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框架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型
2021-12-06邢迪
邢 迪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在现代教育改革中,“核心素养”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研究信息技术的学科素养,在于“拓宽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息化实践能力”。
开展课型研究,是构建网络框架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索适应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网络、计算机等现代多媒体工具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推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的必然途径。同时,改变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缺少对网络框架下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的现状,建立网络框架下的教学评价标准,也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提升其专业能力,推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的关键。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教育领域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教学如何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就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大课题。而信息技术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需要我们不断更新和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断地探究新型教学方式,以此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我们从现实问题入手,结合核心素养和新课程系列理论,并参考国内外关于实验教学有效性的观点,对教师教学现状和学生学习现状进行行动研究,引导教师和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开放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解决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构建可操作的网络课堂教学模型,充分发挥网络课堂的优势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追求教学方法的有效化、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主题式网络框架下开放的理论课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的每一节课都会涉及理论知识的讲授,课题组主要研究的是以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课型,这在初中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纯理论性的内容,比较经典的主要包括三类:即基础性知识、原理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关知识(报告中不做解释)。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上述内容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调动学生的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内容上与学习过程中,包括借助形象的方法展示抽象的原理,同时结合具体操作内容在应用中加以提示。
我们主要围绕有意义的主题进行教学,强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景化、生活化,以此加速学生对理论内容的内化及长期记忆。主题式教学构建的学习情境,一定是立足于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的,这种教学构建的学习环境打破了学生书本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界限,要求学生在学习情境中自主的学习和探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师生在学习情境中既是组织者,又是探讨者,有利于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斗志,打破以往集体教学的组织形式,允许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一)情境导入
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精彩的导入环节,好比充满玄机的谜面,让渴求的心在那一刻跳的激动而充满热望。如通过故事情境创设、任务驱动情境创设、游戏情境创设以及设疑情境创设等引入课程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这样的情景引入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有效地将学生带入理论课的学习中来,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去。
(二)理论探索
成功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规范技能做为基础。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积淀一般为本单元的一节课,为保证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环节的有效性,让学生对本节课用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下一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局域网和互联网资源设计和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如采取游戏式、竞赛式、知识清单式、思维导图式、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本节课的理论知识了然于胸,这就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实践活动
理论课中实践活动主要是要通过初步的技能体验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一部分理论知识的目的和要求,按照一定的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实践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的过程。这一环节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技能课的教学与效果。教师在该环节引导学生学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尽可能运用理论知识的支撑发现问题和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规划实践技能课的学习目标。并预设下一步学习中的重难点。
(四)多元评价
多元评价环节是整节课的升华。此环节要进行以下内容:
1.学生整理出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先组内研讨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进行小组间的汇报交流。
2.各小组选代表汇报成果,组内成员进行评价,小组间互相进行评价。
3.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理论学习结论进行评价,并给予鼓励。
这一环节中,各小组汇报他们的学习结论,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生生、师生的多元评价,及时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等方面进行分析,教与学的双方共同梳理,不仅可以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有机的联系起来,还能使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现代信息技术思维,同时,教师在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反思中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网络框架下开放的技能课教学模式
初中信息技术技能课是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术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及应用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计算机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即在反复的练习中熟练操作方法,进而掌握技巧、总结规律并形成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这一课型更注重学生训练中经历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明确、经历、体验过程与方法,并感悟其实际意义。通过上述方法,使学生把对过程的参与和方法的运用逐步内化为自身的信息技术意识。
从课时上看,技能课在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占比远高于其他课型。在一节技能课中涉及的训练,可能是单一的:比如搜索的技巧;也可能是多项技能的组合:如表格的绘制,包括文字等的录入、增减、调整等。实践中,我们发现这类课教师通常会采用讲练法进行授课,这种教学模式按部就班,把学习的技能逐个讲解并练习,优点是难度呈递进提高,也有教师会尝试任务驱动法,两种方法注重的都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遇到的问题,在问题的解决中习得技能,这种教学方法不以简单的技术掌握为第一要义,注重的也不是离散的、孤立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信息素养的培育,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将学生融入到实际问题解决和具体工作的完成等情境中,只有通过贴近工作和生活实际的技能运用,学生才能自然的运用技术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信息问题。
(一)情境导入
一个充满活力的技能学习课堂,应该是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实践,使他们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的课堂。因此我们在导入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探索新的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信息思维,提高学习的兴趣。
(二)步骤设计
西蒙斯曾经指出,如果教师能适当选用令人愉快而又认真的方式授课的话,那么所有的科学知识,就其本质及其关联来说,都充满了趣味。我们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秉承“因材施教”的可信原则,认真对待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允许范围内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不同智能结构的学生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这就要求我们在操作步骤的设计上要考虑不同的学生的因素,或不断引导学生设计适合自身的实践活动,主推学生的学习动力,使每一名学生在实践中都能够有所收获。如马力老师的网际飞鸿雁一课,他在设计中将学生的操作进行了细分,发邮件的环节设计了4个不同的邮件类型的发送,难度递进的同时也能够适应学生不同的需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
(三)实践活动
在初中信息技术技能课中,实施操作环节是最重要的技能训练环节,往往包含着教学的重难点部分,恰恰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环节。但在进行操作前,教师要做到以下提示:
1.做好分组且组内成员要分好工,每个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
2.注重操作步骤和操作规范。
3.注重个性化思想的体现。
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并引导学生主动在组内展开研讨,尝试解决预设的问题及实际操作中出现的突发问题。采用这样的引导过程,不仅能使学生明确在实践过程中按步骤完成任务的基本操作,降低操作难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执行能力。技能课中的实践部分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即是增强学生学习驱动力最好的一种学习活动,也是最容易把学生调动起来的学习活动,问题的解决和作品的完成,都会使学生全身心投入,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做中学”。所以说信息技术实践课不仅能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四)汇报、分享与总结
学生按问题主题等因素分成若干小组,从设计思路、掌握了什么知识与技能、解决的什么问题、还遇到哪些新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汇报。汇报中体现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这样组内协作、组间共享还增强了学生们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在享受知识获得和技能提高喜悦的同时,教师给予建设性和激励性的评价,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过程,进一步完善技能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改进,促进发展的目的。
三、网络框架下初中信息技术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我们一般来说,学生吸收并且真正掌握知识,需要两个步骤,接收信息和吸收内化。在课题组进行研讨课活动中,我们发现在传统课堂中,教师运用课堂45分钟时间进行知识讲解和学生实践,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是抬头听讲之中度过,技能实践的时间严重不足,课堂基本属于老师一个人的舞台。吸收内化主要是学生通过课后复习的方式完成。这种方式学生及教师已经沿用多年,它最大的优点在于教师的教学进度容易把握,而学生因为有持续的知识输入,也会感觉到课堂的充实感。但是也有致命的缺点,就是信息技术课为非考试学科,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而且吸收内化工作完全依赖学生自己完成。一旦学生自主能力弱,或者遇到较难的知识点和题目,内化工作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对于知识的掌握和后续教学的开展会产生较大阻力。
尤其在疫情爆发期间,以上情况尤为严重。正因为以上的缺点,我们想到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由于现在网上的数字资源日益丰富,为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创造了条件,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模式与传统学习正相反,在大家分开的时候各自通过网络开展个别化、碎片式学习(接受知识),而集中在一起的时候(在同一个网络平台上或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则通过分享、交流,以深化、巩固知识。老师在课前结合章节情况录制视频(图文结合、动静结合),并发布给学生。学生观看视频,完成接收信息这个步骤。这样回归课堂后,学生就会带着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未解的疑惑走进教室。我们在课上的主要工作也就转变为学生基于视频内容和涉及的知识技能,进行探究实践、分工合作、小组汇报和教师点评等,极大的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融入感。通过这种拓展课堂空间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现了对教学流程的全方位把控。
实施流程:
课前——课中——课后。
三个维度:
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学环节及基本内涵:
①课前:巩固知识储备。
②测评翻转学习效果(用时3分钟)。
③巩固重点知识(用时2分钟)。
这种学习方式顺应了网络时代学习的特征与需要,培养了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能力,是学生未来学习技能的主要形式。
网络框架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实施给学生提供一个从实际生活需求中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新知识和技能的思维路径,这一技能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在日常学习、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的实践,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并培养创新意识、责任担当,这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