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in-Swashbuckler入路对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影响评价

2021-12-06戴华昌亢军强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髌骨入路远端

戴华昌,许 兵,亢军强

1.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创伤骨科中心C区,河南 信阳 464000;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创伤骨科中心,河南 信阳 464000

股骨远端骨折主要是由交通事故、高空坠落等高能量暴力导致,近年随着交通行业、工业及建筑业发展,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发展[1]。相较于AO骨折分型中的A型、B型,C型股骨远端骨折形态最为复杂、治疗难度较大[2-3]。临床主张采用手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在复位骨折块后采用钢板内固定,能满足患者早期锻炼需求,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作为传统治疗手段的Swashbuckler入路联合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能有效恢复解剖结构,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但其手术创伤较大,易损伤软组织。Min-Swashbuckler入路属于微创入路,能减少创伤,且对复位时关键解剖点的暴露效果无影响。为明确Min-Swashbuckler入路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66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九〇医院66例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2016年2月—2019年10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33例)女13例,男20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8.53±11.09)岁,骨折分型:12例C1型、15例C2型、6例C3型;致伤原因:3例重物砸伤、24例交通事故、6例高处坠落;观察组(33例)女15例,男18例,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50.12±10.64)岁,骨折分型:11例C1型、14例C2型、8例C3型;致伤原因:4例重物砸伤、22例交通事故、7例高处坠落。两组一般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均经CT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者;均为单侧新鲜骨折者;拟行手术治疗者;无精神类疾病且认知正常者;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者。(2)排除标准:同侧肢体其他部位骨折者;病理性骨折者;麻醉、手术禁忌证者;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者;血液系统疾病者;免疫功能障碍者;失访病例。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Swashbuckler入路联合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气管插管、持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使用棉垫垫高患侧腘窝,使膝关节呈稍屈曲状。于大腿前方骨折断端处作切口,经髌骨外侧,切开股四头肌筋膜,锐性分离股四头肌筋膜,至与髂胫束交界处,切开外侧髌骨旁支持带并与股外侧肌分离,切开关节囊,暴露股骨髁,放置拉钩,向内侧移动髌骨,暴露股骨远端关节面,清理断端、淤血,之后复位关节面,克氏针临时固定,空心螺钉固定侧髁、后髁。屈曲状态下牵引复位股骨,纠正畸形,在股骨外侧肌肉下,逆行将LISS钢板插入,透视确认效果,满意后锁定,冲洗,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

1.3.2 观察组 接受Min-Swashbuckler入路联合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于胫骨结节处作切口,经髌骨外侧缘至髌骨外上角,约12~15 cm,采用锐性分离法,对膝关节周围皮瓣实施分离,至髌韧带;在髌腱胫骨止点外侧处作梯形切口,沿髌骨边缘髌韧带至股外侧肌肌腹,钝性分离髌腱、髌后脂肪垫,切除脂肪囊、滑囊,松解髌韧带胫骨结节止点、髌韧带上方,促使髌骨向内侧移位,其余操作同对照组。

1.4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包括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2)比较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包括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3)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100分)[4]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得分越高表示膝关节功能越好。(4)并发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

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较对照组多,术中失血量较对照组少,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P<0.05),而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对比(±s)

组别手术指标术中透视次数(次)术中失血量(ml)手术时间(min)术后恢复情况住院时间(d)骨折愈合时间(周)观察组(n=33)对照组(n=33)2.84±1.05 264.07±16.83 96.30±12.57 13.75±2.48 13.22±1.45 tP 1.79±0.82 4.528<0.001 371.25±20.14 23.459<0.001 78.24±8.05 6.950<0.001 14.03±2.59 0.449 0.655 13.69±1.37 1.354 0.181

2.2 膝关节功能

术前,两组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膝关节功能对比(±s) 分

组别观察组(n=33)对照组(n=33)tP术前51.40±3.58 52.16±3.97 0.817 0.417术后3个月71.01±4.59 64.83±5.06 5.197<0.001术后6个月82.13±5.27 73.64±5.68 6.295<0.001

2.3 并发症

观察组出现2例感染、1例膝关节屈伸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9.09%(3/33);对照组出现2例感染、2例膝关节屈伸障碍,并发症发生率为12.12%(4/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χ2=0.000,P=1.000)。

3 讨论

股骨远端C型骨折可累及关节面,且受到股骨远端生理解剖结构复杂影响,导致在有效暴露解剖部位、骨折复位基础上最大程度减轻患者软组织损伤成为临床关注、研究的热点。Swashbuckler入路联合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作为经典治疗方法,能有效保证骨折复位效果,缩短患者术后下床锻炼时间,但受到术中需剥离软组织影响,易加重机体损伤,影响整体治疗效果。

有学者研究结果显示,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接受Min-Swashbuckler入路联合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能减轻软组织损伤,减少术中失血量,促进患者术后恢复[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中透视次数多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而两组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与上述研究结果类似。表明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在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过程中采用Min-Swashbuckler入路治疗,能减少术中失血量,但会增加术中透视次数,延长手术时间。Min-Swashbuckler入路作为改良入路,能避免广泛剥离软组织,减少对软组织的损伤,从而可减少术中失血量,但因该术式无法在直视下进行操作,需借助透视技术扩大视野,因此会增加术中透视次数,从而增加手术时间[6]。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术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HS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在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过程中采用Min-Swashbuckler入路,治疗股骨远端C型骨折,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改善膝关节活动能力。Min-Swashbuckler入路联合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通过松解髌韧带促使髌骨移位,从而暴露关节面,能有效减轻对股四头肌损伤,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术后瘢痕粘连程度,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奠定基础,进而可减少膝关节屈伸功能障碍,改善膝关节功能。另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显著意义,说明在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过程中采用Min-Swashbuckler入路,对于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安全性高。

综上,在股骨外侧钢板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过程中采用Min-Swashbuckler入路,能减少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术中失血量,促进术后恢复,改善膝关节功能,但会增加术中透视次数,延长手术时间。

猜你喜欢

髌骨入路远端
内侧楔骨远端倾斜与拇外翻关系的相关性
一例犬髌骨内脱位的诊断与治疗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不同手术入路(外侧、后外侧)治疗外踝骨折的对比
髌骨钢板治疗髌骨骨折
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爪内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比较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远端蒂足内侧皮瓣修复(足母)趾皮肤软组织缺损
髌骨软化症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