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写意山水画对写意山水园林的影响
2021-12-06王彦博戚苗苗
王彦博,戚苗苗
(信阳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1 宋代写意山水画的风格特点
1.1 笔墨恢弘,简约畅美
写意山水画源自魏晋时期,独立于隋唐五代,在北宋时期日渐成熟。
两宋时期的写意山水画在继承以往优良绘画技法的同时,还十分注重对事物造型的精简化处理。该时期的写意山水画更加趋向于笔墨简约、朴素凝练、以小见大、寓意深远的特点,线条飘逸流畅、气势恢宏,笔法刚柔并济、一气呵成,墨色干湿浓淡、虚实交映,画面抑扬顿挫、气韵生动。
1.2 韵味清新,格调高雅
宋代写意山水画的创作者多为文人雅士、贤良才子,他们醉心于举杯邀月、吟诗作对,倾心于倦理琵琶、渔舟唱晚,崇尚追求自然美、韵味美、格调美,喜用笔墨纸砚将自我追求隐逸生活的美好愿望寄情于写意山水画的创作中。
因为受到文人思想的冲击与影响,该时期的写意山水画创新性较强,画家并非只是单纯地描摹、刻画天地间的山、水、木、石等元素,而是通过仔细观察自然事物的外形、色彩、特征,并加以主观地整合、提炼、升华,舍去繁文缛节,将这些要素中最美丽的部分用言简意赅的手法进行绘画表现,使得这些随处可见的绘画元素既取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画面素净极简、守约施博,形成了韵味清新、格调高雅的风格特点。
1.3 天然留白,意境深远
留白,被称为画中画,是写意山水画中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留白技法极其注重画面整体感、协调感,十分考验创作者对绘画技法的掌握与运用,讲究手法自然、宛若天成。该技法主要通过巧妙地处理画面中的黑白灰关系,加强明暗对比、虚实对比,丰富画面层次,将天空、大地、水面、烟雾、青云、白雪等自然景物以简洁、抽象的笔触进行轻描淡写,使画面中的各个元素相互融合贯通而又不失各自的美感。
恰到好处的留白技法,有助于营造画面高深莫测、耐人寻味的氛围感,能够很好地起到丰富、烘托整体画面效果的作用,并含蓄隐晦地传达出作者欲语还休的内心独白,拓宽观赏者的视觉空间感,给观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2 两宋时期写意山水画与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
2.1 写意山水画的发展概况
北宋时期,商业建设繁荣昌盛,经济发展富裕繁华,人们在满足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后,茶饭之余更加注重对自我文才、品德、信仰、精神、审美等层面的提升,文人雅士、贤良才俊等知识分子群体一时之间得到了较高的赏识与器重。
北宋时期的写意山水画由刻板的写实风格逐渐转向灵活的写意风格,多采用写实、写意两者相结合进行创作。写实强调忠于自然事物的原型,不增添过多的主观修改,文笔工整严谨,笔墨细致到位,强调画面逼真、形象。相较于写实而言,写意则勇于摆脱自然事物原型的束缚,受到绘画者主观意念的影响较大,文笔简练概括,笔墨潇洒精简,侧重于以形写神、以神统形。
该时期的笔法严谨细腻,运笔方向丰富多变,例如在山石的描画上,多用刮铁皴、钉头皴、斧劈皴等笔法,以便于将山石表面的细节表现得更加逼真形象。此外,写意山水画大多为赏景、游憩、论道、访友等主题,画作的描摹对象、创作题材、构图方式都发生了独特变化,主要体现在画家对创新型画法的尝试与探索,通过自我对天地万物的感知映射社会生活,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
南宋时期,农业、纺织业、陶瓷业、造纸业等产业繁荣兴旺、欣欣向荣,在丰厚的物资条件的大力支持下,文人学者成为当时艺术、文化、精神的主要创导者和引领者,他们在思想、文化、经济、地位等方面均受到优厚待遇,引领着更为自由先进的人文思想,促进了当时社会的蓬勃发展。
该时期的写意山水画已经达到高度成熟。在承接北宋写意山水绘画技法的同时,南宋时期的写意山水画作在技法上表现得更为简练,由全景式绘画演变为精巧优雅的小景、半景式绘画。相较于北宋时期笔墨恢弘、气势磅礴的风格特点,南宋时期则更加注重于追求含蓄内敛的诗意美感,细节之处贴切入微,梗概之处大笔挥毫,笔法圆润,笔墨淡雅,画风清秀,简约畅美。
2.2 写意山水园林的发展概况
宋代的政治制度、兵役制度、赋税制度均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安定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很大提升。此时,地位显赫、物资充足的帝王将相与达官贵人变得热衷于修建园林,因此,北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大多以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为主。
该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占地规模较大,景色优美、富丽堂皇。园林中的山、石、草、木等种类齐全、丰富繁杂,亭台楼阁、轩榭廊坊等建筑物粗犷浑厚,尺度较大,并且集结多种风景名胜于一体,园中各个区域之间界限分明,形成了大园套小园,小园兼小园的风格。
宋室南渡之后,文人墨客、贤良才俊、诗人画家多集中于江浙地带,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之间的交融变得日渐紧密,临安(今杭州)作为南宋的都城,是当时主要的商贸中心、经济中和文化中心,手工建造行业迅速发展壮大,为园林兴建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基础。此外,临安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河道密布纵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植物生长,便于园林建造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为园林的兴建提供很好的物质基础。
相较于北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因受到文人墨客的新式思想潮流影响,注重师法自然、强调宛若天成是南方写意山水园林主要的构建原则。南宋时期的写意山水园林规模小巧、纤细灵秀、风格淡雅,园内的各个区域之间融通性较强,注重移步异景、移步换景,一步一风景,一景一陶然,园内的空间层次相较于北宋时期的园林显得更为丰富有趣。
3 宋代写意山水画在写意山水园林中的具体体现
3.1 写意山水画的画面布局与写意山水园林的园林构造
宋代写意山水画的画面布局,即来源于天地万物的客观规律,又来源于创作者追求自然山水、向往美好生活的主观思想。因为受到文人墨客的新式思想潮流影响,所以写意山水园林的兴建受到造园者的个人思想情感影响较大,从而导致写意山水园林的园林构造大多以参考、仿效写意山水画中的画面布局为主。
写意山水画的画面布局具有较强的主观灵动性,画面透视点不固定,强调绘画素材有取有舍,画面关系虚实结合,内容层次疏密有序,注重各个物象之间有所呼应,并且主次分明。
有所取舍是指创作者在绘制画作时,要依据自我创作意图筛选、取舍、提炼、升华画面物象。虚实结合是指把抽象的描写与具体的刻画结合起来,客观思想为实,主观思想为虚,二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有所取舍地把握与运用,可以丰富画面层次,开拓画面意境。主次分明是指一幅作品要根据画面内容确定主、宾角色,使画面暗含呼应关系,有主无宾显得画面单薄、孤独,有宾无主则显得画面残缺、散漫。疏密有序是指空旷之处要营造出舒朗轻松的氛围,私密之处要营造出笔饱墨酣的氛围,达到舒可奔马,密不透风的效果,打破匀称呆板的画面感,丰富画面结构。
写意山水画是文人墨客们在饱览自然山川美景之后,凭借脑海中的记忆与主观感知交织进行下的创作活动,写意山水园林则是造物者在整合自然美景的搭配工作基础之上,加以借鉴、取舍、整合写意山水画的布局安排、氛围营造等优点而进行的构建活动。写意山水园林中各个景观元素之间的安置关系与写意山水画中的各个绘画元素之间的摆放关系存在许多高度相似的贴合点,像是主次关系、高低关系、远近关系、衔接关系等。
宋代写意山水画的画面布局对写意山水园林中的游线设置、空间组织以及各个区域间的起承转合都有着重要的的指导意义。园内的景观元素在布置上有取有舍,空间层次疏密有序,各个区块之间主次分明,园内景色跟随观园者的不同参观游线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由远及近、由内向外、由表及里的视觉区间里产生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使观者目光所及之处皆为景。
3.2 写意山水画的意境美与写意山水园林的情境美
古代文人墨客大多怀有隐逸情怀,喜爱游行于山林之间,寄情于泉石之上,抛开世俗凡尘,追求理想状态中的归园田居。因此,写意山水画便成了他们歌咏天地万物,抒发个人情感的载体,画家们将无限的个人情感注入到有限的绘画空间中,促成了写意山水画作的意境美。
当时写意山水园林的构建者因受到新式思想潮流的启迪,为了创造出极具诗情画意的山水园林,大多直接以写意山水画作为设计蓝本,无形之中将写意山水画的意境美融进了写意山水园林之中,使得写意山水园林化作为构成各种视觉美景的物体依托载体。
无论是涉笔成趣、栩栩如生的写意山水画作,还是耳得为声、目遇成色的写意山水园林景观,都可以从中看出宋代文人墨客追求自然山水美景,向往隐逸安乐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经常把个人置身于自然美景之中,思悟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将自我对世间万物的主观体验,与人文哲学、诗词歌赋、写意画作和园林景观巧妙结合,把宋代美学思想注入造园活动之中,利用不同的景观组合营造出一个特殊的精神世界,在有限的触觉空间内创造无限的视觉空间。使得方尺之间囊括高山流水,立锥之地集拢奇岩怪柏,让观赏者由景而发、触景生情,达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的视觉效果,促使意境美与情境美相互交织共同谱写出宋代写意山水园林的诗情画意。
宋代写意山水画无论是外在的多样绘画手法还是内在的美学思想风格,都对宋代写意山水园林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促成了写意山水园林创新性发展。宋代写意山水画既是写意山水园林产生的灵感源泉,又是写意山水园林构建的重要规范准则,还是宋代写意山水园林发展的印证者与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