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梦想及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启示
2021-12-06李仁卿
李仁卿
(湖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412007)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近代以来无数国人的“中国梦”,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1944 年,毛泽东在延安中央党校礼堂举行的职工代表招待会上说:“要中国的民族独立有巩固的保障,就必须工业化。我们共产党是要努力于中国的工业化的。”[1]1945年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又说:“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1980“在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条件获得之后,中国人民及其政府必须采取切实的步骤,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2]108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更是把实现工业化列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发布之初,毛泽东总是习惯用“工业化”这个词来谈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立志要改变中国“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3]的落后状况。但是,没有农村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梦想何以实现?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发出在农村兴办工业的号召,提出依托人民公社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梦想。
一、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梦想的探索
为了快速推进中国工业化进程,毛泽东提出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58年1月,毛泽东提出农业合作社可同时发展工业的思想,要求地方干部学会“两办”技能,即既要学会办农业合作社,又要学会办工厂,在地方生产总值中,争取实现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据此,国家经济委员会起草了《关于发展地方工业问题的意见》,正式提出农业合作社办工业的问题。1958年3月, 毛泽东在成都会议上进一步指出:“农业社也可以办加工业……大社可办一些加工厂,最好由乡办,或几个乡镇合办。”[4]223
农村人民公社运动的蓬勃发展让毛泽东看到了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曙光。他认为农村人民公社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把工、农、商、学、兵合在一起,便于领导”[5]504。“经过人民公社这种社会组织形式,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全国工业化、公社工业化、农业工厂化。”[5]504为了确保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进程的顺利发展,毛泽东不仅要求国家给农村工业化以财政扶持,明确提出“国家在十年内向公社投资几十亿到百多亿元人民币,帮助公社发展工业”[6]69,还要求城市给农村工业化以技术和人才支持,“应当根据各个人民公社的不同条件,逐步把一个适当数量的劳动力从农业方面转移到工业方面”[7]610,号召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城市知识分子,高高兴兴地到那里去。在毛泽东的大力提倡下,全国各地纷纷制定农村工业化规划,一时间成千上万的小工厂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般兴建起来。
然而,事与愿违。虽然农村工业化运动改变了农村没有工业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这种“运动式”大办工业的做法,不仅没有达到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目标,反而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毛泽东曾为此感叹“事非经过不知难”[8]“世界上的人,自己不碰钉子,没有经验,总是不转弯”[9],承认对社会主义建设还有一个很大的没有认识的必然王国。为此,他总结经验教训,对农村工业化发展规划作了相应调整。
首先,克服“急躁冒进”的心理。一方面,毛泽东坚持认为,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条件,是农村“伟大光明的前途”[6]69;另一方面,又认识到农村生产力落后,工业化发展的条件不够充分,因此在农村兴办工业,必须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样样都搞”[10]679“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10]679,不能不顾实际地贪多求快,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其次,避免“形式主义”的问题。毛泽东认为由于急躁冒进心理作祟,农村工业化运动中产生了太多的“形式主义”问题,单纯追求数量、速度,忽视质量、效益的做法,是务虚名而受实祸。 1960年6月14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1958、1959年工业化生产只讲数量的做法,明确要求“要把品种、质量放在第一位,数量放在第二位才行”[11]。
再次, 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毛泽东认为农村工业化运动,过于强调全民大办工业, 工业战线过长,面过广,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强调工业发展不能脱离农业基础。毛泽东说:“粮食、钢铁、机械是三件重要的事。有了这三件,别的也就会有了。三件中,粮食及其他农村产品是第一件重要的事,我们应当十分注意农业问题。”[10]673
但是,农村工业化运动面临的诸多问题一时无法解决,很多村办企业没有摆脱发展困境。正如莫里斯·迈斯纳所说:“农村建起的许多小工厂,大多数不是倒闭就是不景气。所以基本上就放弃了这种努力。”[12]在这种情况下,村办工业企业的整顿和缩减进一步加强。1962年5月27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精简职工和减少城镇人口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不办工业企业的要求[13]。
农村工业化运动的顿挫和规划的调整,并不意味着毛泽东放弃了其农村工业化的梦想,相反,他矢志不渝。具体表现为:1966年,毛泽东发表著名的“五七指示”,明确要求农民以农业为主的同时,“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14]。1970年,在北方地区的农业会议上,国务院提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步骤要求。由此,在全国各农村催生了大量农具修配厂、农机厂。1975年8月,邓小平提出:“工业区、工业城市要带动附近农村,帮助农村发展小型工业。”[15]281975年9月,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国务院要求“各级党委应当采取积极态度,推动社队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16]921。在毛泽东的大力推动和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农村工业化取得了显著成就。到1976年底,“全国社队企业发展到111.5万人,工业生产值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达243.5亿元,其中社办工业产值123.9亿元”[17]。但是,用工业装备农业的诸多条件在当时并不完全具备,加上对工业化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毛泽东依托农村人民公社实现农村工业化的梦想最终未能如愿。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人民公社体制被取消,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梦想亦逐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理论所接续。
二、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梦想的愿景
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梦想,作为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的重要步骤,折射出他的乡村振兴愿景。
首先,通过农村工业化,变革农村社会生产力结构,实现农业社会化。毛泽东曾说:“没有农业的社会化,就没有巩固的社会主义。”[18]农业的社会化,也就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规模化。这种组织化、规模化必须是以工业为农业提供先进的生产力手段为基础,先进的生产力手段在毛泽东看来,体现为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所以,毛泽东在农村工业化运动中,特别重视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问题,强调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内在要求,人民公社的工业生产“首先应为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7]60。显然,毛泽东期望依托农村工业化运动促进农业生产技术革命,变革农村社会生产力结构,实现农业的社会化。
其次,通过农村工业化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毛泽东曾说:“中国农村有五亿多农业人口从事农业生产,每年劳动而吃不饱,这是最不合理的现象……农村人口要减少怎么办?不要涌入城市,就在农村大办工业,使农民就地成为工人。”[19]在毛泽东看来,实现国家工业化,必须注意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一方面可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避免城市人口过分膨胀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城乡差别、工农差别问题,打破传统的城市从事工业、农村从事农业、工人从事工业、农民从事农业的格局,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结构一体化。
再次,通过农村工业化,依托集体经济造就一个“经济中心”,发展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相联系的非农产业,帮助农民走上非农产业的发展道路。1959年,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指出每个公社将来都要有经济中心。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化为的就是造就这样一个“经济中心”,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统一计划,大办工业”[10]679。此外,发展的非农产业还必须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紧密相连,1958年中共中央颁布《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明确要求人民公社办工业的生产“必须同农业生产密切结合,首先为发展农业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服务,同时为满足社员日常生活需要服务”[5]571。在毛泽东看来,依托集体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紧密联系的非农产业,把公社打造成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和公共服务的经济中心是实现农村城镇化的体制保障和重要连接点。
最后,通过农村工业化在农村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新人的社会。人民公社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它既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产物,也应当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学校。通过人民公社工业化,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可以适当地减少社员劳动的时间,增加他们读书的时间,在条件具备的时候,建立适合公社需要的专科大学,使全体青年一代都有大学的政治、文化、技术程度”[5]345-346“逐步把社员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有技术、有全面才能的劳动者”[6]345,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乡村振兴愿景中的人民情怀。
三、毛泽东农村工业化梦想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20]邓小平曾经指出:“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已经提出,但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15]300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潜心于中国工业化的伟大实践和理论思考,提出依托人民公社,实现农村工业化梦想。尽管这一梦想未能如愿,但闪耀的思想巨人的灿烂光华,对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梦想,蕴含着城乡融合发展的理念,即采用取优原则,结合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优点,克服两者的不足,使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优化配置,资金、人才、技术、政策等在城乡之间充分融合,形成彼此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它昭示我们,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树立城乡融合发展新理念,不仅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还应打破城乡分割发展的旧思维,树立城乡融合发展、互利共赢的新思路,将城市和农村视为一个发展的整体,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精神”[21]81“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21]81,实现城乡之间资源优化配置和良性互动,用全面系统的理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第二,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注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农村生产力落后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也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最大瓶颈。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梦想,强调“集体生产”“农技革命” “社会主义新人”等,这些都内在地包含着先进生产力诸要素的发展要求,即理顺生产关系,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等。它昭示我们,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注重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21]92只有重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全面提升,变革农村生产力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才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第三,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大力发展以农业为依托的非农产业。一方面,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必须走非农产业发展道路。因为农业作为第一产业,相比于第二产业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服务业是薄利产业。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也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势要慢,这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从我国农村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来看,也需要走非产业发展道路。我国农民人口众多, 根据劳动力与土地的正常配比,农业不需要那么多的劳动力。也就是说,农业富余劳动力必须转移到非农业上去,农村的发展才有出路。但发展非农产业不是“去农业化”,不能舍本求末,逼农民离开土地,搞所谓的“进城上楼”,而应该以农业为依托,办那些与农业有密切关联的非农产业。毛泽东在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就十分注这个问题。他认为村办企业必须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依托,办那些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工业。譬如,他强调要“有计划地发展肥料、农药、农具和农业机械、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制糖、纺织、造纸”[7]610等轻工业生产。以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为依托的非农产业,发展起来后又能“支农”“建农”,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的发展。它昭示我们,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克服“城市主义”的发展战略主导公共资源分配的思想。在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时,应在坚持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坚持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切实按照习近平同志关于“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的要求[21]81,保障农民在非农产业发展中充分享有产业链环节的收益。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环境治理和社会工作等来焕发乡村活力,这是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第四,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集体经济和集体组织的作用。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是毛泽东一生挥之不去的情怀,也是他农村治理思想的核心理念。毛泽东之所以希望依托农村人民公社来实现农村工业化,始终强调公社经济和组织的集体性,就是试图依托集体经济和集体组织把农民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同舟共济,建设美好未来。它昭示我们,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重视集体经济和集体组织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乡村发展问题时曾指出:“要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21]81“允许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21]81“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21]81实际上,这阐明了集体经济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只有坚持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才能充分利用乡村资源优势,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各种所需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同时,习近平总书说“乡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21]190,这又道出了集体组织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只有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个优秀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乡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体系,形成“懂农”“爱农”和“支农”的新局面,才能克服乡村社会一盘散沙的状态,实现乡村振兴健康有序发展。
总之,毛泽东的农村工业化梦想显示了他的乡村振兴愿景和早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殷切情怀,也显示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无比艰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世间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业。综观世界历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都会跌宕起伏甚至充满曲折。”[20]作为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伟人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他留给我们的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后人钩沉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