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自贸区地方高校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6冯小巍
冯 小 巍
(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黑龙江自贸区培养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创新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一、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外语类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黑龙江自贸区的发展中起到了“人才链”的作用,在全球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要发展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人才是其中纽带,起到连接作用,这也是着力破解黑龙江自贸区人才短板问题的关键起始环节。
(一)马克思主义为课程思政提供理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揭示了教育与社会关系的本质联系及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社会发展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的一致性,深刻分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和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强调无产阶级掌握了全人类的知识、通晓现代科学才能拥有全世界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黑龙江地方高校在培养外语类复合型人才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引领,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德育教育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精神的鼓舞下,我国教育界对许多教育中的基本问题有了新认识。对教育的性质,教育的本质,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课程、教学、思想品德教育等问题的认识大大深化,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中国共产党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思政的提出,是自2004年以来,中央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上海也由此开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之路。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4-2020年)》,核心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海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选取部分高校进行试点,发掘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课程思政已经进入到大学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逐步探索出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转变。
(三)国内课程思政文献综述
许多国内学者研究课程思政是从两个时间段来进行划分。1994年—2004年,国内学者主要研究焦点放在思政课程的建设和完善上。2004年之后,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政策推行,国内学者把研究关注点转移到课程思政的设置和建设上,其中包含两个研究层面。第一,外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杨金才在《新时代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中阐述了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需要在直面西方意识形态这一特殊背景下进行价值观引导。徐兴华在《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分析》(2020:126-127)中结合高校外语专业实际情况,以“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探索高校外语课程实施路径。第二,外语教学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模式。黄孜隽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初探》(2020:58-59)中从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必要性出发,借助具体教学设计探索大学英语融入思政内容的有效途径。梁文霞、李锦霞在《外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实施途径探析》中阐述了外语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既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且具有可行性,在外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施课程思政。
外语教学结合课程思政前沿性研究发展,不足之处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第一,思政特色融入教学中只停留在理论研究可行性上,具体实践教学操作还没有统一性的标准,思政特色加入到课堂教学中的比例是多少,在教学中的哪个环节加入的效果是最佳,如何融入到教学中最易于学生接受,不要硬性植入、生搬硬套,要逐渐达到潜移默化效果。第二,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只停驻在表层上,与课程思政及地域性结合力度不够,突出不了人才培养特色。第三,加强教师队伍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不足。教师要承担好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要随着社会主义新时期不断发展而逐渐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党员教师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所承担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二、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
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即保障了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本土人才的培养,更契合了课程思政的思想理念,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i+1+课程思政培养模式
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离不开课程思政建设,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外语+专业+ i+1”或“专业+外语+ i+1”的双向整合模式共同构建。外语+专业+ i+1是指学习语言类的学生,学习其它多门专业,专业+外语+ i+1是指不是学习语言类专业的学生,学习另一门或几门外语。i+1是指在外语i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其它多种外语,形成多语。但课程思政应处于其中什么样的位置?思政,顾名思义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课程思政,英文curriculum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如果用首字母缩略来表示课程思政,就是CIP。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扩展为“外语CIP+专业CIP+ i+1” 或“专业CIP+外语CIP+ i+1”。无论是外语或专业都包含课程思政理念,离不开课程思政与其相结合,所以形成专业CIP模式和外语CIP模式,外语CIP和专业CIP随着i+1的变化不断扩展。课程思政整合进外语中或专业中形成统一的整体,专业和外语虽然具有方向性,但课程思政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不仅在外语课和专业课中学习相关知识点所蕴涵的思政思想,而且受到教师、教材的潜移默化,更好地体会到思政教育所带来得求知欲。
(二)培养外语类双师型教师+课程思政
黑龙江地处边境地区,与俄罗斯接壤,国际关系情况复杂,课程思政的目的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外语类双师型教师不仅有较强的外语语言功底、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有社会、企业实践经验,可承担双语课程教学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教师是传道者,“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融入思政教学,自发地流露出爱国、爱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因此,要提高外语类教师思想意识,建立一支政治意识强、家国情怀深、思维方法新、教学水平高的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教师队伍。
(三)外语教学中讲好中国故事来体现龙江四大精神
黑龙江是“抗联精神”产生的沃土,许多红色遗迹、遗址还原了当时红色历史,其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绝不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忘却先烈们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生活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这种抗联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传承。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仅是抗联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黑龙江又产生出许多伟大的精神力量,“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用讲好中国故事的形式体现课程思政元素,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帮助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方社会、文化差异,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言传身教地肩负起外语类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责任,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外语知识传授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关系,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
(四)校企等地方机构合作共同推动课程思政发展
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特色,不仅在地方高校课程中进行理论教学推行,更需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比例,建立高校与企业等地方机构联合培养外语类复合型人才模式。将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实践培养模式纳入到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人才培养体系中,将实践培养融入到校企、地方机构,与高校理论培养紧密接合,与校企等地方机构合作来更好地促进发展,从而产生校企、地方共同构建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地方高校增加学生课外实践、实习机会,深入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对学生不仅是理论的实践检验,在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体系,更是认识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黑龙江自贸区外语类复合型人才课程思政培养模式,体现出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