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越冬莴笋药肥双减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应用
2021-12-06王建军任怀富
王建军,任怀富
(1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34000;2 宿州市农业科学院 234099)
莴笋,即茎用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Bailey)[1],为菊科莴苣属能形成肉质嫩茎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安徽省宿州市普遍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常年种植面积约7000hm2,传统栽培主要上市时间为春、秋两季,近20 年来发展为以秋冬茬、冬春茬设施种植为主。宿州市埇桥区每年设施莴笋栽植面积在3500hm2以上,上市时间从11 月中旬-翌年3 月底,总产量20 万t,产值4 亿多元,成为该区的优势蔬菜品种,产品不仅满足本地和周边需求,还远销合肥、南京、武汉、郑州、寿光等地,对缓解蔬菜冬春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近年来,由于种植模式单一和菜农片面追求产量,莴笋种植中存在着化肥、农药过度施用的现象,这些容易造成连作障碍和面源污染等问题,也威胁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为有效控制和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安全、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埇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接国家大宗蔬菜产业体系宿州综合试验站,积极探索莴笋绿色发展路径,集成创新“药肥双减、节本增效”技术,有效解决了莴笋生长过程土壤连作障碍以及农药肥料过量使用、农药残留污染等问题,还解决了粮菜争地矛盾,实现莴笋生产药肥双减、节本增效。
1 技术路线
探索应用菜粮轮作、设施栽培、集约化基质育苗、有机肥替代化肥、黄板蓝板诱虫(螨)和微生物菌剂、水肥一体化施用以及烟雾法、弥粉法、肥药结合法防治病虫等技术,形成集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措施相结合的肥药两减绿色防控技术模式,促进莴笋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研究内容包括:以越冬莴笋为主茬粮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设施双膜覆盖防寒促早栽培技术模式,越冬茬口莴笋新品种引进筛选及壮苗培育技术模式,使用生物有机肥(含益生菌)替代化肥、配方基肥深施+吊挂微喷、水肥一体化减肥增效技术模式,物理、生物和化学农药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高效施药器械利用等技术。
2 技术集成
2.1 菜粮轮作克服连作障碍
集成了越冬莴笋接茬早春西瓜接茬甜糯玉米一年三茬粮菜轮作高效栽培模式,大棚越冬莴笋8 月下旬-9 月上旬育苗,苗龄26~30d,9 月下旬-10 月上中旬定植,1 月中旬-3 月上旬上市。早春西瓜12 月底-翌年2 月上旬嫁接育苗,2 月中旬-3 月上旬定植,5月上旬-6 月中旬上市。玉米6 月中旬直播,9 月中下旬收获(甜糯玉米9 月上旬收获)。该模式茬口安排科学合理,菜、瓜、玉米轮作,既解决了蔬菜重茬病虫害重发及设施蔬菜连作土壤盐渍化障碍,又克服了菜粮争地矛盾。莴笋上市期在元旦、春节前后,西瓜上市在“五一”前后,玉米(甜糯玉米)在“国庆、中秋节”前后上市,正赶上节假日和瓜菜供应淡季,销路好、价格高,经济效益显著。
2.2 品种选择培育适龄壮苗
选用抗性品种是实现药肥双减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为选择适宜越冬栽培的莴笋品种,5 年来,从福建、山东、四川等地引进了二白皮、种都五号、种都三号、冬寒红、清秀、寒抗笋王、农福、冬寒红、一品香等22 个品种进行试验,筛选出种都五号、冬寒红、一品香、农福等青皮青肉、紫皮青肉等优质、抗病、抗逆(耐寒、耐抽薹)越冬莴笋品种,适合本地越冬栽培。
培育适龄健壮种苗是实现药肥双减重要的环节,最好是采用集约化基质育苗。越冬莴笋播期弹性较大,一般在9 月中旬-10 月中旬均可播种。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的地块建设6~8m 宽的育苗大棚,大棚外覆盖60%密度遮阳网,大棚内作1.2~2.0m 宽的苗床,苗床内平铺15cm 厚商品基质待播。播种后立即用遮阳网或草帘平盖,遮阳、降温、保湿,确保齐苗;出苗后于傍晚揭去覆盖物,适当通风。出苗后注意防止秧苗徒长。越冬莴笋壮苗标准:苗龄不超过30d,4~5 片真叶,个体发育良好,节间短,无病虫感染,植株健壮。
2.3 整地施肥修复土壤环境
淮北地区越冬莴笋栽培,选用GP832 或GP625 型镀锌钢构大棚即可。一般在10 月上中旬开始清洁田园,修棚、扣棚。结合整地,每667m2施用优质生物有机肥(有效活菌数≥2 ×107/g)300~400kg、48%(16-16-16)硫酸钾复合肥30~35kg 作基肥,代替普通有机肥或化肥,改良和修复土壤,深施25cm,深耕耙细整平土地后作畦,平畦栽培作成1.2~1.5m 宽畦。
2.4 环境调控促进健康生长
当大棚内最低气温稳定在10℃以上时进行定植,株行距30~35cm,密度4500~6500 株/667m2。定植时要求大小苗分开栽植,深度不可过浅、过深,要求达到深不没心、浅不露根,栽后及时浇透水。缓苗期,棚温白天保持20~25℃,夜间6~7℃。同时,进行2~3 次中耕,提高地温,促进缓苗。进入11 月中旬,当气温降到-1~-3℃时,在大棚内部再加一层小拱棚,夜间密闭保温。当茎部开始膨大时,白天棚温保持15~20℃,夜间不低于5℃,以促进莴笋迅速生长、膨大。白天棚温超过24℃昼夜通风,以免徒长、降低品质。冬季莴笋主要病害有灰霉病、霜霉病、菌核病,这3种病害的发生与温湿度关系最大,因此要加强大棚温湿度的管理。选用优质无滴棚膜,白天棚内温度高于25℃时要适当揭膜通风降温除湿,晴天早揭迟盖,阴天迟揭早盖。浇水后要注意通风降湿。
2.5 水肥一体减少病害发生
浇定根水时,随水滴灌微生物菌剂“中蔬根宝101”(活菌数≥5×108/mL,主要成分为复合芽胞杆菌、乳酸菌、酵母菌、氨基酸和小分子活性肽)1~2L/667m2。浇缓苗水时,随水滴灌微生物菌剂“沃根灵”(活菌数≥2×109/mL,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多种蛋白和微量元素)5L/667m2。缓苗后,滴灌生根壮秧配方肥“黄博1 号”(N-P2O5-K2O-Mg、B、Fe、Zn=22-12-16+TE+BS)5~10kg/667m2。封行后,滴灌全溶性配方肥“黄博2 号”(N-P2O5-K2O-Mg、B、Fe、Mo=19-6-25+TE+BS)7.5~10kg/667m2。肉质茎膨大期,追施全水溶性高钾复合肥(18-6-30+TE)8~12.5kg/667m2。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吊挂微喷叶面肥,促根茎膨大。浇水视具体情况而定,地面稍干即浇,采用膜下暗灌或吊挂微喷,防止大水漫灌,造成茎部开裂。采收前10d 停止浇水。
2.6 植保新技术防控病虫害
2.6.1 上下结合防控“小虫”。为有效防控蚜虫、粉虱、蓟马、潜叶蝇等“小虫”对莴笋的为害,最好在所有的通风口、出入口设置50~60 目的防虫网,在整地时撒施“省力宝”(5%吡虫啉颗粒剂)500g/667m2,定植前期在大棚内悬挂黄板诱杀白粉虱、蚜虫。如果发现棚内虫口密度较大,可以在下午封棚后用中蔬精量电动弥粉机全棚弥粉“中蔬微粉C01”杀虫套餐(50%呋虫胺WP+50%吡蚜·异丙威WP+含氨基酸水溶肥料)140g/667m2,或在傍晚使用蚜虱净烟雾剂熏蒸(按产品说明书施用)。
2.6.2 全棚无死角防控病害。越冬莴笋极易发生霜霉病、灰霉病、菌核病等低温高湿型病害,传统的防治方法:莴笋霜霉病用64%噁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或25%吡唑醚菌酯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喷雾2 次,间隔期7~10d;莴笋灰霉病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或40%嘧霉胺悬浮剂800 倍液喷雾2 次,间隔期7~10d;莴笋菌核病用40%嘧霉胺悬浮剂800 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 倍液喷雾或使用烟雾剂熏蒸2 次,间隔期7~10d。高效施药器械利用技术:采取中蔬微粉系列套餐与中蔬精量电动弥粉机配套使用,可以有效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同时不增加或降低大棚湿度,省工、省时,轻松实现整棚无死角杀菌。棚室整地后、移栽前,使用中蔬微粉“闷棚套餐”180g/667m2进行全棚喷粉消毒,可以有效降低棚室内的病原菌基数;防治莴笋灰霉病、菌核病,用“中蔬微粉301”200g/667m2或“中蔬微粉101”180g/667m2弥粉2 次,间隔期7~15d;防治莴笋霜霉病,用“中蔬微粉401”130g/667m2或“中蔬微粉402”150g/667m2弥粉2次,间隔期7~15d。在弥粉防治病害时,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中蔬含氨基酸水溶肥料”50g/667m2,青枝绿叶,提质增效。
3 应用效果
该模式由于采取粮菜轮作、培育健康种苗、设施双膜覆盖,生物有机肥(含益生菌)替代化肥、滴管或吊挂微喷水肥一体化,物理、生物和化学农药绿色防控,高效施药器械利用等技术集成应用,越冬莴笋每667m2产量4000kg 以上,产值8000 元;早春西瓜每667m2产量3000kg,产值6000 元;玉米每667m2产量600kg,产值1300 元。基本解决了蔬菜重茬病虫害重发及设施蔬菜连作土壤盐渍化障碍,整个生育期病虫害发生较轻,降低农药的使用次数3 次,实现莴笋提早上市20~30d,较常规施肥减少30%以上,产量提高15%以上,农药施用量减少32%~50%,减少用工成本25%,农产品合格率达100%,实现药肥双减,节本增效的目标。该技术目前已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及蚌埠、淮北、亳州等周边市县区推广应用0.66 万hm2,效果显著,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