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21-12-06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文科创新型学院

邱 坤

(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南京 210023;南京邮电大学智慧校园研究中心,南京 210023)

“新文科”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希拉姆学院于2017年提出,是指对传统文科进行学科重组、文理交叉,即把新技术融入哲学、文学、语言等诸如此类的课程中,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2019年4月29日,我国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2019年10月,中国欧盟绿色智慧城市峰会在南宁举办,南京以其在创新工作中取得的优异成绩,获得“创新城市”殊荣。由此可见,创新对于城市、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人才“蓄水池”和创新思维聚集地的高校,如何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然而,当下高校文科生普遍脱离社会实践,并且缺乏对技术发展的兴致与创造力。近3年的官方数据显示,在部属高校国家级“大创项目”总数近3.7万项中,文科生运用实验技术手段解决现实问题的课题不足百项。笔者作为“双一流”高校文科学院实验技术人员,结合自身实验教学、实践育人以及相关管理工作的经验,分析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深入思考、研究,提出相应对策。

一、新文科的内涵及其对高校培养文科创新型人才的要求

随着全球新科技层出不穷、新经济迅猛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随之也出现了新的法律、伦理和道德问题,而这些问题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人们从未曾涉足的深层次社会文化问题。人文社会科学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然而,仅靠此是远远不够解决上述新问题的,必须多学科协同。于是,在多学科交叉边缘上出现了新兴的文科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式。新文科的提出正好迎合了当下社会发展需要。其内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现有文科专业内涵的基础上,保证专业核心能力和素养为前提,根据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助推教学模式变革;二是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现有学科专业的限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文理、文科等各专业之间的交叉、融合,重塑文科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目标定位、组织形式、课程体系[1]。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创新素质导向为基础,将与“创造力”相关的个性品格、思维方法以及实践技能融入人才培养模式中,多途径、多渠道引导学生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2],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化综合实力,培养具有独立思想、能够自发开展工作、具有强烈的独立自主需要和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观察力强、愿意尝试具有挑战性任务的文科创新型人才[3],更好的认识和解决学科本身、人和社会中的复杂问题。而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完备的专业体系配置、多学科交叉的课程设置、良好的创新引导以及有力的实验实践教学保障等要素的支撑。

二、目前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科专业划分过细、课程设置单一

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复合思维建构,往往涉及多个学科。然而当下高校的文科教学体系建设呈现“学科建设任务清晰、重视专业培养、专业划分明显、课程设置单一”的局面。这虽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专业研究的深度和效率,但却因为专业划分过细、缺乏多学科协同、且未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融入日常教学,导致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难以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文科创新引导工作未充分开展

创新在传统观念中一直是理工科专属,虽然近来国家对于文科生创新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但高校对此重视程度仍不够,相关引导工作未充分开展。日常教学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都明显不足[4],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而没有能够充分挖掘和利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手段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创新性引导,导致学生对于创新没有概念,不知道通过何种途径如何进行创新型研究,从源头抑制了文科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文科实验实践环境及保障条件不足、管理松散

高校文科学院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受重视程度较低。文科实验室建设存在经费不足、信息化程度差、场地缺乏整体规划、布局不够合理、实验教学软件更新速度慢等现象,导致各系实验室间出现忙闲不均、有的预约不上、有的长期空置的状况,实验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而由于实验教学无法提供接近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场所供师生进行实战性运用[5],使得师生实验热情受阻,实验课更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大多文科学院不够重视校外实践基地的开拓和校企合作事宜,对于每学期1-2周的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松散。以公共管理专业为例,对于“专题论文”等课程,教师会给学生进行论文写作技能强化培训;而对于“社区调查”等课程,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访社区,实地调研,提升其实践能力。然而由于课程培养过程中管理松散,导致一些对自身要求不高的学生将实践周过成了小长假,浪费了提升自身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使得学生难以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应用,阻碍了其在实践中过程中逐步培养创新思维。

(四)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队伍配备不足

高校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实践教学的保障力量,是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然而,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实验技术岗位人员不足、素质较低、且流动性大的问题。文科学院更是如此,实验岗技术人员的来源主要包括:(1)以实验室工作为跳板进入高校,然后换岗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最终离开专职实验岗位[6];(2)重要人才的家属;(3)从管理岗位流转的人员[7]。无论从工作投入程度,还是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障的基本需求。

三、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对策

高校应切实提升对于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优化专业结构调整、分年级完善课程设置、加推交叉学科课程、拓展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以及加强实验实践保障等措施,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文科创新型人才。

(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强化管理

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应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具体来说,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将传统文科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出现的人工智能、区块链、基因工程、虚拟技术等大量新兴技术,以及理学、工学新兴领域进行交叉融合,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的突破点,做强主干专业,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9]。请真正富有建设性、真正富有想象力、真正富有教育理念的人设计顶层培养方案。通过培养一批适应新文科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大学教师、增设社会急需的新兴文科专业(比如:社会计算、金融科技、空间计量经济学、技术哲学、计算语言学等)、加推多学科交叉的新课程、为实用类课程增加实验教学环节等一系列举措,分年级循序渐进的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逐步紧密结合,把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浅入深的渗透到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8],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9],并强化目标管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严格监督学生学习过程,切实提升教学效果。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学校针对刚入学的文科生重点设计了基础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使其养成从实验中获取知识的习惯,逐步提升动手能力;而针对高年级文科生,学校则专门安排系列实验课程,增加工具技术、跨学科知识、创新实验等课程模块,引导学生进行多组、多变量综合实验,以全面交叉来整合各类教学,提升复合思维。

(二)以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抓手,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

面向文科生的学科竞赛不像理工科那么多。因而,高校更应鼓励文科生积极参与,以学科竞赛为抓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加强文科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以笔者所在的南京邮电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近年来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苏省文科大学生自然科学知识竞赛、江苏省大学生知识产权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比赛,在学院教师的悉心指导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发挥学院学科优势,结合“信息文科”背景,屡获佳绩,学生的创新热情和能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途径。高校应大力宣传,文科学院也积极鼓励品学兼优,学有余力,具备一定的创新、团队协作意识和实践能力,且对科学研究、创新创造有较大兴趣的学生跨学院、跨专业联合申报,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对于申报校级项目失败的学生,学院可以安排教师指导,完善项目设计,酌情给予院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尽量保证每位想申请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强化创新能力训练。同时,鼓励教师将个人研究课题拆解为创新创业训练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从数据采集等基础性工作开始,逐步深入。此举既减轻了教师科研工作量,也便于从中发掘有科研、创新潜力的学生,重点培养,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9]。比如,笔者与同事共同申报的“人口政策虚拟仿真实习项目”获批校级重点项目,通过指导和带动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脚本制作、项目设计等具体工作,即将申报省级项目。

通过上述途径,完善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进一步推动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为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提供了坚实的抓手。

(三)推行“校—院—专业”三级实验室共建模式,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

新文科代表了一种融合趋势,这种融合不仅是学科重组、文理交叉,更需要将文科内部打通,使得文史哲不分家、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互融互通。从文科实验教学的角度,以四川大学为例,通过厘清各学院、各专业课程间的差异性,充分考虑“共性化”和“个性化”问题,构建“校—院—专业”三级实验室协同共建模式,一是以各文科学院为整合体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二是以各文科学院为单位的“文科学院中心实验室”,三是以文科学院各专业为依托的“专业实验室”[10]。通过主动对标全国先进的文科实验室[11],优化各级实验室环境及平台、实验规章制度等内容的建设,最大化满足师生的实验教学需求,深化新文科背景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以高水平实验教学推动文科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同时避免重复建设、提升实验室资源利用率,值得各高校参考、借鉴。

创新源于实践而高于实践,只有将理论所学深入应用于实践,方能寻求创新。因而,各文科学院应积极开拓校外实践基地,建立一批共享型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院通过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江苏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省老年公寓、句容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多家企事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让学生走向社会,投身生产生活实践,提升与人沟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校企共同培养适应面广、创新能力强的新时期人才的目标[12]。 同时,我院还拥有“江苏智慧养老研究院”、“大运河研究中心”等校外研究基地,并先后组织师生,就目前南京市养老服务模式与现状、创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模式等主题进行专题调研活动,充分发挥学院人口学与信息学科交叉新优势,借助全国大运河智库联盟新平台,为师生提供了科研创新环境,使得产学研融会贯通。

(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解放实验技术人员,优化队伍建设与管理,释放创新活力

所有举措都需要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组织、实施,方能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因而在解决人员短缺问题的同时,高校应重视文科实验室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升,通过实验室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实现实验室预约手续的简化、门禁的智能化、工作流程的电子化等目标[13],将实验技术人员从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投入到上述三点工作中。

高校对于实验技术队伍的管理应遵循“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有发展”的原则,严格把控实验技术岗的进人机制,杜绝文科实验室成为收容所或等退休聚集地,并且明确要求专职人员进入实验室岗位后至少干满5年[14],同时给予政策上的关怀,为每一位实验技术人员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强化其归属感[15]。鼓励实验技术人员不仅要埋头干活,也要抬头看路,这条路就是职称晋升之路。将职称晋升条件与实际工作内容挂钩,用实验方法的创新以及指导学生获奖情况取代部分教研论文要求,使得实验技术人员可以在努力工作的同时,顺利提升职称,从而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投入度。并尽快打通正高级实验师的晋升通道,确保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培养文科学院实验技术骨干,保障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四、小结

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举措,进一步优化高校文科专业结构及课程设置,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途径,提升实验室服务实验教学的能力,拓展校外实践基地,为学生开展交叉学科学习、实践创新等活动提供有利条件。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实验技术队伍的优化管理,使实验技术人员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上述工作中去,充分保障高校文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的良好开展,大力推进新文科建设。

猜你喜欢

文科创新型学院
DARPA:美国创新型机构成功实例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智能制造“四维”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海盗学院(12)
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内涵与培养路径研究
孙文科
海盗学院(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