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021-12-06李畅
李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陕西西安 710043)
生态农业景观满足了人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将地域文化应用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中,不但有利于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承,而且增加了生态农业景观设计的文化价值,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同时,促进了生态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发展。因此,地域文化被越来越多的设计者作为农业生态景观中的设计要素。
1 地域文化的定义
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内源远流长、独具特色,在当代仍发挥作用的文化,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的集中表现。地域文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烙印,具有一定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既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过程,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呈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中华五千年文明呈现出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如三秦文化、燕赵文化等。
2 生态农业景观定义
生态农业景观是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起来,同时,将无土栽培、植物组培等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中,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最终成为集休闲、娱乐、教育、生态、环保为一体的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景观的发展,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践行了可持续发展要求,也赋予了农业发展新的生命力,推动了农业成果的宣传和普及。生态农业融合了旅游、观赏、教育、美学等功能,多方面满足人们需求,有利于促进乡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发展平衡。因此,我们越来越注重生态农业发展质量和各要素之间的搭配,使之发挥出更大价值。
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生态性和地域性,由于我国地理区域跨度较大,环境差异明显。因此,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地域条件,深度发掘地域内的各个要素,找出其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点,然后合理融入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从而使生态农业呈现出地域差异性。除了具有地域特征外,生态农业还具有一定生态特征,随着人们对于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维持生态平衡成为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核心。生态农业注重大自然保护,维护原有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原有生态系统为依托,发展生态农业景观,促进农业要素的合理搭配,从而合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
3 地域文化在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
3.1 因地制宜
由于地形、地理、地貌等多方面存在较大的不同,因此,在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融入地域文化应遵重原有地貌特征。大规模的设计变更容易破坏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应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地形或地貌,找到与生态农业景观的结合点,促进地域文化与生态农业景观有机结合,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配置。
3.2 加强地域差异性
地域文化可以提高生态农业景观的辩识力度,赋予生态农业景观更多的特性。将地域文化融入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发掘当地地域文化特点,尽量采用地域特有的,具有代表性的资源要素,尽可能采用本地的野生植物进行造景,既可以突出地方特点,增强生态农业景观的地域性,又可以作为无形的广告,提高生态农业景观的宣传力度,促进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3.3 具有一定层次性
由于生态农业景观集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面向客户群范围广,因此,设计生态农业景观时应考虑不同层次人群需求。在地域文化融入生态农业景观设计时应具有一定层次性,从而给予观赏人群更好的体验感受,让人们在生态农业景观中,既可以体验到乡村条件的生活乐趣,又可以以此为契机,销售一些附属品或生态农业果实,扩大生态农业景观收入来源,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价值。
3.4 具有一定创新性
生态农业景观也需要不断创新,才能赋予其更多的内涵,满足人们更多的心理需求。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生态农业景观不能一成不变,应懂得变革和创新,利用现代科技发掘地域文化的新价值,创新地域文化与生态农业景观融合发展的方式,使生态农业景观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进而提高生态农业景观价值表现力。
3.5 地域文化融入生态农业景观设计应遵循多样性的原则
充分发挥生态景观功能,给予植物多样性的表现;对生态农业景观进行分区,让各个区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力,增强生态农业景观的整体表现力;积极发掘地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传统、习惯等,增强生态文化多样性,从而赋予生态文化景观多方面的价值。
4 地域文化在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4.1 注重与民俗习惯的融合
民俗文化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类型和表现形式,民俗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与人们生活相关的生活习惯或生活方式。例如,一些传统节日或结婚习俗等,将风俗文化融入农业景观设计中,既可以增强农业生态文化景观的表现形式,丰富生态农业文化景观的表现内容,又可以增强人们对当地文化的了解,进一步弘扬和传承地域文化。
4.2 注重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具有地域性、时间性、广泛接受性的特点。历史文化包含多种历史要素,如历史事件和相关的历史人物及仪器、绘画等,将这些要素融合到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既可以增强生态农业景观的教育意义,又可以展现当地丰富的文化底蕴,提高农业生态景观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
4.3 增强建筑方式的表现力
建筑方式往往与当地气候、地形或人们生活方式有关,不同的地域环境下,建筑材料、空间布局具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将地域文化应用于生态农业景观时,应充分考虑建筑方式包含的要素,深入挖掘一些地域建筑特点、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从而更好地增强地域文化的表现能力,让人们在欣赏生态农业景观时能够了解当地的建筑文化,从而促进当地地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
4.4 注重融入当地特色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一般是以农业产物为基础,经过劳动人民的智慧加工,满足人们味蕾追求的一种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区域代表性文化,不仅向人们展示了农业成果,而且给予了人们不一样的味蕾体验。生态农业景观是立足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农业发展成果天然与饮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很多当地的特色美食和特色小吃都已经成为地域的代名词。因此,应注重劳动成果的展示,将美食文化与农业生产成果联系起来,在满足人们观光需求的同时,增加人们的味觉体验,促进生态农业景观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当地饮食文化的传播。
4.5 乡土材料的利用
乡土材料包括当地的一些石材、木材等,融入乡土材料既可以丰富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可以更直观地展现当地的地域文化,丰富地域文化的载体形式。人们在参观生态农业景观时,往往对于直观性的东西更具探究意识。因此,乡土材料应用于农业生态景观设计中,提高了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兴趣,从而对于景观内的地域文化给予关注。应合理利用乡土材料提高农业生态景观的文化表现力,例如,松阳大木山茶室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大木山茶园景区,面向西侧的水库,场地内保留了原有的5 棵梧桐树,南侧建有一座休憩长廊,为传统的坡顶形茶室景观,由北侧的公共区域和南侧2个庭院茶室构成。公共区域可以作为喝茶简餐及定期茶艺培训的空间,屋顶切出线性天窗,将光线引入室内,树影、阳光、波光、茶田这些自然元素,都成为茶室构建起来的场地条件。景观延续场地现有的休憩长廊的坡顶形态,也是对当地景观语言的一种回应,呈现出较强的地域特色。
5 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地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地域文化包含民族风俗、历史传统等多种文化积淀,应进一步丰富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促进地域文化传承和发展。将地域文化应用于生态农业景观设计中,体现了协调性与生态性、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特别是随着生存环境的逐渐恶劣,人们对于田园式的生活更加向往。因此,生态农业景观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在生态农业景观中融入地域文化时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注重差异性,层次性和创新性,更好地促进地域文化与生态农业景观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