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雨水花园在住宅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2021-12-06邹文轩刘佳妮
邹文轩,刘佳妮
(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 313002)
1 设计场地概述
1.1 场地区位
本案项目位于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煤山天能产业园区内,基地南面南太湖青年科技创业园,西面为南山居。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地块位于南太湖青创园北面,西面为南山居,北面及东门为五通村居民安置区红线场地内为空地。地块西低东高,南低北高,村镇道路位于地块东面。
1.2 场地现状
设计居住区占地约13670m2,建筑占地面积约4330m2,主要设计范围为住宅区外环境景观部分,设计面积约9340m2。
小区主要的居住人群为职业工作者和老年人还有儿童。职业工作者生活节奏快,面对来自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工作繁忙。年轻人主要的活动时间在早晨和晚上,上下班。老年人生活节奏慢,更喜欢悠闲轻松的居住环境,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照顾小孩,也注重自身的身体锻炼,老年人活动的时间在午后,适合散步消食。儿童则喜欢新鲜事物,更喜欢社区中的游乐设施项目,喜欢鲜艳的花花草草,儿童的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午后。中午这个时间段是社区人流互动最为频繁的时间段。
2 雨水花园现存问题及本案设计理念
2.1 雨水花园现存问题
2.1.1 注重水的滞留,未充分利用水。传统的雨水花园只注重收集雨水,忽略了雨水花园的循环利用。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环保的理念。应当形成一套:收集雨水+去污+储蓄+过滤+渗滤+提升+再利用+控制,系统化和组装式的成套系统,从而起到可持续发展、经济生态环保的作用[1]。
2.1.2 注重植物的净水功能,未考虑植物系统的生态性发展。传统雨水花园的植物配置上,多注重利用根系发达的高大乔木或者有净化功能的草本植物,重视雨水的吸收能力或净化能力。在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上一定要考虑植物本身的生长规律,植物本身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园林植物具有丰富的色彩、优美的形态,随着季节的变化,也会凋零,为了能够实现雨水花园的建设程度,就要通过植物的生长规律进行季节的交替种植[2]。
2.1.3 注重观赏性的营造,未考虑人的活动与花园的结合发展。雨水花园的设计多注重娱乐的享受,重视给一种审美的传递,但没有考虑人与雨水花园的互动性。花园与人的互动不强,居民参与度不高。人作为社区的主体对象,是社区的主要使用者,设计应当以人为本,考虑到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需求。
2.2 设计理念
2.2.1 营造“渗、滞、蓄、净、用、排功能”的循环式雨水管理系统。通过建设或改造小区的地面或屋顶在“渗”源头减少径流、净化初雨污染,然后再通过下凹式绿地、植草沟、调蓄池,在“滞”的环节吸收雨水。增加调蓄设备在“蓄”环节起收集雨水的作用,通过净水设备净化水体,达到生活用水的指标,再通过管道运输给用水的区域,最后起到排水的效果。
2.2.2 营造低维护的净水植物生态系统。选择植物时考虑选择观赏期长、易成活、管理粗放、耐寒且不需要特殊照顾的多年生长花卉,有效节约社区的人力和财力。
2.2.3 营造人与景观充分互动的花园系统。设计要将人放在第一位,主要考虑使用者主体的生活习惯以及爱好,运用技术充分调动人们的肢体行为或者感官体验,迎合游人的心理,强调人在景观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3 设计中运用的关键生态理念与技术
3.1 雨水的收集再利用系统设计
雨水花园对城市蓄洪、排洪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同时,良好的排水能力也不会因雨水过量改变植物的生长环境,避免破坏生态系统。在本设计中,不同区域采取的收集雨水形式不同,主要运用不同的材料收集雨水。下沉式雨水花园区域、生态竹亭活动、广场区域的绿地及楼间的泳池小品为主要的雨水收集区,主要通过低洼绿地技术、渗透性铺面或鹅卵石等收集雨水,通过植物的净化功能过滤水中的有害物质,然后通过地表径流汇入蓄水池中,最后供给社区居民生活用水,如洗车、楼间种植架的灌溉,达到二次利用的效果,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并减少了社区支出。种植架区域包含绿地区域,自身就有收集雨水的功能,可形成一个很好的雨水收集再利用过程。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3]。
完成雨水花园的景观设计后,由于工业污染的雨水也可以得到净化并被收集储存起来。一方面净化了水资源,另一方面收集雨水,重新建立水循环。
3.2 净水式植物生态系统设计
3.2.1 多年生净水草本植物配置分析。社区植物配置多选择具有净化水体能力的草本植物,以此减少径流污染,并且过滤掉雨水中的污染物和重金属。雨水花园的主要功能就是减缓径流,净化土壤中的污染物,在选择植物时,应首先考虑深根性植物,其发达的根系和繁茂的枝叶能够更有效地吸收土壤径流污染物质[5]。主要考虑的草本植物有:鸢尾、狼尾草、金光菊、芒草、莎草、千屈菜、玉带草。可有效缓解雨水阻滞和渗透,还可有效渗透补给地下水。
3.2.2 耐水湿乔灌木配置。选择乔木时,主要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通过树木本身的吸收能力,吸收多余的水分。主要考虑的乔木植物有:池杉、水杉、乌柏、竹子、紫桐、玉兰、合欢、木槿、桦树、红枫、枫杨、白桦、冬青、小叶榕、大叶黄杨、墨西哥落羽杉。不同种类的植物配比一方面提高植物的结构层次和不同时期的观赏性,另一方面在不同季节发挥功能性。植物之间的相互搭配能净化周边环境的微生元素,提高去污性[4]。
3.3 地域生态材料的应用
雨水花园生态竹亭、设施,改造的道路、铺装等,均选用再生型的生态材料,针对本地使用人群的文化、习俗、生活观念等特征设计出符合需求的生活化场地景观小品。竹亭的竹子材料、沙地和公寓之间的透水混凝土、休息座椅的防腐木、广场和道路铺装的渗水砖、湖岸和岛的石笼护岸。不同地区地理环境背景下形成的地域材料具有地区独有性、不可替代性、精神性和内在品质意境表达性。针对本地使用人群的文化、习俗、生活观念等特征设计出符合需求的生活化场地景观小品。生态亭子中竹子具有丰富的民族特性,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竹文化的精神意义与现代人的美学方向和价值一致[6]。
3.4 太阳能的回收应用
太阳光收集聚焦装置利用锅灶原理,制作成类似于雷达的形状,内壁上都贴上锡箔纸,有利于更好地收集更多的阳光[7]。运用于小区东部街道,设置太阳能面板路灯,整体利用特殊面板材料,通过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为周边提供照明服务,太阳能的强弱决定照明强度。体现了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理念,有效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4 创新特色
4.1 人与雨水花园的互动
在安全、舒适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使参与者与公园产生一定程度的共融,内部的公园景观更富有生命和情感。人与景之间的主观互动,可以给参与者带来更积极的情感体验[8]。在下沉式雨水花园中增加人与景观的互动性,主动地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游玩中来,特别是满足了社区中小孩的需求,为他们提供了一块游戏的场地。
5 运用前景
“美丽中国”建设离不开和谐的社会环境,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导和谐社会建设,在人与人和谐的相互模式中协同合作,建设美丽中国[9]。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美丽中国战略和响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到社区建设中,有效促进社区的经济,文化,生态效益。此设计应用性较为宽泛,可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
6 结语
从在社区中设计雨水花园的角度出发,探讨雨水花园在社区中的水循环模式及以人为本的核心要素,增加花园与人的互动性。利用可持续发展观念,结合雨水花园的功能,因地制宜,与环境、自然形成统一的整体。生态社区作为新型社区,应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科技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实现社区循环低碳[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