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研究
——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2021-12-06贾礼伟谢雅妮
贾礼伟 谢雅妮
(昆明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昆明 650500)
课程思政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通过挖掘课程中的思政要素,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其中,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相结合,体现出合理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医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文化传承、课程设置、专业特色等都不尽相同,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上就要既遵循课程思政建设的一般规律,更要探索符合医科院校自身特色的路径,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作用。
从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来看,医学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可以从以下三条路径来进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课程思政的良好氛围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高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责任,还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接班人的重要责任,每一个高校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所承担着的使命与职责,努力做到经师与人师的统一。因此,教师作为施教者,需要首先接受教育,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课程思政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重要意义。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专业背景大都是以理工、管理、医学为主,不少教师仍然有“重理轻文”的观念,在对待“课程思政”受思维定势影响难免会有偏见。有的教师对课程思政存在认知误区,混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以为课程思政就是要脱离所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认为专业课的知识是规范、严谨的独立体系,如果额外加入思政内容,会对专业教学形成干扰。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在笔者与学校医药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中,确实有部分医药专业课教师持有这样的观念。这就会导致教师或者用错误的方法进行课程思政,或者在讲完专业课内容后留几分钟讲“思政”,或者产生抵触情绪,干脆拒绝课程思政,继而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因此,课程思政的前提是要培育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包括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对课程思政价值的认同、对课程思政意义的认可、对课程思政科学的态度。
(一)发挥校园媒体的宣传引领作用
在学校主要的媒体上如微信公众号、微博、校园网、宣传栏等加大对有关课程思政的报道力度,特别是重视和发挥教师关注较多的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等新媒体的作用,加强宣传报道。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在笔者对本校教师做的调查显示,本校教师平均每天都看校园网的占60.7%,每周至少看一次校园网的达到了96%,而从来不看校园网的只有4.3%。受访教师也表示,由于校园网同时具有信息查询、图书借阅、数据库资料查询、工资查询、账目报销等多种功能,在工作中校园网的使用频率就比较高。因此,要充分发挥校园网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宣传引领作用。如在校园网的主页上设置课程思政的栏目,在栏目中上传一些课程思政的优秀案例、慕课资源等供师生学习。也可以在校园网校园新闻栏目中定期报道校内外的关于课程思政的新闻,形式上不局限于消息,包括人物访谈、评论等有深度的关于课程思政的报道,提高广大教师对课程思政认识。
(二)选树典型,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好的榜样,是最好的引导;好的楷模,是最好的说服。课程思政的建设,离不开榜样的力量。典型就是标准,榜样就是导向。“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在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中,要引导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就要及时的总结经验,挖掘课程思政的典型案例,选树在课程思政建设中优秀的课程或在教学活动总表现突出的教师予以表彰,通过榜样作用予以带动,因为榜样就是看得见的哲理,有榜样的地方就会有新气象。
一是通过学校组织选出一批在课程思政方面有一定基础的课程予以培养,在资金支持、人员培训、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倾斜,带动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的积极性。通过周期性的培养,打造出几门不仅在学校,甚至在全省都较为知名的课程思政精品课程,使课程思政的建设成为广大教师的动力而非压力。
二是深入挖掘学校教学名师等在学校较为知名的优秀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先进事迹予以大力宣传,发挥名师精神导师的作用,发挥他们引领广大教师投入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力量作用。如昆明医科大学的李秉权教授、胡素秋教授夫妇二人,在去世后先后都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学校。李秉权教授在临终时说:“我做了一辈子的医生,死了以后也要拿这身‘臭皮囊’为医学做一些贡献,学生在我身上练熟后,病人就可以少受些痛苦。我患过脑腔梗、高血压、血管硬化,可以做病理解剖;解剖切完用完之后,再做成一副骨架,供教学使用。”如今这一对伉俪情深的夫妇骨架被制作成医学标本,陈列在学校生命科学馆内,供教学使用。李秉权、胡素秋教授夫妇在世的时候投身于医学事业,潜心育人;逝世后又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学解剖教学使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生为人民服务,逝为医学献身”精神正是广大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力量。通过不断发掘、总结、提炼学校先进教师、教学名师在课程思政上的先进事迹使学校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性
协同理论认为,环境中的各个系统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在高校以“三全育人”为目标的育人环境体系中虽属于不同的系统,但是在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①这就要求课程思政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性,消弭隔阂、取长补短,协同育人。
(一)顶层设计,促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交融互进
学校要通过顶层设计,统筹协调,优化配置资源,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建设交融共进。如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昆明医科大学党委从直属附属医院先后派出170名医疗队员奔赴湖北援鄂抗疫。此外,还派出医疗专家支援省内其他医院和州市并组建专家组支援缅甸抗疫。与此同时号召因疫情不能返校的同学发挥医学特长,在家乡、社区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工作。疫情中,师生都发挥了自身的医学特长,亲赴前线的医学教师在与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医务工作者一起奋力抗疫,打赢了湖北保卫战,亲身践行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而昆明医科大学的医学生们在祖国各地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或者背起消杀工具走遍大街小巷,或者当起了义务宣传员,走家串户登记人员信息,在践行“医者仁心”医学人文精神的同时,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突发性大灾大难面前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疫情期间,虽然学生无法返校,学校党委仍然克服了重重困难,与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一起研究了大课的具体组织工作,组织全校学生、专兼职思政课教师在线收听收看和学习乐由教育部社科司与人民网联合组织的“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疫情防控思政大课”;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疫情期间开展线上教学时,首先进行了“战疫思政课:坚持全国一盘棋,众志成城抗疫情”的专题教学,引导学生对此次疫情从医学的专业思考上升对党、国家、民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考高度上。昆明医科大学党委把疫情危机化为教育契机,在疫情中实现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交融互进。
(二)加强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互动交流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任务基本都是由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思政课教师基本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或相关专业较为集中的学科背景以及中共党员这双重特性,而专业课教师在不同的学校则不尽相同。医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以毕业于医学院校或来自临床医院的教师为主,学科背景上以医学、药学等医药类专业为主,以及管理学、理学等其他学科。相较于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的劣势不仅是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训练,甚至许多专业课教师连“思政”和“政治”的概念都无法区分,也不知道思政课到底由哪几门课构成。很多专业课老师把“思政课”狭义化理解为“政治”,而对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继而导致对课程思政的陌生乃至本能的抗拒。
因此,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应加强交流互动。专业课教师在与思政课教师的互动中可以对思政的认识更加丰富、具体。而思政课教师在与专业课教师的互动交流中可以加深对医学的理解、对医学生的理解,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的互动交流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听课交流。二级学院在要求每学年教师听课的任务上增加听一定比例的思政课/专业课,并对听课的质量进行监控,将听课成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二是学习交流。如通过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基本功训练营、业务技能提升班等进行无差别学习,使思政课教师与非思政课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交流的机会,加深双方对对方专业、学科认识的深化。
三、以支部建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
党的十九大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企业、农村、机关、学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等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②“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教师党员的基本单位,是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高校基层的战斗堡垒,是党团结和联系广大教师的桥梁纽带,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支撑。”③因此,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当依托并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这一坚强的战斗堡垒作用,以支部建设引领课程思政建设,以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支部建设。
(一)夯实二级学院党委抓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责任
学校党委是学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责任主体,二级学院党委则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的责任主体。因此,学校党委应该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抓二级学院党委党建的重要抓手。把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作为二级学院党委建设的考核内容之一进行考核,并逐年适当增加其在支部考核中的权重。通过夯实二级学院单位的主体责任,逐渐打造出一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先进的党支部,对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表现突出、亮点明显的单位予以表彰并在每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上进行经验交流。选拔一批在课程思政建设上经验成熟、做法先进并且模式可复制的先进党支部在全校进行公开展示,为党支部规范化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示范。
把课程思政建设列为学校综合考核的目标要求之一,与学院党建工作挂钩,与学院的绩效挂钩。在年度综合考核中,对履行课程思政建设主体责任中表现优异的二级学院党委予以奖励,并在下拨下一年度的绩效工资总额中适当增加。以此激励各二级学院党委积极履行党建责任特别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使课程思政建设逐步规范化、制度化。
(二)促进课程思政与支部建设的深度融合
在支部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中,一是要发挥支部的政治引领作用。支部要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率先垂范,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检验支部战斗力的标准,主动钻研课程思政,率先践行课程思政,长期坚持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党员先进模范作用,选树课程思政建设的标兵,使支部成为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者。
二是通过思想建设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支部在“三会一课”中增加对课程思政相关内容的学习交流。在主题党日活动中可以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教学比赛,使“每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和每位教师都肩负育人责任”的使命意识深入到每一位支部的教师党员的头脑,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的氛围。
总之,在二者的融合过程中,课程思政为支部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党支部建设中存在的“虚”“空”“两张皮”的问题,促进了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提升了支部建设的质量。而支部在建设过程中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强有力的组织依托,引领着课程思政建设的发展,保障了课程思政建设质量。
[注释]
①习近平.努力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N].人民日报,2016-12-09.
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
③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高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moe_1417/201708/t20170823_31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