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合作协同育人”背景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为例
2021-12-06王君,罗华,刘敏
王 君,罗 华,刘 敏
(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山西晋中 030801)
在山西省乃至我国当前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企业根据业务的拓展和技术的革新,其用工需求也有了更高要求,如何培养出契合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构建葡萄与葡萄酒人才生态圈,既是高校也是葡萄酒企业一直关心的问题[1-4]。2013年,教育部提出“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包括拔尖创新型、复合应用型、实用技能型3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近年来国家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途径[6]。201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加快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等精神,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此后,全国高校教学工作者纷纷积极投入到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探索实践中。恰逢学校2018年完成最新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确定了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学院、对企业、对学生均可形成共赢局面,其已成为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改研究,对推动校企深度合作、产教深度融合,对实现人才精准培养、解决好学校人才输出和企业人才输入的对接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关于产教融合的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由来已久,国外经典的美国、德国和日本等模式,都堪称校企合作的典范[2]。但在国内却存在产教融合“职业化”认识倾向,窄化其内涵认知,严重影响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度改革。虽然政府、企业及高校等都力图通过深度合作达成共赢,但从校企合作的实践来看,校企间的产教融合出现了“单边效应”的现象,即仅学校单方面努力,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是一种松散的组合关系,是应需而生,约束机制淡化导致的纵向合作难以持久,无法实现真正的融合[8]。因此,校企双方合作基点未形成共识,导致合作的层面较浅、合作的范围有限。
从实践角度看,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在很多高校眼里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束缚性太强,即产教融合机制不健全。由于校企双方目标利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合作培养人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合作领域不宽,合作内涵不深。另外,我国教师“应用性研究”的能力较弱,尤其是现有教师评价考核机制导致理论基础研究远高于应用研究,教师普遍缺少解决企业真实问题的“研究”能力,应用型高校“应用性研究”不强。国外应用科学大学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表明,教师应用性研究与实践能力高低直接决定了校企合作的水平与深度[2]。从校企合作发展实践来看,企业生产销售实际环节对技术支撑的诉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尤其是小微企业往往主动找上门,但却因各方条件不具备等理由无法深度开展产教融合、合作育人。而学校偏向于寻找适用于教学基地的成熟大企业进行产教融合,但这些企业往往因生产技术成熟,管理严格科学,产教协同育人的主观意愿不强。以葡萄酒企业为例,国内知名的大型葡萄酒企业很难真正与地方普通高校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分布在全国的小酒庄却每年在葡萄榨季因缺少专业技术人员而苦恼,可见校企双方并未找到深入合作的基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正成为破解产业和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战略抉择[9]。产教融合应该由单边自主走向双边自觉,必须具有较高的交融性和稳定性特点,必须进入校企合作的高级阶段。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定要有相对宽容的探索空间和灵活的体制机制,制订合理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合作模式和内容,充分调动企业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产教融合健康、深入、可持续发展。
2 对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2.1 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山西农业大学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于2013年获批开始招生,至2018年历经3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2018版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从土地到餐桌”的知识体系学科建设理念[10-11],构建以“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工程——葡萄酒市场”为主干的知识体系,大三第五学期开始,围绕上述四大主干模块设置若干门任选课程,对主干课程体系进行补充,使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方向,强化补充所选主干模块的知识体系,从而塑造学生毕业倾向,快速有效对接企业需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毕业即可上岗履职,且能完全胜任工作任务。例如,选修“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食品酶学”“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学”等课程可有效构建葡萄酒加工企业生产研发岗位所需的技术人才的完整知识体系;选修“葡萄酒标准与法规”“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专业外语”等课程可为葡萄酒市场相关企业提供更为合理可用的葡萄酒市场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从拘泥于葡萄酒产业链“前端”单一人才需求培养,转为有选择地满足产业链“中后端”综合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12]。
2.2 “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平台构建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是以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为基础,研究优质葡萄生产葡萄酒酿造工艺鉴赏艺术和营销理念的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的理工农商交叉性综合学科[3,13-14]。经过近几年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也暴露出几个突出问题。例如,实践环节不完整、不全面,学生缺乏对专业背景的行业动态的了解;生产实习指导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缺乏实践操作技能;“双师型”教师力量薄弱,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有效结合;科研创新环节缺失,推动企业产品创新的技术型人才欠缺等。
为此,针对侧重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特点,以及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加强社会企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分阶段、分层次推行大一酒企认知参观实习、酒庄产业链社会调查实践,大二暑期驻厂生产实习,大三寒暑假酒窖伺酒服务及营销实习,大四葡萄与葡萄酒毕业实习等多层次系统性的实践环节;同时,理论课程期间,配套葡萄酒工艺课程设计、发酵工厂课程设计等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加强葡萄田间管理实习、金工实习等内容;从而改进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的机会,搭建“分层次、多元化”的实践平台。
2.3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15]。在分阶段分层次推行的多元化实践环节中,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16]。如在生产实习实践中,可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训练,有效延伸生产实践,使学生生产实习结束后能带着研究课题回学校继续进行教学科研活动;在专业社会调查实践中,有效引导学生挖掘产业链薄弱环节,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创业热情;引导学生参加品酒师、酿酒师、伺酒师等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考核等多种形式内容[17]。同时,广泛利用已建立各类校企科研合作项目,引导优秀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从而形成全方位、多时空、全过程的四年一贯制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促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寻得职业目标,开阔创新。
2.4 师资完善及技能提升的途径
完整的专业师资队伍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基础条件,应积极引进优秀人才补充学科薄弱环节,同时加强现有师资走进企业生产,提高应用型研究技能,并与企业进行广泛的项目合作,让科研反哺教学。积极引导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带领学生走进企业,开展科研合作,既引导优秀学生进行科研(创新)训练,又可不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
3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施
葡萄酒产业是集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型产业[18]。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葡萄酒消费国,且已成为葡萄酒生产强国。从第一产业(葡萄种植)、第二产业(葡萄酒加工及配套的葡萄酒营销、策划、文案、伺酒、酒庄运营、国际贸易等)和第三产业(采摘、工业园的创意文化、观光、文娱、体验等服务)等相关企业遍布全国,规模大小不等,为地方高校提供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在此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人才培养:
(1)需完成葡萄酒企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制定《葡萄酒企业人才培训需求方案》,对接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合理可行的实践考核机制,通过驻厂实习实践,也为各酒庄输送可供企业挖掘的潜力专业技术人才。经过几年的积累,专业已对接分布在山西、北京、陕西、宁夏、山东等地方的15个酒庄生产实习基地和4个城市酒窖伺酒营销基地,已成为每年固定的校企合作平台。
(2)提升大学生葡萄酒文化创意、创作能力,组织策划大学生酒标设计大赛;每年毕业季举办专业毕业酒会;积极承办学院、学校及社会委托的各项葡萄酒品鉴会及酒会等大型活动;利用葡萄酒协会组建葡萄酒品鉴小组,定期开展葡萄酒品鉴活动;让学生切身体会并锻炼葡萄酒相关技能训练。相关企业在举办各项葡萄酒品鉴交流晚会等活动时,也可通过临时聘用专业学生进行专业伺酒、葡萄酒讲解等工作,解决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企业和学生亦可更早地建立关系,促进学生就业。
(3)搭建葡萄酒教学培训师资团队资源库,聘请数十位业内外专家及企业负责人作为客座教授,扩宽学生国际化视野,从实战的角度提升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企业也可通过更深入的接触和交流挖掘潜力人才,充实企业技术人才,从而调动企业的激情,积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4)依托山西葡萄酒产区区位优势,通过组织人才培养座谈会的形式,邀请地方葡萄酒企业来校参观交流,挖掘校企合作切入点,寻找并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机制,不断扩大稳定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5)与欧美名校合作,学院正在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如线上葡萄酒专业教学、线下葡萄酒游学、葡萄酒短期培训等新型办学教育模式。同时,借助企业力量,邀请国外葡萄酒酒庄庄主及葡萄酒运营高管来学校作客交流,提升学生国际化视野;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国际知名葡萄酒专业的高校,鼓励优秀毕业生出国深造。
4 结语
教育部组织有关企业支持高校共同开展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本身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我国的葡萄酒相关企业具有典型的小而多的特点,企业自身专业技术人才严重欠缺,对校企合作的欲望较强,只要制定合理可行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切实将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落到实处,促成学生、学校和企业的多赢局面,才能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