭受重创,给林农带来了巨大损失,全区共有7333.33hm2山核桃林生态条件遭受破坏。暴露了山核桃在栽培、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引起了区政府对山核桃林生态治理的高度重视。凸显的问题包括:(1)山核桃林地大多处于陡坡、土簿的山地,在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的山脊、山顶和地质灾害点区域的斜坡失稳地区及村庄附近的风险区也种植了山核桃;(2)不少林地至今未采取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措施;(3)有部分山核桃林地长期使用一把火、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严重损伤了山核桃林和林下植被根系,污染了山核桃林地土壤,加剧了林地水土流失;(4)目前山核桃经营以“一家一户”方式为主,林地分散、经营脆弱。由于遭受灾害性天气的侵袭和长期不合理的经营,使得林地土壤变簿、肥力下降。山核桃根系裸露地表,抗旱涝能力减弱,影响了山核桃稳产、提质、高效,甚至危及山核桃林农的生命财产。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为恢复和优化山核桃林地生态条件,于2019 年9月区政府下发《关于加快推进山核桃林地生态治理的实施方案》。此后,山核桃林区走上了前所未有的以水土保持、改良土壤为中心的生态治理之路,补上对大自然的“生态欠账”,保障山核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包括:

3.1 严格划定禁止经营区和生态经营区,分类实施生态化治理

做好水土保持,禁止在不适宜地带和危险区域营造山核桃林。对水土流失严重、生态条件被破坏的林地、地质灾害点及其连片区域的山核桃林地、山核桃枯死区、村庄附近风险区等划为禁止经营区,启动4133.33hm2禁止经营区的“退果还林+封山育林”的林地生态治理工程。通过长期封山育林,形成林分结构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的复层混交林,最终使禁止经营区成为集景观效应、生态效应、社会效应于一体的山核桃林防护林体系。

通过采取“退果还林+封山育林”生态治理模式,统一实施飞播造林,修复山核桃林地生态。2020 年5 月14 日,在龙岗、岛石、清凉峰等镇于小雨天气,利用直升飞机采取乔、灌、草混播的方式,进行立体空间复绿,播下3.5 万kg 马尾松、胡枝子、紫穗槐等种子。此活动经专家组论证评审后实施,播后检查发现,飞播效果良好、撒播均匀、发芽率高。截至2020 年8 月,全区共完成“退果还林+封山育林”工程1433.33hm2,到2024 年将完成4133.33hm2的目标任务,并建成长效管理机制。

3.2 将禁止经营区以外的山核桃林地划为生态经营区,对生态经营区实施多举措生态治理

(1)生态经营区采取“山顶戴帽、山腰扎带、山脚穿靴”的措施保持水土。针对缓坡林地,利用抚育逐步形成水平带;针对较陡的宜林地,可在树下石砌树盘,以减少山核桃林地水、肥、土流失,促进山核桃稳产、优质。

(2)优化山核桃林地生态,以人工割草代替除草剂除草。以前,部分林农为节省除草人工,往往利用一把火、草甘膦等灭生性除草剂除草,严重破坏了土壤植被,使得山核桃林地土壤被污染,肥力下降,甚至造成山核桃林死亡。临安区政府于2020 年发出关于强化山核桃林地禁用除草剂宣传工作的通知,要求严格禁止在山核桃林地使用除草剂,提倡“留草保肥”,用人工刈草代替除草剂。各镇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禁用除草剂工作,许多镇村将这一技术纳入村规民约,农资销售网点采用智慧农资购买管理线上平台,购买除草剂实施实名制。近2 年来,查处多起山核桃林地违规使用除草剂案件,确保禁用除草剂工作真正入村、入组、入户,深入人心。现在林农多人工刈草,为保护山核桃林土壤环境,打赢山核桃林地净土保卫战作出贡献。

(3)持续推进林下套种和肥药两制改革。为改良林地土壤,优化林地生态,持续施入林下套种黑麦草、大巢菜、野油菜、紫云英、紫穗槐、三叶草等绿肥,套种山茱蓃、於术、七叶一枝花、白芨、黄精、玉竹等多种药材和经济树种及林禽、林菌等发展林下经济。全区现已套种绿肥1 万hm2,药材386.67hm2,2021 年计划冬季套种绿肥1333.33hm2,肥药两制改革也在持续推进。2020 年,临安区率先发布山核桃等8 种主要作物化肥定额制限量标准,明确了山核桃667m2地块化肥最高用量,为推进化肥定额制、规范化、标准化奠定基础。并同时进行免费测土、精准化测土配方,有机肥替代、优化肥料品种等治理工程。临安区普通化肥施用量已连续8 年实现负增长,据山核桃第一镇——岛石镇调查统计可知,8 年总降幅达48%。目前,普遍用山核桃专用肥替代普通化肥,并逐步向“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的模式转变。至2020年,已完成测土配方施肥866.67hm2,到2022 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333.33hm2,并在全区推广。

(4)对退化严重或山顶山脊的山核桃林地进行补植混交改造,建成多种模式的混交林。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常绿、彩色的红叶石楠、红枫、浙江楠、浙江樟等适生树种,或香榧、油茶等经济树种,引导山核桃林相改造和近自然经营。2020 年,已建立生态化经营示范点6 个,到2022 年建立生态化经营示范点10 个,完成生态化经营试点3333.33hm2,到2024 年全区完成生态化经营试点6666.67hm2以上,并逐步向全区推广,实现山核桃产区生态环境大转变。

3.3 科技创新破难,推动山核桃产业绿色发展

近年来,为山核桃稳产优质,区政府用生产应用技术指导带动山核桃产业绿色发展。

(1)全区统一山核桃开采时间,避免早采对山核桃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山核桃充分成熟的特征是外果皮由绿色变为黄褐色,外果皮与果核分离,部分果皮开裂,大量落果,所以,采收时间以果大量脱落的9 月上中旬最为适宜。同时,山核桃充分成熟前10d,果肉生长和油脂增长进入高峰期,如果提早采收,果重、果肉重、油脂含量都会下降。早采山核桃果柄未形成离层,山核桃不易采下,必须猛烈敲打才能脱落,严重影响了山核桃当年的质量和来年产量。但在生产实践中,林农为争抢市场,早采情况时有发生,为此,当地政府早在1989年就规定了山核桃统一开采日,即9 月7 日(白露)。山核桃在气候特殊年份,如遇夏秋干旱,成熟期会推迟;如遇雨水调匀年份,成熟期会提早。正常年份一般在白露时节已完全成熟,所以,开采日一般都定在白露。经过长期的推广,早已杜绝早采现象,大大提高了临安当年山核桃产量、质量及来年山核桃产量,使临安山核桃更饱满、更香、更稳产。

(2)提倡“自然落果+张网”采收,排除山核桃稳产优质和安全隐患。山核桃短枝状裸芽是来年结果枝的前身,10 月开始落叶,采后到落叶休眠前有一个半月时间,这段时间光合产物的积累对来年新梢发育和雌花芽分化发育有很大关系。临安区山核桃传统采收方法是用竹竿猛力敲打。据浙江农林大学测定,如过早采收,被打下的叶片可占全部叶片的35%~38%,被打下的裸芽可占裸芽总数的8.5%~11%。山核桃为落叶大乔木,树干高耸(最高可达20m),加之老树和病虫害树比例较大,容易断枝伤人,遇雨天滑落摔伤情况时有出现。

为改变传统采收方式,降低山核桃采收成本,杜绝人员伤亡,从2017 年开始,全区提倡“自然落果+张网采收”的方法采收山核桃。所谓“自然落果+张网采收”就是在山核桃采收前,清除山核桃林下的杂草,对成片的山核桃林地实施“自然落果+张网”采收方式。铺上用特殊尼龙材质的网,等待果熟自然落果。山核桃从成熟到所有山核桃全部采收大致需要1 个月,一张网能用6~7 年,此方法省钱、省力、安全,林农称之为“稳产优质法宝”“平安法宝”。是目前山核采收大力推广的技术手段,而对零星的山核桃林地,提倡采用“自然落果+人工采拾”的办法采收。

目前,这一技术措施已在全区逐步推广,至2020 年9 月全区采用“自然落果”法采收面积已达6666.7hm2以上,其中“自然落果+张网”采收的面积已有4666.7hm2,并逐渐被更多林农接受,在全区推广。如今许多山核桃林区的“白露到、竹秆摇”变成了“白露到,一片白网前山罩”。岛石镇银坑村迎春山核桃专业合作社从2012 年开始进行山核桃流转,购买山核桃树20余hm2。过去请人采收山核桃,平均每棵树每年成本60元左右,现在采用“自然落果+张网”采收后,每棵树每年成本40 元左右,而且购买采收网政府会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用这个方法采收的山核桃更受收购商的青睐,因为山核桃更加饱满,且山核桃聚集在网里是一个自然滤水的过程,发芽情况少,油籽几乎没有,保障了收购价格。

3.4 试行山核桃气象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破解天气灾害

3.4.1 跨省天气联防,破解山核桃花期、果期的天气灾害。2020 年8 月11 日,浙江省临安、桐庐、淳安、安吉、安徽宁国和绩溪6 家气象局负责人在临安区气象局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签订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合作协议。目前,我国山核桃产区主要分布在这6 个毗连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90%以上。山核桃花期(4月下旬-5 月中旬)和果期(7 月下旬-9 月初)是影响山核桃产量和质量的敏感时期,也是山核桃农户最担心的时节。山核桃花期雨水过多会影响花器发育、授粉结实,而果肉生长期遇干旱则果肉发育不全,形成空果,这些难题都需要共同研究探索,寻找破难路径。如2019 年入秋后,临安区山核桃林面临严重干旱,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紧盯天气系统演变,抢抓有利天气形势,锁定最佳作业时间,开展增雨作业。整个旱季作业20 次,有效缓解了旱情,大大减少了当年山核桃产量和质量受干旱的影响。浙皖6 家气象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后,将发挥整体优势,实现风险早识别、早预警、早处理,提高各地防灾减灾能力,更好地保障山核桃产业绿色发展。

3.4.2 实施山核桃花期降水指数保险,破解山核桃花期天气灾害。2020 年临安区农合联探索实施山核桃花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试点。在2 年小试的基础上,选择在山核桃主产区,“中国山核桃第一镇”的岛石镇进行扩大试验。投保对象为山核桃2hm2以上规模种植经营户,每667m2赔款为(降水天数-15)×80×降水强度系数,最高赔偿为2000 元/667m2,保费为140 元/667m2,区财政和农户按7∶3 比例承担。

2020 年承包面积200hm2,在保险期间(4 月21-5月20 日),当地气象观察点测得连续降水18d(大于15d),日均降雨量5.1mm,达到保险合同约定的理赔条件、临安人保公司向25 户经营主体发放理赔款21.6 万元。该保险机制的顺利进行,增加了山核桃林农来年投保信心,为今后山核桃花期降水指数保险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基础。

2021 年这一保险在完善保险方案、优化数字气象布局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全区推广。完善后的保险方案是:投保人可以选择在4 月11 日-5 月10 日和4 月21 日-5 月20 日这2 个时段进行投保;个人缴纳保费从40 元/调整为42~72 元/667m2;赔付比例从80%提升为100%。整个赔付方案由省气象中心根据各气象站降雨量制定,投保人可以选择就近气象站点投保,在1个月保险期内,日降雨量超过0.01mm,即计为1 个降雨日。降雨累计超过15d 就会触发赔付机制,2021 年承保52 户面积666.87hm2,保费182.5 万元、理赔48 户、赔款453 万元、赔付率为249%,山核桃花期降水指数保险为林农筑起了减灾增收的大堤。

3.5 多方面实施政策导向,破解山核桃适度规模经营的困难

临安区为推进山核桃适度规模经营,多方面实施政策导向,支持政策创新,破解山核桃规模流转和合作化经营的困难。区政府制定的扶持山核桃产业持续发展的一系列政策,都以家庭林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企业、村(社)等为主体,或以整自然村、整组、整山坳为主体,并以集中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和合作化经营为标准。通过市场资源配置,并试点推广林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推进国有公司参与山核桃林地流转承包。这些措施有力推进了山核桃林地规模化发展、合作化经营。

现已建立规模化经营示范点10 个,完成山核桃林地流转666.7hm2,推动适度规模经营面积6666.7hm2以上。到2022 年完成适度规模经营13333.3hm2以上,至2024 年达到2 万hm2以上,基本实现山核桃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成效初显。同时,为破解人工病虫防治,喷施叶面肥、人工授粉等困难和风险,提高喷施效果,减少安全隐患,在山核桃重点产区试用无人机喷施技术,也摸索了一些在山核桃树体高大、地形复杂的条件下飞播的操纵规律。

今后临安区山核桃产业将对准新目标,按照山核桃全产业链发展、现代要素集聚和“生产+加工+营销+科技”一体化发展要求,全面推进数字技术在山核桃产业的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应用,加快实现数字化与乡村经济建设等融合发展。到2021 年底,以山核桃主导的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0 亿元,努力使临安成为名符其实的“山核桃之都”。

猜你喜欢

山核桃落果林农
无花果落果是怎么回事
柑橘落果创出新产业
猕猴桃落果咋应对
河北省平原地区林农技术培训供需分析及发展对策*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山核桃
松鼠的山核桃
沙洋停征林业“两金”减轻林农负担
防止柿树落果的方法
林农的林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