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科建设和学科贡献
2021-12-06王次炤
王次炤
学科包括学科门类、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从我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学科目录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我国共有14个学科门类(1)参见: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和2021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设置“交叉学科”门类、“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通知》。,其中艺术学是2011年新增的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之下设立五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二级学科也称为学科方向,音乐与舞蹈学的音乐类二级学科包括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和管理与传播、音乐与科技(2)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及相关管理办法,目录中只体现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由学位授权单位自主设置。中央音乐学院在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下设置6个二级学科:音乐学、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和管理与传播、音乐与科技。。中央音乐学院属于单学科(一级)的艺术大学,包括了所有音乐类的二级学科。下面就1992年至2015年我任职期间所经历和了解到的情况,谈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根据国家建设对音乐人才的需要和艺术教育规律,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央音乐学院进行的学科建设,以及中央音乐学院对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一、中央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历程和成果
(一)学科建设历程
1949年建院初期,时任中央音乐学院领导马思聪和吕骥就建立了教学、科研和艺术实践三结合的学科体系。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作为单学科的大学步入44所重点大学行列。(3)中共中央《关于增加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决定》,参见《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1940—2010),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10年,第67页。改革开放前20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完成了几件重大事项。第一,以民乐学科为试点,在当时的系主任王国潼教授主持下推行民乐学科大、中、小学一条龙的学科建设体系。(4)校史课题组编:《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1940-2010),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10年,第167页。第二,在时任副院长于润洋教授主持下制定了学年学分制教学方案,并在全院实行。(5)同注④,第163页。这是艺术院校中第一个学分制教学方案,后来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实施学分制方案的范本。第三,1999年底,中央音乐学院成为全国艺术院校唯一的一所“211”工程建设学校,音乐学学科被列为全国重点学科。(6)同注④,第187页。
改革开放后20年,中央音乐学院围绕教学改革在学科建设上做了以下重要工作。第一,提出创作、表演和接受评价三位一体的学科建设综合方案,形成一个创作、表演和接受评价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教学局面。(7)同注④,第209页。在这个理念带动下,作曲系确定了毕业生音乐会制度和室内歌剧创作人才培养计划。最近,俞峰院长推行的当代音乐创作和国际推广计划应该说是这个学科建设理念的深化和提升。第二,充分重视音乐学科实践领域的建设,将实践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第三,进入双一流建设行列,继续保持在艺术学学科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学科定位和人才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科定位、人才队伍建设、学科成果和学科创新。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学校的学科定位为:高精尖、国际化。每个学科方向或专业方向都以这个标准来确立。比如:音乐教育二级学科的建立,是以高建进老师提出的学科理念和学科团队的实力为依据设定的;手风琴专业方向是以曹晓青为学科带头人作为依据。经过各方面的考核,确定音乐教育二级学科和手风琴专业方向的学科带头人,以及他们的办学理念都符合高精尖、国际化的定位,所以,都可以纳入中央音乐学院学科建设行列。
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人才引进的理念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中央音乐学院人才引进的理念是:文化艺术如同生物进化,只有在多种血缘的交融之中才能健康发展。建院初期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沨院长引进留学前苏联和东欧的留学生,从全国各地网罗人才。20世纪80年代末与90年代初,中央音乐学院从全国各地引进人才,21世纪以来,学校又从世界各地引进尖端人才。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队伍建设。最近,俞峰院长从全国各地和世界各地广招人才,无疑是为了确保我院音乐学科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引进人才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才的使用和如何保护人才。学校应给予他们特殊的政策。这种特殊政策在赵沨院长时代就建立,比如:当年郭淑珍老师从莫斯科音乐学院回国任教,为了保证她的舞台生涯,赵沨院长把她安排在中央歌剧院工作,兼顾教学和演出,以至于郭老师到88岁那年还能登台演唱《黄河怨》。张立萍老师回国任教后,为了保证她的国际舞台能够延续,学校允许她和国内外歌剧院签约演出,使她在从事教学的同时,依然保持高水平的舞台表演。此外,学校还为青年教师创造国际交流的机会,支持他们出国讲学和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并为他们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并给予特殊政策。比如:其他大学对公派留学生的要求是如期归国,中央音乐学院的政策是如期回国没有取得学位不予安排在学校任教,允许延期并要求取得学位后再回国任教。90年代后期,学校选派大量优秀青年教师出国留学,都获得硕士以上的学位回校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当年选送出国的青年教师如今都已成为学校的栋梁,如:俞峰、秦文琛、贾国平、林涛、童卫东、王绍武、马雯、陈光、刘洋、李岚松、韩国良、朱牧、金京春、谭小棠、张欣宁、孙媛媛等等。学校也十分重视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宽松的人际关系和严明的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在宽松的学术环境下,遵纪守法、严格自律。
(三)学科成果和学科创新
学科成果是体现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高校的学科成果首先体现在教学成果上。中央音乐学院连续四届荣获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特等奖和一等奖。它们是林耀基的《小提琴教学》(1988年),于润洋、王次炤、何乾三、张前、蔡仲德和潘必新的《音乐美学教学》(1993年),郭淑珍的《声部的确定及其训练》(1998年),吴祖强、杜鸣心、刘霖、郭文景、叶小钢和唐建平的《作曲教学》(2003年)。两项二等奖,它们是黄飞立、郑小瑛、徐新、俞峰、杨鸿年的《指挥教学》(2008年),王次炤、袁静芳、苗建华、修子健的《音乐数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2013年)等,还获得多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作为艺术院校学科建设成果的体现,实践成果占据重要的比重。实践成果包括音乐创作、音乐会演出和各种音乐比赛等等。中央音乐学院在这方面的成绩十分突出。截止到2020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各类国内音乐比赛中共获奖5206项,在各类国际音乐比赛中共获奖2741项。这些奖项的获得时间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据统计1977年至2020年我院在国内外各类音乐比赛中共获奖7900项。(8)根据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办公室提供的数据。此外,科研成果是体现学科的学术水平和理论高度的标志,他主要通过科研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体现出来。近20年来,我院共有187个省部级以上的科研项目立项。其中国家级项目有94个,省部级项目93个;获得国家级科研奖41项,省部级科研奖42项。(9)根据中央音乐学院科研处提供的数据。
学科成果需要积累,需要学校领导充分重视,更需要一代一代的教师接续努力。举个音乐学系教材成果的例子,当年老一辈教授们所撰写的教材,如《欧洲音乐史》《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民族器乐》《音乐美学基础》《中国音乐美学史》《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西方现代音乐概述》等等,都是全国各大院校必用的经典教材。假如说六七十岁的教师有所接续的话,那么,再下一代的教师到底还能有多少教材成果成为全国经典教材呢?最近学校有中青代音乐学者提出重写音乐史和重视新音乐学背景下的音乐史学和美学等前沿问题的研究,这应该是一个很好的趋势。
说到这里,也自然要提到学科创新问题。学科创新的前提是瞄准学科前沿,注视当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只有关注学科前沿,才能引发创新的思考。学科创新往往通过学科综合和交叉研究的方法来完成的,它集中体现在某种方法论的创新上。比如:“音乐学分析”(10)于润洋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音乐研究》1993年第1、2期)一文中首先提出“音乐学分析”的音乐分析方法。,把分析学、史学、美学和社会学等方法融合在对一部音乐作品的分析之中,这种学科综合和交叉研究的方法是音乐分析学科创新的基础。又比如“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11)王次炤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音乐研究》1991年第4期)一文中首先提出建设这一学科方向的设想,2008年开始招收该专业方向的博士研究生,至今已招收8届学生。,把中国传统音乐观念和形态放在同一个文化背景之中进行综合考察。在这里综合了文化学、美学、民族学乃至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这些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多种方法的运用,正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研究”这个学科方向的创新基础。2019年我院建立了音乐人工智能专业,这是音乐与科技相结合的新探索。人工智能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标志,它是一个超前的学科,音乐艺术如何运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来创造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这无疑是学科创新的重要表现。表演艺术的学科创新往往和音乐创作的创新结合在一起。比如:前几年学校成立25人的民族室内乐团,这不仅是乐队编制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在创作思维和表演理念上寻求创新。这就需要从观念、思维和形态三个层面上,探索中国乐器的室内乐创作和表演,如何体现出中华美学精神。我们期待在这个创新机制下出现新成果。
(四)四次教学改革
学科创新,在很大部分上体现在教学改革之中。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教育教学改革,教育部也多次出台有关教学改革的文件。1985年,中央音乐学院在全国艺术院校中,率先实行学年学分制教学方案。(12)参见中央音乐学院1985年制订的《关于实施学年学分制的若干规定》。当时,由于该方案在试行阶段,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还是处在不平衡的状态。方案中也明确提到,该方案经过试行后,逐步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数量,以达到七比三的比例。1995年下半年,学校对执行了十年的学年学分制进行修订,主要内容是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进一步体现学分制的优越性。这看起来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但做起来很艰难,难就难在如何把当时的必修课课时削减下来。在修订之前,我们分析了方案的现状和听取教授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召开教学改革工作会议,向各系提出一个原则性的修订意见,由各系主任组织全系讨论研究。这项工作阻力很大,主要是教学观念不同引起的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各自为政的专业课教学,导致每一门课的任课教师都坚持本课程原来的课时量。经过反复研究和商讨,在各系负责人的协调下,最终基本达到共识,把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调整到7比3的比例,完成了方案的修订工作。
1998年9月,在新修订的教学方案实施两年后的总结会上,教务处长俞人豪提出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他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对选修课质量的观察,认为目前在选修课比例增大的情况下,提高选修课的质量刻不容缓。院领导非常赞同俞人豪教授的意见,于是,又组织了一次教学改革。这次教学改革,主要围绕选修课整顿和教学大纲修订。我们成立了选修课审核委员会,请音乐学系前系主任钟子林老师担任主任。在审核委员会的指导下,教务处和各系主任都抓紧工作,年底以前,完成了全部选修课的审核和教学大纲的修订。选修课的完善意味着学分制教学方案的完善,这项工作看起来只是一个局部的环节,但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此后,2003年和2007年又进行了两次教学改革。每次教学改革,都是在充分考虑到音乐艺术特点,保持学校优良教学传统的基础上,作一些微调。这是我院一贯坚持的关于教学改革的观念。2003年年初,随着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及,我院各类大课授课方法的改进,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虽然,多媒体手段已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应用,但作为全院性教学方法的改革,还未正式开始。学校把推行多媒体教学的工作交给图书馆网络中心负责,教务处、财务处、总务处(物资科)和开设大课较多的教学部门,如作曲系、音乐学系、基础部等教学部门密切配合。这项工作需要有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准备。相对来说,硬件比较容易,只要有足够的资金就能解决,软件准备显然是落在教师身上。图书馆网络中心对全校开设大课的教师作了培训。经过数个月的努力,这一轮教学改革顺利完成。从此,多媒体教学成为我院普遍的教学手段,并纳入教学管理的常规工作。
2007年9月,随着学校对外交流的频繁开展,了解到国外著名音乐学院在教学上的某些长处。其中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重视实践课的教学。中央音乐学院虽然也有实践课,但缺乏综合运作机制,只限于部分学生参与,也未将其纳入学分计算。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这对作曲、表演等实践性强专业的学生来说,无疑缺少了在学期间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领导班子认为音乐实践的概念应该更宽泛一些,除了创作和表演外,研究评价也应该纳入其中,于是提出了创作、表演和接受评价融为一体的实践体系。具体要求是,作曲系的学生为表演系的学生创作新作品,表演系的学生演奏和演唱作曲系学生的新作,音乐学系和教育学院的学生要为作曲系学生的作品和表演系学生的演出撰写评论文章。这样,每个专业的在校生都可以找到实践对象和实践内容,以此促进学校教学工作在实践领域的良性循环。此外,我们把原有的乐队课、室内乐课、合唱课、歌剧排练课等表演领域的实践课,都纳入学分管理,使这些实践课具有更多的实效性,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提高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
学科建设的国际化水平,是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建立起来的。1996年,在新领导班子的任期目标中,提出了“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广泛的对外交流”的办学理念。这个理念的基本含义是,对内营造宽松的学术气氛,对外保持开放的学术胸怀。1998年以来,学校先后创建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北京现代音乐节、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北京室内乐音乐节、中国民族音乐节、胡琴艺术节、弹拨艺术节、钢琴艺术节、手风琴艺术节,管风琴音乐节、巴洛克音乐节、国际圆号艺术节、国际长号大号艺术节、北京巴松艺术节、国际单簧管艺术节、竖琴艺术节、国际双簧管艺术节、中国中提琴艺术节、国际长笛艺术节、中国国际铜管艺术节等等。
1996年以来,中央音乐学院先后与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国立音乐学院,法国巴黎音乐学院,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耶鲁音乐学院、伊斯曼音乐学院、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新英格兰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意大利罗马音乐学院、米兰音乐学院,俄罗斯莫斯科音乐学院,波兰克拉科夫音乐学院,德国柏林音乐学院、汉诺威音乐学院、汉堡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韩国首尔大学音乐学院等世界著名音乐学院签订校际交流协议,并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13)参见《中央音乐学院简史稿》(1940—2010),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10年,第176—177页,及相关年份的《中央音乐学院年鉴》。
1996年中央音乐学院和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在北京举办了隆重的交流活动和合作音乐会,1998年中央音乐学院和法国巴黎音乐学院分别在北京和巴黎举行学生新作品评选与演出交流活动,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和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在北京举行两校师生交流活动。2008年中央音乐学院和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共同主办“相约北京 2008:世界顶级音乐学院音乐文化交流活动”(14)参见《中央音乐学院年鉴》(2008),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2014年,第11—15页。。此项活动于7月8日至24日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及国家大剧院等音乐厅举行。参与此次活动的世界顶级音乐学院包括美国耶鲁大学音乐学院和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奥地利维也纳音乐与表演艺术大学和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大学,芬兰赫尔辛基西贝柳斯音乐学院,英国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匈牙利布达佩斯李斯特音乐学院,韩国首尔国立艺术大学,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等。此次长达两周的音乐文化交流包括讲座、音乐会及大师班等系列活动,成为北京奥运会开幕前的一次文化盛事。
2012年,中央音乐学院成功举办了“第15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这是我院历史上举办的最重要的音乐赛事。(15)参见宋学军、王小夕:《让我们分享音乐的快乐——记2012北京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人民音乐》,2012年,第6期。梅纽因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也是中央音乐学院的荣誉教授和老朋友。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被誉为青少年小提琴比赛的奥林匹克。比赛的日程为2012年4月6日—15日。之前的报名和初赛选拔由英方负责,决赛及决赛期间的各项活动由中方即中央音乐学院负责。文化部有关部门非常支持这项赛事,很快做出批复,同意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第15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这项比赛是第一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举行,也是首次在亚洲城市举行。评审委员会从来自世界各地的报名者中,评选出42位入围选手,参加正式比赛。参赛选手分为少年组(16岁以下)和青年组(16岁—21岁)。比赛期间,在国家大剧院、北京音乐厅、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举行包括开幕式音乐会、评委音乐会、历届获奖者音乐会、梅纽因天才儿童学校室内乐音乐会和颁奖音乐会5场精彩演出。此外,每位评委在比赛期间都举办公益性的大师班。此次比赛获得空前成功,用艺术总监戈登的话来说,是历届梅纽因国际青少年小提琴比赛中最出色的一届,组织者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得十分完美。
2014年,中央音乐学院和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共同发起并创建了“太平洋地区顶级音乐学院联盟”,并在悉尼音乐学院举行第一次峰会。2015年又在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举行第二次峰会。每年峰会都有一个主题,来自太平洋地区11所顶级音乐学院的院长共同探讨大家所关注的办学问题。这11所地处亚太地区的音乐学院分别是中国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澳大利亚悉尼音乐学院和奥克兰音乐学院,美国旧金山音乐学院和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新西兰奥克兰音乐学院,新加坡杨秀桃音乐学院,日本东京艺术大学,台北艺术大学和香港演艺学院。和亚太地区顶级音乐学院建立广泛的联系,对促进体现亚太地区特色的音乐学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何使中国交响乐走向世界,一直是中国音乐界关注的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乐团走上国际舞台,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讲,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是文化部命名的乐团,它曾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交流活动。1994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恢复邦交后,我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在指挥家俞峰的带领下,作为中国音乐文化使者出访印尼,为增进中印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2004年9月,德国波恩贝多芬音乐节组委会,从众多国家青年乐团各中选中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青年交响乐团,作为世界青年交响乐团的代表参加了音乐节活动。乐团分别在波恩贝多芬音乐厅和埃森爱乐大厅演出了贝多芬《第六“田园”交响乐》,与李云迪合作演出了李斯特《第一钢琴协奏曲》,以及我院作曲系教授秦文琛的委约新作《五月的圣途》。这两场演出得到德国观众和贝多芬音乐节的专家以及媒体的广泛好评。在波恩演出结束的当晚,柏林青年古典音乐节组委会的负责人,当即邀请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参加2005年在柏林举办的音乐节,并承担全部费用。组委会把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安排在为期20天的音乐节开幕式演出,与此对应的闭幕式演出是著名的柏林爱乐乐团。这两次音乐节的演出奠定了中国青年交响乐团在国际上的地位。
二、中央音乐学院对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的贡献
2002年,教育部成立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聘请我为主任委员、戴嘉枋为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秘书处随主任委员设在中央音乐学院。200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成立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聘请我为常务副主任(主任由文化部副部长兼任),秘书处随常务副主任也设在中央音乐学院,我院丁凡老师为秘书长。这两个秘书处的设定,无疑表明了中央音乐学院在整个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中所应担负的重任。从2002年到2012年十年中,中央音乐学院充分利用这两个教指委的重要平台,为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设立艺术学专业学位
2003年,正当国务院学位办在筹建高校专业学位管理机构的时候,时任艺术学学科评议组秘书的丁凡老师提出艺术学学科(当时是隶属文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也应该建立专业学位(16)我国学位类别分为学术型学位与专业学位。学术型学位按照学科门类授予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专业学位一般只设置硕士一级,更强调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该建议得到时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于润洋教授的支持,并建议把中央音乐学院作为试点单位,向国务院学位办提出申请。考虑到专业学位是以一级学科为单位设定的,而当时艺术学作为一级学科,下设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戏曲、影视等二级学科;因此,我院建议联合原文化部九所直属艺术院校,以及北京电影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包括艺术学下属所有二级学科的12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院校,共同向教育部提交申请。
2004年6月,中央音乐学院邀请这12所艺术院校的负责人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设立艺术学专业学位事宜。经过充分讨论后取得共识,决定由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起草申请报告,12所学校联名向国务院学位办递交申请。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国务院学位办正式批准设立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并把当时独立建制的36所艺术院校全部作为试点单位,于2006年开始正式招生。
为了保证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单独考试的质量,秘书处组织编写了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单独考试复习大纲《艺术学基础知识》,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同时,教育部考试中心成立全国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统一考试命题小组,中央音乐学院牵头,负责一年一度的命题工作。此项命题工作持续了十年,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得到考试中心的充分肯定。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表明了艺术类专业的学科建设开始步入体现艺术学学科特色的办学途径,特别是在当时艺术学还未进入学科门类的历史时期,对提高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特色水平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随着我国学位制度和高校科研体制的不断完善,博士后流动站也在各大院校纷纷建起。艺术院校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已经设立博士学位,但始终没有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概念。固然,博士后流动站不是学历教育,也不是博士学位后的再教育,但作为取得博士学位后的课题研究,无疑在准就业和深入专业领域研究方面是两全其美的事。对整个艺术教育来说,缺少博士后流动站,必然在学科的建设上显得不完整,学术规格上低人一筹。
在这个问题上,中央音乐学院依然走在艺术院校的前列。我们首先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率先向教育部和其他有关部门提出申请。我院通过各种渠道,向有关上级部门说明艺术高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的必要性。几经周折,教育部不但批准中央音乐学院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而且还同时允许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首批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艺术院校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后流动站设在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三)建立全国艺术学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
1999年,为了促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工作,教育部决定在全国高校建立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得知这个消息,学院领导召集科研处和研究所的负责人,商讨中央音乐学院申报建立基地事宜。
1999年底中央音乐学院向教育部递交了申请书,但教育部社科司科研处的负责人对中央音乐学院申请建立基地一事,完全抱着漠视态度。到2000年底,教育部已批准近50所大学建立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无奈之下,学校给教育部领导写信,希望教育部重视艺术学学科的学术建设。部领导很快回复学校,并认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人文社科研究同样需要向高深发展。
尽管有部领导的批示,我们还是严格按照教育部关于基地建设的要求,对研究所作了全面的体制改革,并及时向教育部社科司汇报。但数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定论,问题还是出在社科司科研处。时间已跨越到2001年6月,在一次教育部的会议上,我们再次向部领导反映此事。三个月后,2001年9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终于得到批准,成为全国艺术学学科唯一的国家重点研究基地。至此,教育部在全国66所高等学校设立了151个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
长期以来,艺术作为一级学科依附于文学门类。这种归属和学科分类,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不合理的。从文化学的角度讲,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与听觉艺术音乐、视觉艺术绘画、肢体艺术舞蹈和舞台艺术戏剧是平等的艺术形式,它们都依附于艺术门下。从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艺术与科学是并行的两个领域,它们共同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李政道先生曾把艺术与科学比作一个钱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当时的这种学科分类显然是不科学的,但要改变它却难上难。艺术教育界的许多专家曾多次呼吁,但都无济于事。
真正启动增设艺术学为学科门类的工作,是2002年。时任艺术学一级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的于润洋教授,起草了一份关于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报告,递交给国务院学位办,请学位办提交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讨论研究。当时,我正好在中央党校学习,学科评议组秘书丁凡老师联系我,问我是否熟悉学位委员会成员,请他们支持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申请。我任校长多年,和许多大学校长及院士们都比较熟悉,我分别联系了王大中、许智宏、吴启迪、杨芙清等十几名委员,他们都表示支持。但由于学位委员会的负责人,考虑到与其他学科的平衡,最终没有将这一申请提交到全体会议讨论。2003年,在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上,我第一次就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提案;之后,在第十届和十一届全国政协历次会议上有多名艺术教育界的委员数次联名提案。2010年初,在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我和数十名政协委员就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再次联名提案,得到政协领导和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的支持,并组织有关专家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座谈会,也邀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刘延东参加。与此同时,为了配合学科门类增设工作,为国务院学位办提供更为有力的辅助材料,我作为项目负责人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学科门类增设研究》的立项,丁凡、曹意强、周星、戴嘉枋、宋慧文、王新华等作为课题组成员,日以继夜地撰写材料。该课题通过结项后,荣获北京市第13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0年底,受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托,我起草了一份关于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论证报告,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审核定稿后提交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4月6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专题讨论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的问题,经投票,以绝对优势通过。同年6月,国务院学位办组织专家研究一级学科的修订工作,我作为文科组唯一的一位艺术学领域的代表发表了艺术学作为新增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的设定意见。原定艺术学只能下设4个一级学科,考虑到“艺术学理论”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必须保留。余下3个学科如何分配?我的意见是:美术与设计相互关联,戏剧(戏剧)与影视互相关联,音乐与舞蹈也两者联姻。大家都认为这样分类比较合理,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赞同。后来,因设计领域涉及到工业设计,个别工程院院士坚持要独立于美术。时任国务院学位办主任张尧学找我商量,希望我能组织艺术学领域的专家论证此事。论证会议在中央音乐学院召开,张尧学主任也到会说明情况。专家们的意见也很统一,同时也希望艺术学各领域都能设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艺术学升为学科门类已经十余年,目前依然为5个一级学科。
艺术学上升学科门类,意味着艺术学学科在国家层面上受到重视,不但极大地提升了艺术学的学科地位,而且,从学科建设的角度上看,能够更加科学地遵循各门艺术的发展规律,来制订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规划。这无疑对我国新时期艺术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一所远程教育学院
20世纪末,网络教育作为崭新的教育手段在我国悄然兴起,中央音乐学院首先注意到,网络教育可以在音乐教育领域产生新的效应,决定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远程音乐教育机构。这样,可以通过网络教育,把中央音乐学院的优质资源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可以让更多的年轻学子接受中央音乐学院的优质教育。学校委托袁静芳教授负责具体的申报工作。
申报工作并不顺利。教育部有关部门认为音乐教育根本不需要借助网络,也无法通过网络授课。在他们的观念里音乐只是吹拉弹唱,当时的网络,根本无法正确传递现场演唱或演奏的声音。袁静芳老师做事,有一股不获成功誓不罢休的精神。我们走访了教育部有关远程教育的各个部门,并邀请时任高教司长来学校考察。与此同时,学校又给部领导写信,说明中央音乐学院成立远程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实,1999年底学校已筹建远程教育中心,之所以要得到教育部审批,是为了借助教育部的远程教育系统平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02年初,中央音乐学院现代远程教育中心终于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国内高等艺术院校中唯一的远程教育试点单位。同年9月,远程教育中心更名为远程教育学院,任命袁静芳为远程教育学院院长。在袁静芳院长的领导下,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学院发展迅速,目前已设有音乐学、音乐教育、艺术管理、钢琴调律等专业。开设课程百余门,其中开发各类网络音乐教学课件60余门,包括多媒体网络课件、视频流课件等类型。在这些课程中,获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市级精品课程7门,国家级网络精品课程2门。承担并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开放项目“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数据库”“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数据库”,科技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音乐数字化服务关键技术与示范应用”等重点科研项目。由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学院申报的《音乐数字化教学的创新与实践》成果,荣获2014年9月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
数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央音乐学院在学科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中央音乐学院也为我国艺术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17)引自《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第46页。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1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第191页。展望未来,衷心希望中央音乐学院在新的历史时期,遵照习近平同志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继续为我国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