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1-12-06刘泽宇李丽凤蔡双娇

现代园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体系艺术

刘泽宇,李丽凤★,蔡双娇

(1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广西北海 536000;2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福州 350000)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不断普及,加速推进了公共艺术等行业的空前繁荣。公共艺术专业作为国内的新兴行业,也面临人才短缺等问题,高校培养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既要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又要满足企业对岗位的需求。要求公共艺术专业人才进一步提升理论、实践技能、创新能力。明确人才培养定位,不断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全面提升公共艺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相关研究[1-3],主要通过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但公共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鲜有研究,该专业多数开设在艺术类高校,人才培养沿用传统美院教学模式[4]。由于学校性质和学生基础程度的不同,导致对“公共艺术”专业概念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专业建设、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方面,多数高校把具有综合性学科特点的“公共艺术”定位在单一方向上,有悖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高校办学的主体,也是高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根基。高校只有明确人才培养的定位,才能履行且承担人才培养的任务与职责,并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以往,人们片面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的主要任务,而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则是培养学术型、理论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以此区分本科高校与职业院校,并认为部分高校举着应用型人才大旗背后目的是迫于大学生就业压力而走职业院校化”道路,以此抢占职业院校的“地盘”[5]。这种种迹象都反映出人们对应用型人才缺乏全面的认识,从而产生误解,因此,在观念上清晰解读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关于应用型人才,学术界目前没有较为权威的解读,专家学者们普遍将其定义为“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首要目的是将科学原理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实践领域当中”。

2 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

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是人才培养相关的因素及相互作用而构建的有机结合体,其体系的设置必须满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要求,以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核心,立足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体系建设三大系统过程,从而形成对立统一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学科,它映射出该学科领域发展的现状及社会的真实需求,是高校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纽带,也是高校直接参与社会服务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实施专业建设,把科学研究的理论成果引入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并将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应用性知识与技能,从而加大高等教育与社会的联系,解决专业建设中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背离等现象[6]。为此,应用型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需做出必要改变:一是转变长期以来“强理论、弱实践”的专业建设路线,把专业建设重点放在实际应用中,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成果;二是将传授知识和运用知识相结合,以此凸显专业建设的应用型价值与目标。

2.2 课程建设

我国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虽然在体系上打破了传统“模块组合式”的课程设置,但依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应用型、实践性的课程占整体课程比重较低,这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发展。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核心,需打破“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体系框架,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在课程建设中,以此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课程建设,让学生朝着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增加学生的适应性和职场竞争力[7]。

2.3 教学体系建设

高校应用型教学体系建设需严格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展开,突出教学主体内容的实践性,转变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理论知识与社会领域的联系,创新教学内容,提倡实践性、技能性等层面的知识和技能。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中处于核心位置,它是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合理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有助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养成。安排学生通过校内外实习实训等形式,形成教学、实践一体化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知识应用、知识转化、实际操作的应用能力。

2.4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构建将直接影响毕业生的素质与质量,它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必不可缺的环节。以公共艺术专业为例,从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实践教学3 个层面,研究当下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为培养出具备实践创新能力兼备综合应用能力的专业设计人才找寻突破口,以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能够从事艺术创造与城市环境设计的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3 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 课程内容

公共艺术专业存在教学内容偏旧、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失衡等问题,同时,部分课程内容划分过细,出现课程脱节现象,这些都不利于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专业课程内容必须得到改革,从而适应新的形势。

3.1.1 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史、大学英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势与政策、体育、法律基础、计算机基础军事理论、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大学生安全教育、军事技能。对于培养学生拓宽视野、养成积极乐观的态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1.2 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专业英语、艺术概论、构成艺术、二维辅助设计软件、计算机辅助设计、施工图识图与绘制、人机工程学、景观设计基础及程序、景观设计表现技法、材料与施工工艺、商业区景观设计、公共艺术小品设计、景观建筑设计、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该模块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专业知识技能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以此培养应用型设计人才。

3.1.3 选修课程模块。内容包括:课程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与发展、装置设计、线描艺术、海洋科学导论、室内空间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课程设计I、快题设计、广告设计、世界建筑与发展、城乡空间发展、课程设计II、庭院景观设计。该课程模块涵盖专业选修课与通识选修课,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拓宽专业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体系的重要环节。

3.1.4 实践环节模块。内容包括:军事技能、风景写生、三维软件综合实训、植物造景设计实训、影像与摄影实训、虚拟造型设计(3DMAX)实训、模型制作实训、设计考察、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教师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中,通过完成整套设计方案,让学生更早进入工作角色,利用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市场、认识社会,从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完善。

3.2 课程结构

通过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调整公共艺术专业课程结构,改善由于划分过细导致课程内容脱节的现象,并注重课程的先后顺序与衔接过程,以免出现重复教学的现象。形成既满足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自身专业教学特点的课程构架体系。通过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强化,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形成创意性思维,注重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方向课、实践环节的教学,并把握各个课程之间的纵向衔接与横向对比,从而起到承上启下、相互渗透、相互强化的作用。

3.3 实践教学

公共艺术专业存在实践教学比重偏低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以传统的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精神,从而影响了公共艺术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地位。为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将实践教学穿插在整个理论课程体系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通过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以此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项目主要来源于本土项目,如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北海滨海景观、银滩雕塑造型、北海养老社区景观、北海城乡民居改造、沿海岸带景观公园、侨港船厂改造等设计项目,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地方建设中。结合地方特色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开展校企合作,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培养应用型人才。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老旧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新形势下市场对复合型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就显得尤重要,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的核心,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丰富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是培养公共艺术专业人才教学体系的必然趋势。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体系艺术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纸的艺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