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创新建设数字中国
2021-12-06孟庆良
孟庆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是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眼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 数字创新有助于推动新发展格局的构建
数字创新是指在创新过程中充分采用数字技术,产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改进生产流程、改变组织模式和变革商业模式等。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我国数字产业规模位居全球首位相比,数字创新竞争力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不仅会影响我国数字经济长远健康发展,也难以满足新发展格局构建的迫切需求。
数字创新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有利于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国家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统筹。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改善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场景;数字技术赋能企业运营,提升产品服务的生产和供给效率;数字创新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数字技术的进步与创新应用能提高市场透明度和信息对称性,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资源供给方和需求方的高效匹配,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借助数字创新的开放式效应,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链接,将深化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数字经济合作,吸引数字经济相关资源的国际流动,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
数字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数字创新不仅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字技术支持,而且能促进知识信息密集型数字产业发展,实现技术和产业升级;通过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赋能企业运营,有助于企业精准把握用户需求,优化运营流程,提升企业绩效;数字技术产业发展能为用户提供多样化、高层次、个性化的数字产品服务,满足人们高层次需求,提升生活品质;数字创新强调的共享平台和众包、众筹、众创等新商业模式,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助于实现绿色内涵式发展;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能极大提升政府服务与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国家与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
数字创新在平衡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与复工复产关系中起到关键作用。2020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倒逼数字化在中国的加速普及,其被应用于经济、社会和生活等诸多领域,迅速实现了跨时空在线教育和办公、数字化生产与销售、大数据疫情防控系统等。数字创新通过重塑生产力,将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 站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重视推进数字创新
(一) 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夯实数字创新环境
研究制定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引导数字创新的体制和政策基础,国家数字化发展战略规划的研究和制定十分重要。同时,也需要加快建立或完善适应数字创新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市场准入、市场秩序、平台管理、消费关系、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等法律法规;明确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领域和数字版权、数字货币等方面的运作规则。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实现数字创新的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坚持全国一盘棋,科学统筹,集中力量,协同攻关;提高数字技术的基础研发能力,突破通信网络、集成电路、核心电子元器件、人工智能、基础软件等领域前沿数字技术瓶颈;加快新兴数字技术的创新应用,构建自主创新、安全可靠的数字产业链、价值链和生态系统。
完善数字化基础设施。科学布局支撑数字创新国家战略的基础网络体系,推动网络体系向高速化、智能化、安全化不断升级;统筹推进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支撑能力;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支持城市公用和公共服务等设施的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
(二) 契合产业牵引作用,推进数字创新融合
布局未来具有颠覆性的数字创新产业领域。应聚焦生命科学和精准医疗、分布式能源与储能技术、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与区块链等数字智能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与增材制造等先进制造技术、人工智能与类脑科技等脑神经技术、航天航空技术、深海探测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通过数字创新催生上述领域相关新技术,并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进数字创新渗透融合实体经济。推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据技术在制造业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提供“制造业+数字服务”的解决方案,推动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型;利用数字创新理念和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流程智能化和农业经营网络化,构建智慧农业全产业链服务体系。
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数字经济时代的创新范围已经从“封闭”走向“开放”,创新组织从“一体化”走向“平台化”,创新行为从“线性创新”走向“涌现创新”。未来构建具有强生命力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必须培育一批聚焦数字技术创新的基础产业,壮大一批数字创新平台型企业(包括平台拥有者或提供者),支持一批数字化新业态(如众包、众筹、众创、共享经济),营造包容开放、尊重知识产权、激励创新的生态环境,推动数字创新行为不断涌现和生态系统相关利益方共生演进。
(三) 强化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数字创新模式
全面启动数字创新战略。从微观层面来看,新发展格局下数字创新体系建设的落脚点依然是微观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切实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主体的作用。首先,应具备数字创新逻辑,强化利用数字资源进行价值创新和传递的战略意识。其次,依托数字资源,充分利用社交媒体、虚拟社区、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优化支撑企业业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整合组织内外部数字资源。再次,提升数字创新能力,包括数字环境扫描能力、知识吸收能力和双元能力。最后,形成具有数字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即承担风险、允许试错、即兴学习的文化。
构建“自主创新+有限开放创新”的平衡式创新模式。数字创新的创新主体虚拟化、创新要素数字化、创新过程智能化和创新组织平台化的特征,会导致数字创新实施过程中的跨界性、开放性和动态性,因而开放式创新、众包创新和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等成为数字创新的主要模式。但企业长期依赖开放式创新模式,会忽视自身内生创新能力的建设,导致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外循环的发展格局强调高质量的对外开放,因此企业应根据所处产业链、创新链的位置,系统评估国际化开放式创新的风险,基于“安全畅通”理念,利用有限开放式创新模式,提升内生式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新发展格局下的“自主创新+有限开放式创新”的平衡式创新模式。
创新数字化平台的治理机制。当前支撑数字创新的有效组织模式正从垂直整合向双边分散的形态转变,开源社区和众包竞赛等模式实现了数字创新从组织内向组织外的转变,形成了以平台化的数字产品服务和共享的数字基础设施为中心的、更加灵活和可扩展的平台组织模式。数字平台分层模块化、自生长性、低搜寻和交易成本、网络效应等特性大大增强了数字平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厘清数字平台架构,以最大程度提升数字平台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设计或完善权责分配机制、控制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治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