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留学生教育及其当代启示
2021-12-06隽娅玮
隽 娅 玮
(西安翻译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西安 710105)
一、唐代的留学生教育
唐代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教育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东西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唐高度发达的文化教育对周边国家和少数民族政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当时的新罗、高句丽、百济、日本、渤海、高昌、大食(阿拉伯地区)、南诏、泥婆罗(尼泊尔)、天竺(印度)、真腊(柬埔寨)、林邑(越南)、骠国(缅甸)等国仰慕大唐文化,争相派遣人员留学长安,学习中国的经、史、律、礼、文学、科技乃风土人情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吸收唐文化,使得唐朝的留学生教育方兴未艾、空前繁盛。
(一)唐代留学生的构成及入学要求
1.唐代留学生的构成
当时赴唐留学人员众多,其中当以新罗、日本为典型代表。新罗是向唐派遣留学生最多的国家。“自太宗贞观十四年新罗始遣派留学生起至五代中叶,为向唐朝学习, 三百年间,新罗所派遣之留唐学生,最保留之估计当有两千人。”[1]新罗留学生大多为王族子弟,也有一般的贵族子弟,如崔致远。与新罗不同的是,日本的留学生主要由中等贵族子弟构成,很少有皇族弟子,这与当时险恶的海上交通有关,王族子弟不愿冒险。据木宫泰彦及森克己两位日本学者的统计与考证,公元630年到894年间,日本共向中国派遣了19次遣唐使,实际成行了12次,带来了留学生26名,僧徒92名,共118名留学人员[2][3]。其他国家留学生与新罗、日本相似,大多是由具备一定的汉语和儒家文化基础的王公贵族子弟构成。
2.唐代留学生的入学要求
唐朝实行文化教育开放政策,加上唐政府提供了较好的留学待遇,很多国家皆向长安派遣留学生,但因官学名额有限,唐政府会对入唐求学的留学生进行资格审查以及汉语考核,不合格者予以拒收,如渤海、新罗都有被退回实例,《唐会要》卷36载:开成二年渤海派遣了16人,只6人获准入学;新罗来的216人中,也只许7人入学,其余200余人都被放回。为保证所派留学生的质量,各国在派遣前都必须进行严格初选,如:日本在选拔时要求入唐者必须出身于中下层贵族,并且要有一定的汉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每个人的特质再分专业进行挑选。
另外,留学生与唐朝本土学生一样,在入学前都要向先生纳献束修,行拜师礼。在学期间,也必须遵守唐朝的律令法规、风俗习惯及教育等各项管理要求,一旦触犯,按令处理。不过因留学生入唐前已在国内经过了细致、严格的选拔,能够有资格入唐的绝大多数都是学问和品行兼优的学生,因此在唐留学的过程中逾越规矩,触犯法令的现象较为少见。
(二)唐代留学生的学习内容及学习效果
1.唐代留学生的学习内容
唐政府倡导“华夷一家”,一旦接受各国留学生入唐习业,就会认真安排、认真教学,与本土学生一视同仁。留学生一般被安排在长安的国子监学习,其中“买书银货则本国支给,而书(按:当作衣)粮,唐自鸿胪寺供给。”[4]即除了买书费用自己国家出之外,其他的衣食住等生活费用皆由唐政府提供。国子监下设六馆:国学馆、太学馆、四门馆、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前三馆以经学教育为主,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后三馆则教授的是律、书、算等专业知识[5]。除了少部分在后三馆研习律令、书法和算术等外,多数留学生在前三馆学习经史,其中以留学太学馆最为多见。此外,留学生所用教材及学习时间与本土学生大致相同:如《论语》《孝经》一年,《尚书》《公羊传》或《谷梁传》各一年半;《毛诗》《周礼》或《仪礼》各两年;《礼记》或《左氏春秋》各三年,所用的教学方法大致为讲论、问难、诵读与读书指导四种。留学生和本土学生一样,都要按规定参加各类考试,当时的考试大体分为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6]。旬试,即每十天参加一次考试,考核学生在旬日所习功课,分诵读和讲读部分,背诵一千字、讲解两千字;岁考即考察学生一年内所学课程,口问大义十条,通八条为上等,六条为中等,五条以下为下等,即为不及格。如果岁考三次都为下等,则必须重修,再不及者,勒令退学。毕业考在学生全程学习结束后且成绩及格时举行,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7],选取优秀学生出校应试,也可以说是学生取得科举考试资格的一种模拟考试。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政府专门为其设置的宾贡科举考试,及第的可以在唐入仕途,开放的教育政策对留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2.唐代留学生的学习效果
唐代留学生教育的成效也十分显著。以新罗为例,考取宾贡进士的新罗学生 “皆达于成材。而仁范以诗鸣,渥以礼称。致远、慎之、承祐尤其著者也。又有元杰、王巨仁、金垂训等,并以文章著。”[8]据严耕望先生考证,新罗宾贡有事迹可考的约二十三人,除了前面提到的崔致远、崔彦撝(慎之)、崔承佑等,还有金云卿、金仁问、金可纪、金夷吾、朴亮之、金简中等。
日本留学生不但学习经史,学有余力之时还会选学书、算、律等科目。阿部仲麻吕和吉备真备是日本留学生中的杰出代表。阿部仲麻吕是留学生中唯一一个参加唐朝本土科举考试并一举成功的学生,官至秘书监(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可见其才学之高。吉备真备学富五车,学涉众艺,阴阳历算,天文算数,无不通晓,最大的成就即为他取汉字偏方制定片假名,自此日本才有了正式的文字[9]。
另外,新罗、日本入唐求法的僧徒也都学有所成,回国后在佛法传扬方面贡献突出。如新罗的圆测、义湘、慈藏,日本的圆仁、空海、圆珍等。
良好的教育成效还表现在归国后的留学生受到各自政府的高度重视。新罗留学生归国后一般都会受到政府重用,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如:崔致远归国后先后担任翰林学士、兵部侍郎、武城太守等职, 崔彦撝为瑞书院学士等。另外,新罗仿照国子监建立太学监,在国学任教的大都为留唐学生,颇受尊重。再比如日本的入唐留学生吉备真备回国后,官至右大臣,习医的留学生菅原成回日本后任针博士,后任天皇御医等。还有一些留学生学成之后,担任文化使者往来于本国与唐之间,为两国的沟通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唐代单向性的留学生教育
“国学之盛,近古未有。”[10]先进、开放的唐文化吸引了很多外邦留学生入唐求学,使得唐代留学生教育一度达到了最鼎盛时期,极大地促进了唐代与其他各国的文化交流,这个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莫过于留学生这一媒介,先进灿烂的唐文化通过留学生传播到了海外,形成了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唐文化圈。同样,异国外邦的方物及文化也是通过入唐留学生带到了长安,比如西域的胡乐、胡舞,阿拉伯地区的医药、建筑等都是通过留学生引进到了东土大唐。乐于输出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唐朝,也间接性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了营养,丰富了唐文化。某种程度上说,大唐文化向海外传播的主要力量就是这些外国留学生。不过通观唐代对外文化交流史,虽然唐文化开放、兼容并蓄,乐于接受外来文化,但很少有主动向外学习的举措,即使有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但也都是自发行为,官方行为很少见。查阅现有史料也并未发现唐有对外派遣留学生的记载,可以说唐代留学生教育整体呈现单向性特点,而这种单向性不利于唐文化的革新和创造。
二、对当代留学生教育的启示
近年来,我国的留学生教育规模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185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华学习[11]。留学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留学强国”的唐朝为当代的留学生教育发展给予了重要启示:
(一)规范入学标准,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
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但盲目扩大规模,而忽略质量的把关,势必影响整个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发展。唐代留学生教育规模虽然较大,但每一位入唐的留学生都得经过本国和唐政府的严格选拔,品学兼优者方可入学。从前面的内容不难看出,正是有了这样严格的把关,唐代的留学教育才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反观今天的留学生教育,尤其是留学生招收权力下放后,一些高校只把经济利益作为考量,入学门槛太低,加上留学生的来源本就复杂、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入学标准,势必影响后续的教学质量。甚至有的学校直接忽视留学生的培养质量,只追求广招生源,扩大学校教育规模,而最核心的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单一,教学目标不清晰,毕业要求更是没标准可依。其导致的必然后果是毕业生质量经不起国际市场和国际社会的双重检验,同时间接地将来华留学教育品牌带入恶性循环,让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学历互认及相关职业资格认证等工作陷入被动[12]。以韩国为例,韩国一些企业或机构只承认在本国取得的HSK(汉语水平考试)成绩,而不认可在中国进行的汉语考试;还有,韩国虽然崇尚中医(韩国人称韩医),但韩国政府不承认中国的中医执照,所以就出现了学生在中国留学,毕业后回韩国拿中医执照的现象,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案例。可见,我们在留学生培养质量问题上必须高度重视,要从招生、培养、毕业等各个环节入手,用行动制止这些恶性影响。唐代留学生归国后之所以受到各国的重视,除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吸引力外,最重要的是相信唐朝的教育品牌,所以,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打造留学中国的教育品牌是唐代留学生教育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培养“知华、友华”力量的前提是深入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学习内容应纵深化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则必须建立在彼此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而留学生教育正是构建这一基础的重要途径。来华留学生教育一方面可促进区域间民心的相通,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同时也是我国教育与文化战略、国家外交战略的有效体现[13]。唐代留学生教育开放发达,培养的优秀学生数不胜数,不仅扩大了各国与唐的文化经贸的交流,更是加深了两国民众的情感沟通,留下了许多佳话。
从唐代留学生学习内容上看,儒家经术是主要的学习内容,学成之后可考取宾贡进士,进而在唐为官,这为留学生参与了解唐朝社会,亲身体验唐朝各项制度的运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从学校到社会,从书本知识到政治实践,让留唐学生对整个唐朝社会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细致、客观的了解,也加深了留学生对唐的感情。当今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目标也是通过全面深入接触和感知中国,让留学生从理性到感性都对中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进而成为“知华、友华”的主要力量。但事实上,有些留学生培养单位只是把语言交流作为培养目标,深层的文化内涵、历史政治等内容则做淡化处理,这是不可取的。
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培养留学生目的不能单满足于只做“语言的交流者”,更应朝着“国际化视野、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发展,那么对于课业的学习,也不能单单只会汉语的交流,更应该对文化历史有一定的量和深度的要求。唐代留学生教育在课程设置、考核、毕业等方面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因此培养出来的留学生不仅具有优秀的汉语水平,更是对中国文化具有非常深透的了解和理解,不仅成为两国之间的友好使者,更是让大唐文化响彻世界,形成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汉字文化圈。用“中国思维”理解中国,这才是“知华”,在此基础上,沟通和交流才能形成真正的“友华”。有学者曾建议应该让《论语》成为留学生教育的必修课程,让中华文化与留学生教育有机结合,无缝对接,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的[14],相信这本身就是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人才目标,也是最终目标。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下,留学生教育应该双向平等平衡发展,兼顾向内“吸引”,向外“输送”
唐代的留学生教育是唐朝输出先进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为唐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唐代留学生教育又呈现单向性的特点,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唐文化的革新与创造。积极学习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先进技术等是发展完善壮大自身的重要途径。唐朝时的日本向长安派遣留学是很有针对性的,首先在派遣前已经过严格选拔,并按照候选者的资质分专业挑选,确定好的人员随遣唐使一起入长安学习,留学生从入学到入学后接受何种教育、选学何种科目到学成归国等相关事宜均要听从遣唐使安排并定期向其汇报,等学成之后,带同回国,为日皇效力。可见,那时的日本早已认识到“师夷长技”的重要性了。从客观上讲,日本汲取唐代优秀的文化并加以利用创造,才有了后来强大的日本。
时至今日,我们号召复兴中华,重现昔日繁盛,那么在留学生教育上除了要像大唐一样用国力、文化、技术等魅力吸引海外学子外,也应意识到,加大学习吸收他国优秀文化和科技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资料显示,为吸引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对国家政府奖学金投入年增幅一直保持在11%以上[15]。除此之外,孔子学院总部、各个高校等都会提供各类、各层次奖学金,吸引力很强。与此同时,我国向外派遣留学生的力度也在加大,据留学基金委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将选拔公派出国留学人员32300名,目标是以全球视野、改革创新举措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实现规模与效益同步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已充分认识到向内“吸引”,向外“输送”留学生的重要性。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显著特征就是留学生和有国外学习经历的人数的增加[16]。让留学生教育向内向外平衡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目标。
三、结语
总之,唐代留学生教育先进发达,不仅在当时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对当今的留学生教育给予了重要启示,尤其是在倡导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今天,留学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留学生教育,培养高质量的留学生,有助于树立和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形象,为中国教育走向世界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