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多抗夏玉米新品种沃抗168及栽培技术
2021-12-06申炳涛朱伟岭潘海龙霍明鑫
申炳涛 朱伟岭 李 颜 潘海龙 霍明鑫
(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郑州450000)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夏播玉米优势产区之一,夏玉米种植面积常年在1300万hm2左右,占全国玉米播种面积31.98%,玉米产量占全国32.92%[1],因此黄淮海夏玉米区对我国粮食生产起着重要作用。黄淮海夏玉米区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类型,该地区气候复杂多变,温度高、湿度大、阴雨寡照、病虫害严重,对品种抗倒、抗病、抗旱特性考验越来越大。河南鼎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依托长葛科研基地区位优势和种质资源优势,于2015年在海南南繁科研基地以优良自交系LZ1-1为母本、962-21作父本进行杂交,组配出杂交玉米新组合DY2015-168。母本LZ1-1是以外引系521与自选系L69-1杂交F1与外引系521回交为基础材料,以选取抗病、抗倒和脱水快的后代为主要育种目标,结合早代一般配合力测定、株型和结实性等进行综合农艺性状的选择,经连续6代自交选育而成。父本962-21以外引系浚926与外引系Xm2杂交F1为基础材料,以选取抗倒和抗病的后代为主要育种目标,经连续6代自交,并结合配合力早代测定、抗病性、抗倒性等农艺性状选择选育而成。2016-2017年参加多点比较试验,2018-2019年参加河南泽熙农作物联合体国家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出高产、抗病、抗倒和适应性强等优点,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玉20200370),命名为沃抗168。对沃抗168进行种植示范,较好地满足了黄淮海夏玉米区农业生产对玉米品种的需求,具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1 特征特性
1.1 农艺性状沃抗168在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中出苗至成熟101.9d,比对照郑单958早熟1d。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叶缘绿色,花药黄色,颖壳绿色。株型紧凑,上部叶片收敛,有利于通风透光;下部叶平展,可充分利用光能。株高255.5cm,穗位高94.5cm,成株叶片数19.5片。果穗筒形,穗长17.5cm,穗行数16~18行,穗粗5cm,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1.95g。
1.2 籽粒品质2019年经农业农村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北京)籽粒品质分析:容重732.00g/L,粗蛋白含量12.43%,粗脂肪含量4.41%,粗淀粉含量69.92%,赖氨酸含量0.34%。
1.3 抗病性2018年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结果:中抗小斑病(5.0级)、镰孢穗腐病(3.8级)和南方锈病(5.0级),感镰孢茎腐病(7.0级,31.0%病株率)和弯孢霉叶斑病(7.0级),高感瘤黑粉病(9.0级,70.4%病株率)。
2019年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人工接种鉴定结果:抗南方锈病(3.0级),中抗小斑病(5.0级)、弯孢霉叶斑病(5.0级)和镰孢穗腐病(3.6级),感镰孢茎腐病(7.0级,40.0%病株率),高感瘤黑粉病(9.0级,48.3%病株率)。
2 产量表现
2.1 多点比较试验2016-2017年参加在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和安徽安排的20个试验点的比较试验,2016年平均产量为727.7kg/667m2,较临近对照郑单958增产8.30%,18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比例90.0%,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沃抗168的产量排名居第2位;2017年平均产量为728.7kg/667m2,较临近对照郑单958增产9.80%,19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比例95.0%,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沃抗168的产量排名居第1位。
2.2 区域试验2018年参加河南泽熙农作物联合体国家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和湖北40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645.2kg/667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7.26%,32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比例80.0%,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沃抗168的产量排名居第2位;2019年续试,37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718.4kg/667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3.70%,29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比例78.4%,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沃抗168的产量排名居第3位。
2.3 生产试验2019年参加河南泽熙农作物联合体国家黄淮海夏玉米组生产试验,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山西、陕西和湖北42个试验点平均产量为694.6kg/667m2,较对照郑单958增产3.20%,33个试验点增产,增产点比例78.6%,在所有供试品种中,沃抗168的产量排名居第2位。
3 栽培技术
3.1 适宜种植区域沃抗168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保定和沧州的南部及以南地区,陕西关中灌区,山西运城和临汾、晋城部分平川地区,江苏和安徽两省淮河以北地区,湖北襄阳地区夏播种植。
3.2 适时播种选择土质较为肥沃的中上等肥水地块种植,一般在6月上中旬播种为宜,小麦收获后采用贴茬直播的栽培方式,适宜种植密度4500~5000株/667m2,根据地力水平及时调整播种密度,肥地宜密,薄地宜稀。
3.3 科学管理播种后及时浇蒙头水,保证足墒;苗前封闭或苗后3~5叶喷施苗后除草剂烟嘧磺隆等[2]。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种植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平衡施肥,大喇叭口期追施攻穗肥。玉米整个生育期浇好三水,即出苗水、拔节水和灌浆水。
3.4 病虫害防治在玉米整个生长期间,要做好病虫害预测,发现病、虫及时防治。对地下害虫可采用种子包衣的办法进行防治。苗期及时防治蓟马、灰飞虱等害虫,可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喷施;喇叭口期用植保无人机喷施4.5%的高效氯氰菊酯防治玉米螟;后期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防治玉米蚜虫[3]。
3.5 加强监测,防灾减灾加强干旱、高温、大风等灾害监测预警。如果在关键生育时期遭遇高温天气和严重干旱,应及时进行灌溉;遭遇涝渍,应及时排水。通过种植耐热品种和及时灌溉,以及叶面喷施微肥等措施防御高温热害。
3.6 及时收获收获过早对于玉米的产量和品质非常不利,早收获的玉米籽粒不够饱满,含水量高,商品的品质较差,应在不影响下茬小麦播期的情况下,适时晚收[4],在籽粒基部出现黑层,乳线消失时进行收获。采用机械收获果穗或直收籽粒的方式,应在收获后及时晾晒或烘干,以防霉变,提高产量和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