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业特色型大学职能的起源、发展及新时代定位

2021-12-06

关键词:一流职能特色

王 瑜

(江苏科技大学 纪委办公室,江苏 镇江 212100)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称为大学的三大职能,并一直延续至今。人们普遍认为高等教育三大职能的产生和发展有律可循,先有培养人才,再有发展科学,后有直接为社会服务,产生的顺序也就是其重要性的顺序[1]。但对于不同类型的大学而言,三大职能的定位应各有侧重。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特殊类型,其职能发展也呈现相应的特殊性。当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起源史研究、概念特征研究、现状困境分析和发展策略研究等方面。随着“双一流”建设深入开展,大学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学者开始从不同视角去研究和探讨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走向和策略,但回归大学职能本源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笔者从大学职能的视角去探讨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新时代一流高校建设发展中的特色职能定位及其发展。

一、 行业特色型大学职能的历史探源及发展

有学者将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历史追溯到了清末实业学堂[2],但多数人还是认为其起源于建国初期的院系大调整。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新中国建立初期,师法前苏联模式开展院系调整后的起源阶段;第二,20世纪90年代末,经历合并、重组后的综合化发展阶段;第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立足于行业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不仅奠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格局,也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调整发生于1952年。这一阶段的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大学”为主要目的。专门学院是师法前苏联建立的专业化学校,专门学院“比起技术学院来,更加专门化了。例如:建筑就专设建筑学院,冶金就专设冶金学院;其他如农业、交通、纺织、石油、矿业、语言、图书馆、医学等,都单独设立专门学院。院内再分成许多系,例如建筑学院则分:工厂建筑系、城市交通系、公路建设系、民用建筑系等。这一类的高等学校,多设在工业发达、某些产业规模巨大的地区,培养某一方面的专门人才急需要办一所以至一所以上大规模的专门学院。这样力量更加集中,学习也更加专精”[3]。调整后,以综合性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被打破,专门学院一跃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主导,综合性大学则被拆分成文理学院。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就是在专门学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从发展起源不难看出,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产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其学校职能也伴随产生过程显现出来。

行业特色型大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原因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政府权力的绝对主导。建国初期,伴随着政治权力的变更,高等教育的发展路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从效仿欧美模式转为师法前苏联。政府主导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调整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所有的大学都被纳入国家统一的管理体制之下,所有的私立大学都被收归国有。全国的大学采取了“一盘棋”的调整战略,从上而下启动了涉及全国2/3大学的院系调整,国家的意志甚至渗透到大学教研室和具体的学科专业之中。政府推动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产生的最大动因。

二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建国初期,百废待兴,为满足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对口各行业的大量专业人才的输出成为当时高等教育的重点。据统计,20世纪50年代院系调整之后,我国工业类专门院校增加了35.7%,农业类专门院校增加了61.1%。工科学生人数由1947年学生总人数的17.8%增加到1957年的37%[4],极大满足了建国初期经济发展的需求。

三是高等教育观念的博弈。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之争成为我国建国初期高等教育界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在195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高等教育会议上,教育部提出从通才教育模式向专才教育模式的转变思路,遭遇了与会大多数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在当时的两种教育观念的博弈中,显然专才教育占据了上风。

回溯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历史及产生背景,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直接催生了行业特色型大学,为行业服务是推动这类大学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力。行业特色型大学最初的首要职能是为行业和社会直接培养和输出对口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其他两大职能也都显现出来。围绕行业进行学科设置、开展科研服务以及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成为这个群体共同的身份标识。不同类型、层次的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职能会各有侧重,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职能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从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历史发展来看,有学者认为其经历了“生成与发展——与行业关系的依附阶段、变革与调整——与行业关系的解构阶段、扩张与探索——与行业关系的重构阶段”[5]或者“行业化”到“去行业化”再到“再行业化”[6]的发展阶段。由此可知,将其分为行业化起源阶段、综合化发展阶段和立足行业特色的多元化发展阶段更为贴切。在这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不仅我国高校的类型发生变化,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职能定位也相应地呈现出三个阶段的不同变化。

(一) 起源阶段——以专门人才培养职能为重点的原始定位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诞生就是为新中国的社会经济建设发展服务,为各行各业输送专业人才。由于急需专业人才,从数量和地位上看,建国初期的专门学院都要高于当时已划分为文理性质的综合大学,各个高校也开始向“工农大众开门”扩招,且逐步实行统一招生和统筹分配。以华东地区为例,高校的学生人数1952年为50 544人,1957年为109 815人,共增加了117%,平均每年增加约21%(1)参见《一九五三—一九五七年度华东区教育事业建设计划》,档案号:4013-002-0073。。甚至出现了人才供不应求的局面,中央曾发布《关于理、工学院三年级学生提前毕业问题的几点指示》,决定让理工类专门学院水利系、采矿系、冶金系、地质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气象系1953和1954两年的应届毕业生提前一年毕业[7]127。此外,建国初期还开展了一系列的高等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高校与政府部委及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配合他们的工作、生产及科学研究,学生实习也被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7]59。行业特色型大学起源时多隶属于国务院某部委,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密切,直接以行业为服务对象,围绕行业设置学科和专业,开展相关科研,培养专门人才。建立初期,受政府权力的主导、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专才培养观念的影响,其职能发挥主要是围绕培养专门人才展开,具体表现在根据行业及相关产业链开设的学科专业、统筹化的专才教育模式以及注重实践的培养方式上,从而达到服务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

(二) 综合化发展阶段——以科学研究职能为重点的发展定位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职能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出现变化,由以人才培养为主转移到以科学研究为主。这一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综合化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发展,原来对口行业过细、过时的专业划分已不能满足社会建设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时代、社会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重新唤起对“通才”的渴求。适应力强、专业覆盖面宽的人才更能适应瞬息万变的行业更新发展的需要,于是20世纪90年代末又一次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应运而生。在经历了以综合和升格为特征,以进一步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的改革后,行业特色型大学迈入多科化、综合化的发展进程,人才培养方向也开始转向通才培养模式。随着与行业部委归属关系的调整,虽然行业特色型大学与行业关系有所疏离,其学科特色与专门人才培养特色也被弱化,但其通过培养专业对口人才为行业和社会服务的优势依旧很鲜明。时至今日,各相关行业企业中的业务骨干仍来自行业对口学校。

同样,受政治、经济和教育观念的影响,行业特色型大学在综合化浪潮中开始追求升格并探讨一流发展问题。一流大学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模式:择优式、合并式和新建式[8]3-4。我国主要采用的是择优式和合并式两种策略。“择优式”源于1954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北京医学院和哈尔滨工业大学6所高校为全国性重点大学。分别始于1995年和1998年的“211工程”和“985工程”也都属于择优模式的一流大学建设策略。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的大规模的院校合并则被视为合并式的发展模式。大学在追求综合化的同时,也越发重视科学研究。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科研水平和实力得以大幅提升,大学职能在此阶段呈现向科研转移的倾向。由于这阶段行业特色的弱化和人才培养的通才化和综合化,人才培养职能呈现相对弱化的状态。此外,地方行业特色型大学在管理体制发生改变后,也面临与地方发展的协调和融合问题。因此,在这一发展阶段,行业特色型大学除了履行向行业输送人才的人才培养职能以外,更注重科研职能的发挥,即通过科研来服务和引领行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大学的科研职能逐步延伸至社会服务领域,校办企业、技术转让和校企联盟等成为科研职能向社会服务职能延伸的重要产物。

(三) 多元化发展阶段——围绕社会服务职能的新时代定位

在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双一流”建设政策打破了身份壁垒,特别是“双万计划”的实施,使所有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都加入到一流竞争的赛道之中。行业特色型大学职能出现围绕社会服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一流大学建设和发展也演变为一流大学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双一流”建设的实质就是一流大学体系的建设。在此背景下,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呈现多元化态势,尤其是群体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双一流”建设名单中超过半数的高校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其中大多数又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多数地方高校的发展水平则相对较弱。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发展重点、定位和目标等也相应出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格局需要高校的多元化发展,其切入口就是通过各类政策,规范引导各级各类高校正确定位,在实现特色发展的基础上,分类推进“双一流”建设。具有队员特色的高校齐头并进,才能真正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新时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多元化发展也呼唤着大学职能的多元化,而其多元化发展的立足点是行业特色发展。特色发展成为保持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优势和实现发展突破的重要路径。大学职能可定位为以社会服务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原因是长期以来与行业紧密联系的特色使得社会服务成为行业特色型大学突出的优势职能。行业特色型大学职能发展的第三个阶段也随之显现,即起始于“双一流”建设,并将延续至未来若干年,形成围绕社会服务职能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职能虽然经历了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主的发展阶段,但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以行业为服务面向,社会服务职能都占据了相对重要的地位。因此,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特色发展也体现在社会服务职能优势的传承与发展上。传承是指紧密围绕行业,直接服务于行业。发展是指大学的教学、科研等职能延伸到社会服务领域,与行业和地区的发展融为一体,不断丰富社会培训、信息咨询和产学研等服务形式,构成多元化的社会服务体系。围绕社会服务职能的多元化发展同时也体现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项基础职能的扎实推进和高质量发展。

二、 行业特色型大学职能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行业特色型大学回归行业特色发展,学校的特色定位尤为重要,特别是其职能定位。我国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需要立足不同中心职能的大学,需要以人才培养为主的教学型大学,需要以科学研究为主的研究型大学,同样也需要以社会服务为主的服务型大学。刘献君指出,“为了全面体现高校的社会职能,推动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努力办出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除了建设传统类型的高校之外,还应该建设教学服务型大学”[9]。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属于应用型大学,也有部分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转向研究型或者教学型大学。由于不同的发展定位,其呈现出的职能侧重点以及社会服务的形式也就不同。笔者拟从三个方面探讨目前行业特色型大学职能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一) 大学发展定位不明晰影响大学职能定位的准确性

所有大学都承担着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职能。对于行业特色型大学特别是以应用型为主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基础职能,服务行业和社会则是其立身和发展之本,是中心职能。长期以来,大学“象牙塔”的刻板印象导致不少人认为大学应当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加上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综合化和科研化导向,大学更加执着于在第一职能和第二职能上下功夫,特别是对科研职能的强调尤为突出。注重社会服务职能反而成为有悖于一流发展的功利性象征。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秉持社会本位取向的教育价值观[10],但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观念却并没有真正形成,或只是停留于理念层面,缺乏富有成效的推动措施。多数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培养专才或通才之争、培养研究型或应用型人才之辩等,大学的职能定位亦受到了外界影响。特别是在当下国内“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之下,片面强化科研职能成为了很多大学的共性问题,不利于我国一流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职能定位并未真正与学校的特色定位匹配,并未适应学校的一流发展和新时代要求。

(二) 评价机制不完善影响大学职能发展的多元化

大学有其独立性,却又容易受到政策导向和外部评价的影响。当下,“双一流”建设和“双万计划”不仅是要带动重点大学的一流发展,更是以点带面、促进高等教育体系整改的一流建设。大学形成“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才是一流建设的根本目标。究竟怎样才算真正达到一流?对此,目前还缺乏成熟、完善的评价机制。当下,我国的大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官方评价和社会排名构成。例如,“双一流”建设名单、学科评估等就属于官方评价范畴,而各类大学排名则属于社会评价。很多学校热衷于将各类大学排名的指标体系作为重要的发展参照。以欧美国家为参照发展起来的大学排名体系多采取可量化的指标体系,比较注重大学的科学研究职能,这导致大学对于高水平论文和项目的追求热度持续增温。这样的指标导向使得行业特色型大学更加热衷于追求各类大学排名位置的上升,原因是长期以来立足于行业发展的学科特色,使其比其他类型高校在科研方面更具竞争优势。然而,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指标权重在各类指标体系的占比都相对较小,这与其难以量化以及缺乏量化指标和质性指标有效结合的评价方式不无关系。由于大学排名的认可度和接受度相对较高,科研以外的两项职能也随着评价机制的不完善而被忽视和弱化。

(三) 内部管理不规范影响大学职能发挥的质效

行业特色型大学的产生围绕行业来布局,但其管理归属被调整后,却面临与行业疏离、与地方融合的困境。如今,在大学身份壁垒逐渐被打破后,许多行业特色型大学在“双一流”发展的竞争中又重拾行业特色,但部分大学内部管理能力的提升却没有紧跟上快速多变的发展需求。程序繁杂、效率低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屡禁不止,仍是大学内部管理的通病。大学内部管理能力对一所大学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大学职能的正确定位及其发展。行业特色型大学更是如此,行业的兴衰和需求都需要大学作出反应。满足行业需要,引导行业发展,主要取决于大学的管理能力。但目前来看,我国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管理较为僵化,缺乏强大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未能合理定位其职能,更谈不上在更高层次上发挥其职能,导致学校受行业兴衰的影响较大,无法通过学校三大职能的发挥达到帮助行业发展、引领行业发展、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

三、 新时代行业特色型大学的职能定位及发展建议

我国大学有关社会服务职能的实践探索很早就已开始。中国的旧式教育崇尚“学而优则仕”。从1912年颁布《大学令》开始,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虽然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教育家们主张大学的独立性,提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但随着建国后高等教育多次改革调整,大学除教学和科研的基本功能外,社会职能更为突出。行业特色型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极具特征性的群体,以行业为服务面向的职能一直伴随其起源和发展,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和优势之一。对于以行业为特色的大学而言,合理定位自身职能,围绕社会服务为中心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其职能的传统和优势,是新时代推进学校一流发展和国家多元化高等教育体系形成的有效举措。

(一) 坚守为社会服务的职能使命

世界一流大学体系包含各类不同使命的高校,而不仅仅是研究型大学[11]63。中国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大学体系,同样也应该包含具有不同使命职责的高校,包括以社会服务为中心职能的大学。很多人会片面认为社会服务职能应由高职院校来承担,但实际上,高校社会职能的发挥也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作为支撑。“高等学校服务社会,主要采取一种综合性、多科性、智能型和较高层次的方式,进行那种简单的、劳务低层次的服务,实在是舍其长而取其短,也有悖高校服务社会的本意。”[12]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需要不同层次高校的参与,对于具有社会服务传统和优势的行业特色型大学而言,理性对待目前外界的干扰,坚守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坚持围绕社会服务职能,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更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围绕社会服务职能,并不意味要舍弃或弱化其他职能,而是应该保持并提升教学和科研的能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是学校实现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围绕社会服务职能,同时强化其他两大职能的发展,才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坚守使命职责、实现行业特色发展的理想状态。

(二) 建立多维度分类评价机制

建立多维度分类评价机制,包括排名制度,可以对大学的发展起到很好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大学评价体系应具有分类、多维、独立和透明等特性。无论官方评价还是社会排名,都不能趋于单一目标和单一类型高校,“一个简单的排名位置永远都不能准确描述大学的多样化使命,也不能在评价中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多样化需求”[13]182。过分强调科研是目前我国多数大学评价暴露出的共性问题,也成为了国内外的共识。2020年2月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摈弃目前过度追求SCI、ESI等论文指标的现象,提倡分类、分领域评价。各类大学排行榜也纷纷针对此项规定修改了相应的指标权重,逐渐采用分类别评价的方式。大学排名变化频繁,但一所大学的核心使命应始终围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11]224。针对不同类型大学职能定位不同,大学评价的指标权重也应有所不同。这样有利于引导行业特色型大学在教学和科研职能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更好地致力于为行业和社会服务。

(三) 加强内部治理规范

萨尔米(Jamil Salmi)在2009年提出了一流大学所具备的三个相辅相成的特点:一是人才汇聚;二是教学资源丰富,科研经费充足;三是治理规范。规范治理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不仅能够起到提出战略愿景、激发创新和活力的作用,也能够起到在决策和管理时不受官僚作风影响的作用[13]15。“大学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认识,始终关注自身使命,在努力保持和提高高校的竞争力的同时,必须思考大学为何存在?大学的作用是什么?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11]224行业特色型大学具有较强的传统优势和明显特色,加强规范管理,把握好学校的职能定位,围绕三大职能发挥进行规划、决策和管理,创新制度体系和管理方式,引领行业发展,服务社会发展,如此才能凸显特色、彰显价值。

有学者称,如果以美国19世纪建立的赠地学院和德国、加拿大理工大学为模式建设国内一流大学,会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收益更多。因为这些学校不会泛泛追求世界一流,而是会更加聚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可能会带来更有效和可持续的发展[8]6。换言之,行业特色型大学若能紧抓社会服务职能,确保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基础职能稳步发展,就能更好推动学校一流发展,并有效实现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一流职能特色
督办职能推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探讨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注一流学科
发挥人大职能优势 推动建立社会治理共同体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突出人大特色 发挥职能优势 持续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浅谈会计职能是否应该进行拓展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