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021-12-06高金波
高金波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口腔科,天津 300170
药物性牙龈增生(DGO),主要是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的一种,该不良反应主要会引起患者牙龈增生以及体积增大[1]。临床上患者服用癫痫药物如苯妥英钠、心血管药物如硝苯地平以及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等均会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2]。根据相关资料显示,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的作用机制包括炎症、胶原合成讲解等因素,对于药物性牙龈增生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显著意义[3]。
1 炎症
炎症能够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的主要机理是:炎症诱导机体牙龈组织内的细胞增殖和凋亡。患者口腔卫生与牙龈增生的严重性密切相关[4]。相关研究人员研究发现,药物性牙龈增生患者的增生情况与药物用量之间无关,而与患者口腔内菌斑指数相关,心血管药物硝苯地平诱发该病的主要危险因子即牙龈炎症,菌斑微生物在致使不良反应发生过程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5-6]。
IL-1b以及IL-6是常见的促炎细胞因子,两者之间起到协同作用,能够增强牙龈纤维细胞合成细胞胶原蛋白的效应[7]。在诱导牙龈增生的工程中,炎症细菌的细胞因子以及生物膜起到主要作用,易患人群主要是其机体内缺乏相应的钙通道抑制剂,而钙离子拮抗剂则能够控制炎症[8]。
2 胶原合成增多
胶原合成增多的主要原因是,诱发牙龈增生的药物作用,使得钠钙交换发生改变,间接导致叶酸的摄取减少,降解胶原蛋白的酶减少,促使胶原合成增多。胶原合成增多会诱发多种相关因子的表达,比如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简称TGF-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蛋白酶、血管紧张素Ⅱ、肥大细胞类糜蛋白酶等,诸类细胞因子促使结缔组织生成增加进而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9]。
苯妥英钠(PHT)主要是通过诱导T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多进而诱发疾病。硝苯地平主要是通过诱导胶质细胞生长因子发生改变以及机体内受体的改变诱发疾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调节基因表达也能够诱发牙龈增生,常见的是间质成纤维细胞和上皮质细胞的相互作用,牙龈未增生的患者以及牙龈增生的患者应对钙离子拮抗剂的反应不同。环孢素(CsA),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血管紧张素,间接促进患者牙龈成纤维细胞以及牙龈组织增生[10]。
3 其他因素
相关数据显示,年龄在60~70岁的患者数量居多,且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11]。相比于年轻的患者,年龄较大患者体内的成纤维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较差,不易受到药物的影响[12]。总的来说,药物性牙龈增生与患者体内相关因子有重要作用,诸多患者体内所携带的C807基因型,并且环孢素能够易感性诱导CsA诱发牙龈增生,并且整合素在药物诱导感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3]。
4 胶原降解减少
细胞内途径的调节(主要作用机制是胶原吞噬成纤维细胞的作用)和细胞外途径的调剂(主要作用机制是胶原酶的分泌的作用)是胶原降解的两个途径[14]。
4.1 细胞内途径的调节
诱发药物性牙龈增生的药物,主要是通过影响机体细胞内钙离子流动来降低成纤维细胞吞噬胶原的功能,钙离子拮抗剂是抗牙龈增生药物的作用原理。
4.2 细胞外途径的调节
抑制性金属蛋白酶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调控能够促进胶原的合成,基质金属蛋白酶能够降解细胞外基质如结缔组织。整个过程中,环孢素则是通过细胞外途径抑制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胶原的积累,抑制胶原蛋白的代谢。利用成年大鼠进行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大鼠在服用药物后,减少了体内的胶原降解,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体内胶原酶mRNA的水平。苯妥英钠诱发的药物性牙龈增生的发病机制是减少了体内的胶原降解,主要作用机制是降低体内胶原酶mRNA的水平,作用机制类似于环孢素[15]。
4.3 上皮细胞的凋亡
在苯妥英钠、环孢素以及硝苯地平的作用下,半胱氨酸天冬酰胺特异蛋白酶-3是一种转录因子,与成纤维细胞程序性细胞死亡相关,若半胱氨酸天冬酰胺特异蛋白酶-3被抑制之后,会导致成纤维细胞数量增多,进一步降低牙龈成纤维细胞的程序性细胞的死亡率。
综上所述,药物性牙龈增生是服用药物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但其发病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临床疗效的要求增加,国民健康意识增加,因此对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的疾病较为关注,而药物性牙龈增生是常见的服用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由此可见对药物性牙龈增生发病机制的研究迫在眉睫。为此,随医学的进步,应加强对药物性牙龈增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