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白鹭行为的山体景观道路选线设计
——以合肥卧龙山生态园之瑶山为例

2021-12-06贾砚琦

现代园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瑶山选线山脚

贾砚琦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1603)

面对原本自然生态的环境和不可避免的场地开发,如何真正从动物们的行为角度出发,应对可能的自然环境退化,将人类建设与人类活动的影响降到最低,成为探讨的一个问题。合肥卧龙山生态园位于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土山乡境内,占地面积264.08hm2,处于合肥市北部新城旅游区核心地块。瑶山景观道路选线设计属于二期项目中的一部分,瑶山位于卧龙山生态园西北侧,占地面积45.16hm2,因白鹭栖息而成为园中重要一景。一期建设项目中,由于对场地中白鹭的需求缺乏科学的考虑与规划,导致目前瑶山开发与保护陷入两难的境地。在此基础之上,探寻适宜白鹭行为的景观道路选线模式,是本次研究的目的所在。

1 瑶山现状及白鹭行为研究分析

1.1 瑶山场地特征分析

瑶山制高点海拔107.7m,是整个生态园区中的制高点。山脊呈东西走向延展,以海拔76.0m 为分界线,向上山体坡度较大,植被茂密、物种丰富,多以榆树、朴树、构树等合肥本地树种为主。山上有部分原生的道路,但因长久无人踏足,道路走向不清晰。海拔76.0m向下的山体坡度渐缓,植被较为稀疏,山脚则以板栗、桑树等零星散落于荒地中。局部可见小块农田、人工草坪、苗圃、池塘、湿地等,生境破碎,南侧山脚为在建别墅区与滨水景观带。

1.2 白鹭行为研究分析

白鹭是鹭科白鹭属鸟类的统称,栖息在瑶山上的白鹭为小白鹭,是主要研究对象,下文简称“白鹭”。白鹭是对环境高度敏感的生物,细微的环境因子带来的环境改变,往往会引起白鹭种群结构及数量上的变化[1]。因此,作为这类环境指示生物,白鹭在场地内的生存状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项目开发的成功与否。白鹭行为的研究主要涉及白鹭的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社会行为、时空行为等[2],而其中与道路选线密切相关的行为主要包括取食行为、筑巢行为及时空行为中的迁徙行为。

1.2.1 迁徙行为。在安徽地区,小白鹭为夏候鸟,为获得更精确的瑶山地区小白鹭种群数量,通过固定宽度样线法测算白鹭种群数量。选取2 条样线进行测算,2条样线均为西南往东北走向,平行排列相距300m、样线长600m、单侧宽25m。选取早上6:00~10:00 白鹭捕食行为与飞行活动高峰期进行,调查皆选择晴朗无风的天气。通过2km/h 的速度进行步行调查,自委托项目之日(2014 年2 月)起,每个月测算一次种群数量,共测算9 次[3]。种群数量计算公式为:D=KN/2LW。其中,D为种群密度(只/hm2)、L 为样线长度(km)、W 为样线单侧宽度(m),N 为样线内观察到个体数(只),K 为换算系数[4],种群密度为2 条样线测得的平均数。每年4 月中旬,白鹭开始迁徙至生态园区中的瑶山上,其后数量逐渐增加,在7、8 月份达到峰值,10 月初始,白鹭开始撤离,直至11 月份,白鹭全部迁徙离开。

1.2.2 取食行为。白鹭在筑巢地的行为时间分配上以繁殖与静栖为主,占总时长的80%以上,运动行为占10%,主要为往返于筑巢地与捕食地直接的飞行活动及在树枝间的跳跃活动,剩下不到10%的时间用来护理和喂食。通常情况下,9:00 前,白鹭的运动、繁殖、喂食行为发生频率较高,至12:00,静栖行为在气温的上升中逐渐进入高峰期[5]。白鹭虽为水鸟,但不适合游泳,主要在浅水区捕食,休息时靠单脚支撑,用长嘴在水底取食[6]。根据该习性,调研小组在2014 年6 月6 日6:00~8:30,观测瑶山范围内的9 个湿地,记录白鹭捕食点的分布情况。

将统计到的白鹭捕食点位与数量,和同期统计到的瑶山地区小白鹭种群数量作对比,可知瑶山北山山脚的众多湿地并不是该地区白鹭主要取食点。究其原因:一方面白鹭是滑翔降落,需要一定缓冲距离,而北山山脚的湿地多隐匿在树林间,难以保证白鹭滑翔所需距离;另一方面瑶山南面有水库与陆地交汇形成的湿地,且卧龙山生态园外为大量稻田与水塘,可以提供丰富的白鹭喜食的食物。

1.3 存在的问题

(1)生境破碎化。瑶山山脚已被人工草坪、农田、苗木种植地等侵占,造成白鹭栖息林地退化,会直接影响到白鹭的分布及种群数量。(2)部分原生道路与白鹭筑巢空间重叠。山体原生道路因基础良好可考虑局部利用,但部分道路与白鹭筑巢空间相互重叠,如开发为景观道路,则不利于白鹭保护,必须要舍弃。因此,需要根据白鹭栖息范围及活动规律,完善道路系统功能需求,确保人的游线不影响到白鹭栖息。(3)白鹭生态敏感性高,易受施工影响。根据白鹭迁徙时间设计施工进程,保证白鹭不受施工干扰。

2 合肥卧龙山生态园区瑶山景观道路选线设计

2.1 设计原则

2.1.1 白鹭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以白鹭的行为需求作为优先考虑要素,控制景观线路、综合考量景观节点,确保道路选线、设计施工、人的活动不对白鹭的栖息产生干扰,设计、施工与管理协调发展。

2.1.2 资源保护、开发为辅的原则。瑶山上植被茂密,生态效益、景观效益显著,开发其景观价值的同时,应保护好植被资源,尤其是注意保护上层植被,以确保白鹭筑巢空间。山脚众多湿地对山林地的水土涵养,对白鹭的取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也能够形成较好的景观效益。所以,以不破坏湿地、不干扰白鹭取食为基本原则,适度开发,选择合适的路线加以观赏。

2.1.3 因地制宜、分区控制的原则。根据白鹭行为的需求,包括筑巢范围、取食习惯、植被情况、地形条件等,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进行分区设计,并因地制宜、分区管理。

2.2 瑶山景观道路选线设计

以“畅·享”为设计理念,根据瑶山在卧龙山生态园所处的区位条件、白鹭的行为需求及瑶山的场地现状,设置白鹭分区保护模式,将场地划分为核心保护区、缓冲区、限制发展区、发展区。根据保护分区分级设计景观道路:环山道、登山小径、山脚游步道三级道路与园区在建道路相衔接;在限制发展区与发展区结合场地特征,设置部分观光或参与型景观节点:芳草地、忆思田、山重门、落玉潭、云水瑶、山之痕、千迴廊,满足景观道路游赏需求。

2.2.1 保护栖息地。根据测得的鸟巢数量分布图,每100m2鸟巢数量≥4 个区域定为核心保护区;每100m2鸟巢数量2~3 个区域定为缓冲区;每100m2鸟巢数量为1 或0 的区域定为限制发展区;没有乔木覆盖的设计范围定为发展区。核心保护区内禁止游人进入,山上原生道路中与核心保护区相重叠的地方均舍弃,通过重新梳理道路与种植植物遮挡,防止游人进入核心保护区内;缓冲区内仅设计供游人行走穿行的登山小径;满足电瓶车观光需求,保证园区道路系统完整的环山道设置在限制发展区与发展区,限制发展区中仅设置部分观赏性节点,游憩型节点则设置在发展区中,以此保证白鹭的栖息空间受到最小的干扰。

2.2.2 道路选线。将道路设计为3 种不同等级的道路,以适应不同需求。首先,满足观光电瓶车通车需求,连通整个生态园的环山路,使用混凝土,以减少沥青对环境产生污染。其次,在原有山体自然小径的基础上设计登山游步道,所有山体游步道在基础压实后,表层选用碎木屑铺设,定期保养与维护。最后,山脚远离白鹭栖息处的游憩小径设计,游线以自然舒适,并为游人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为目标,同时,满足游客远距离观赏白鹭的心理。

2.2.3 分期开发。考虑到白鹭保护与项目开发进程安排,将景观道路体系分为2 个维度开发。一是项目远期与近期建设目标分期开发,近期目标包括建设环山道、发展区景观节点,确保生态园道路系统畅通;远期目标主要包括登山小径的施工、山脚游步道系统的完善及景观道路标识系统、配套设施的施工完善。二是施工时间的安排需结合白鹭迁徙时间,在白鹭迁徙离开的12月~翌年3 月进行施工,降低施工给白鹭栖息带来的干扰。

3 结语

从景观学途径分析场地现状,剖析其中白鹭的问题,从动物行为学角度理解鸟类需求,并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并以白鹭行为为指导,将山体景观道路选线设计贯穿于白鹭保护之中。希望对于鸟类保护性的景观设计模式,能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从而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猜你喜欢

瑶山选线山脚
瑶山党支部
一起小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不正确动作事件的分析与改进
良渚考古学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
浓雾
我是云
抵达山脚
瑶王府(组诗)
浅谈如何提高中低压不接地系统小电流接地选线的正确率
基于遥感与GIS空间分析的电力优化选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