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景观设计探究

2021-12-06巴传祥

现代园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景观

巴传祥

(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江西九江 434100)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条重要的实践路径,既要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更要保住乡村的生态之美和文化之魂,避免农村城镇化。把城乡二元生活空间,积极建设成为优势互补、连接紧密、各有侧重的和谐人居环境,这需要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景观设计师更应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践行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探究景观设计对于乡村建设的意义。

2 “美丽乡村”的发展背景

2.1 “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

“美丽乡村”的概念最早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内涵包括:“规划布局科学、村容整洁、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且宜居、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乡村是主体,美丽是关键,“美丽乡村”的“美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良好的生态环境、合理的空间布局、完善的服务设施;二是指产业的良好发展、农民的富裕、鲜明的特色、社会的和谐。具体体现在4 个层面: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治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由此可见,乡村的美既体现在自然层面,也体现在社会层面。

2.2 乡村发展现状

随着全面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我国彻底消除了几千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这无疑是人类的一次壮举。但这并不是乡村发展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同样艰巨,如果说全面脱贫解决的是量的问题,乡村振兴将是从根本上解决乡村发展的质量问题。当下我国农村发展呈现出极度不平衡的局面,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差距大,二者都有各自的结构性矛盾存在。发达地区的农村表现为过度城镇化和工业化,原本的乡村风貌被破坏,乡村开始呈现“城市化”格局,从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到遍地的硬化设施,反应的是我国农村的许多建设者缺乏对乡土文化的尊重和对乡村自然景观的保护意识。欠发达地区的农村面对的问题与之相反,人为干预较少,呈现出工业化的东西较少。所以,乡村风貌得以保存,但乡村建设不足,乡村空心化严重,人们生活品质不高。因此,要想解决我国农村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要从优化顶层设计出发,完善制度,建立自上而下的正确价值导向,更要尊重农民自身的意志,多听农民的心声,完善自下而上的反馈机制。

3 “无序”和“有序”的乡村景观

3.1 “无序”的乡村原始景观

乡村用来表示某种特殊的土地利用类型,相对于城市“有序”的人为干预,乡村景观的形成是着一种“无序”的自然演变过程。这种“无序”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强调的是主体上较少的人为作用,更多的是人们依据自然的演替,被动适应自然环境,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

3.2 “有序”的景观设计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有序的景观设计,相对于“无序”,“有序”建设是人为主导的变化过程,通过景观营造、艺术加工、环境整治、设施建设、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一系列措施建设乡村,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宜居、宜业、宜游。“有序”的景观设计主要是针对以上景观营造的角度,阐释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价值体现。

3.3 “无序”和“有序”的融合

乡村景观最好的设计应是通过最少的人为干预,达到最好的景观效果。这里“少”的深层含义是一种恰当,它体现人们对于“无序”的乡村原始景观和“有序”的景观设计行为的一种高度契合。正如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里倡导的那样,设计应遵从自然的故有价值,这里的“无序”正是乡村景观的固有价值。“有序”则是人为恰当的处理手法,“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此二者有机融合。

4 用景观设计的手法建设“美丽乡村”

4.1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策略

4.1.1 营造乡土植物景观。乡村地区自然环境优美,植物种类丰富,植物的生长受地域影响大,针对不同地区乡村植物景观的营造,要根据当地的原有植物物种,从中选择具有一定景观价值的植物作为乡村的主要景观植物。由于乡村原本就有比较完整的自然基底,因而乡村植物所需人工配植并不多,以点缀和适当补充为主。在形式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切忌过多规则式种植;在色彩上,一般以绿色为主,点缀其他颜色,在花海的营造上可以成片种植开花植物或色叶植物,但应考虑和产业相结合;在种类选择上,行道树的选择应树干挺直、分支点高、枝叶茂盛、生长较快。同时,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其他植物应优先考虑景观与生产的结合,从而实现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4.1.2 保留乡村的历史和自然风貌。我国乡村拥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根据地域和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和自然风貌。其中,典型代表有江西的婺源、苏州的周庄、浙江的乌镇、安徽的宏村等,正是对于这些村落原始风貌较好的保留,才有这些独具特色的村镇。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二者不能偏废,这对于乡村建设者是一个考验,也是一种机遇,只有在这样的挑战中,才能凸显我们的价值。

4.1.3 打造产——景——村结合的特色乡村景观。产——景——村融合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基本依托,通过新技术、新平台、新模式,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和农村流动。强调由乡村产业、乡村景观等若干乡村空间基本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作用的生产生活要素,构成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是乡村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产——景——村”融合发展模式的核心在于乡村产业链、产业功能区域、生活功能区域、乡村生态景观的空间集聚,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最终形成具有一定稳定性的空间格局,实现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融合。

4.1.4 数字化的乡村景观。数字乡村景观指的是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的全过程,建立在数字化信息平台之上,依托于计算机强大的图形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以场地的实际参数为基础,构建直观的景观信息模型(Landscape Information Modeling,LIM)。帮助设计师更好地认识场地的条件,增强处理复杂环境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打造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景观。

4.2 “美丽乡村”的景观设计原则

4.2.1 人本原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把农业农村发展放在首位,农业农村的发展则要以农民的切实需要作为目标。农村的发展,核心是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把农民的切身感受作为评价乡村建设成果的主要依据。建设美丽乡村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终极目标。

4.2.2 地域性原则。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不论是地理环境、人文历史,还是气候条件都有明显的差异,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地区差异性,因地制宜、精准施策。

4.2.3 生态性原则。生态性原则主要指2 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平衡,即在规划设计中,运用生态学相关原理,对乡村环境诸方面的生态平衡和协调发展予以保护,以最小的环境退化获得最大的利用程度;另一方面是生态美学,即从审美角度体现出生命、和谐和健康的特征。农村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风貌,丰富的生物群落和完整的生态系统,对于乡村景观设计,不能破坏场地原有的生态。但可以适当向人们展示乡村景观的生态美学,以木栈道等轻开发模式,最大程度减少对生境的干扰。

4.3 景观设计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美丽乡村”的“美”,包含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景观之美等,相比于文化和生活的抽象之美,乡村景观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是直观的、具体的。一个美的景观环境,会成为人们洗涤心灵的场所,还可以美化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生活品质。好的乡村景观,可以吸引外来人的加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如被称为“最美乡村”的婺源;景观生态化设计,可以发掘当地生态价值,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保护;文化景观设计,可以增加人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学习,进而实现文化的传承;田园景观设计,在吸引人们观光农业的同时,增强其科普教育功能。总之,景观设计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是全方位的,贯穿于“美丽乡村”建设整个过程。

5 结语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的许多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建设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在建设过程中暴露诸多弊端。乡村建设在很多地区只是为了完成指标性的建设任务,忽视最终形成的效果。尤其是乡村景观营造,缺乏专业设计师的参与,造成建设混乱、美感缺失的局面。从景观设计视角,分析了景观设计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实践途径和重要意义,希望呼吁人们在今后乡村建设中,更加重视乡村景观设计,从而将农村建设成为真正的“美丽乡村”。

猜你喜欢

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景观
景观别墅
景观软装在地产景观的应用及市场前景
垂直绿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景观平面图》
美丽乡村要靠富民产业支撑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蔡清景观设计作品
王彦军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