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环境、植物群落的改造与创新
——关于西安市幸福林带绿化景观提升设计
2021-12-06杨新宁付真妮
杨新宁,付真妮
(西安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82)
1 设计背景及解读
幸福林带位于西安市中心城区东部,城市东西主轴线上。同时处于大西安城市发展轴与现代服务生态轴之间,是串接浐灞、曲江经济板块,带动城东发展的重要生态廊道和经济走廊。
幸福林带四邻道路为城市主干路,与城市二环线、三环线联系便捷,其中,南北向道路有幸福路和万寿路;东西向道路有华清路、长缨路、长乐路、韩森路、咸宁路、建工路、西影路、新兴南路。
本次设计范围为北至华清路、南至新兴南路、东至幸福路、西至万寿路,全段长约6km,宽约140m,面积约67.05hm2。本次设计为该区域内的地面景观绿化优化提升方案。
2 设计理念
2.1 “一路两带多区多节点”
2.1.1 一路。林带主园路两侧列植或点植黄色系色叶乔木,打造一条贯穿林带南北的“金丝带”植物廊道。
2.1.2 两带。东西两侧风景林带宽20m,配置多种乔灌木植物,形成四季有景、郁闭度高、林冠线丰富的复合式景观林带。在满足观赏效果的同时,营造城市森林的绿色骨架氛围,同时也遮挡、屏蔽幸福路、万寿路两侧的干扰因素。
2.1.3 多区(景观及功能分区)。遵循上位规划设计,以长乐路、咸宁路为界,分为三大区段,即动之谷、森之谷、乐之谷,结合自身背景条件,分别服务于三大功能景观分区,即艺术运动、生态绿谷、休闲乐活,各区段之间互有侧重,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1.4 多节点。设置11 个主题节点,即花溪曲径、幸福记忆、落英缤纷、幸福花园、梨花微雨、幕光水镜、松竹云雾、幽谷香雪、深林花集、红叶书韵、暗香疏影。
2.2 三大特色种植区
落实上位规划要求,结合各区段景观功能分区,兼顾植物种类多样性和季相变化,分为黄色活力区、绿色林荫区、橙色生活区三大特色种植区域。
2.2.1 黄色活力区。与“动之谷”主题呼应,以色彩明亮、形态素雅的植物为主,配合相对开敞的空间,营造欢乐、智慧的游园感受。植物以黄色、粉色观花小乔木、灌木为特色,如黄玉兰、樱花、连翘、黄刺玫、月季等。
2.2.2 绿色林荫区。与“森之谷”主题呼应,增加常绿植物的比例,选用绿色系饱和度偏低的树种作为背景林,控制空间整体郁闭度,寓意生命、环境,营造自然生态的空间肌理。植物以常绿观赏价值高的乔木为主,并配以白色、紫色系观花小乔木、花灌木和地被植物,如广玉兰、桂花、白梨、丁香等。
2.2.3 橙色生活区。与“乐之谷”主题呼应,选用橙、红色系观花、观叶树种,打造欢乐、活力的植物空间,为场地增添乐趣。植物以秋色叶乔灌木为主,如元宝枫、黄栌、柿树、红枫、梅花等。
3 植物群落配置
依据植物景观分区及植物景观意向,结合地上构筑物、建筑及出入口布局,植物群落配置形式分为:(1)主题景区:以专类观赏园为主题景观,配置特色观赏植物,强调各具特色的的主题植物季相景观效果。(2)复式风景组团:采用复合式种植形式,以乔木为主,灌木、地被植物丰富林下空间的种植模式,形成风景优美、层次丰富的植物组团效果,主要用于景观节点区域。(3)疏林草地:以疏林草地为主,以高大乔木群植为主景,配以观赏草,形成半开敞空间。(4)密林区:结合地形,选取色叶树种,片植成林,形成半封闭空间,强调植物群体的季相景观效果。(5)屋顶绿化:根据建筑覆土要求,以小乔木、灌木等植物为主,形成景观丰富的观赏效果。(6)风景林带:片植高大风景树,形成全段绿色骨架和背景,点植观花、观叶植物,满足林带景观功能需求。(7)金丝带:列植或自然式点植高大色叶乔木,强调“金丝带”的总体景观意向,并满足遮阴、观景、游憩等功能。
4 分区分节点设计
4.1 A 区设计构思
回迁树种是幸福林带变迁的时光见证者,幸福记忆节点为回迁植物的集中栽植区域,以“树王”法桐为核心,回迁栽植林带原有苗木,同时与常绿植物、乔木、观花地被搭配形成丰富的观赏空间,兼顾落叶之后的冬季景观效果,突出节点景观主题。主题植物群落以落叶大乔木为主,配以常绿及地被花卉,营造大树浓荫的氛围,重现幸福林带的原真感受。
樱花特色种植区主题植物景观群落以早樱、晚樱为主,配以常绿、落叶植物,丰富植物景观层次。
4.2 B 区设计构思
景观结构与“动之谷”主题呼应,以色彩明亮、形态素雅的植物为主,配合相对开敞的空间,营造活力明媚的游园感受。植物配置以黄色系观花大灌木或小乔木为特色,配以粉色系观花植物。幸福花园是以月季为主要观赏花卉的主题花园,绿岛及双曲屋面为特色景点。金丝带景观主要以洋白蜡+银杏为主搭配观花植物。风景林带以两排雪松+两排国槐形成防护林带。同时以丛生元宝枫模拟白桦林的氛围,渲染幸福林带的军工文化背景。
该节点为月季特色种植区,主题植物景观群落主要以月季等色彩明亮、形态素雅的观花植物为主,配合常绿、落叶乔木,营造活力明媚的游园感受。
4.3 C 区设计构思
景观主题为石之森林、光之森林,试验段位于光之森林。平面布局由“金丝带”串联起来,以点、线、面塑造场地空间,营造立体丰富、开合有致的都市绿谷。设置暮光水镜、洞穴花园等突出景观主题,利用覆土建筑高差设计流光草阶,为市民提供一个绿色生态的绿谷花园。
植物景观群落主要采用大树+观赏草的树林草地配置形式,局部运用常绿乔木与风景林带衔接,金丝带主题植物和该节点主题植物均为银杏,扩大种植面积,两者有机融合,突出银杏栽植片区特色,体现秋季景观。
4.4 D 区设计构思
景观设计结合下沉商业街、下沉广场和出地面构筑物等空间形式,运用生态、前卫的设计理念,结合城市生活与生机勃勃的自然森林景象相,打造新奇多变、幸福温馨的都市林带。总平面以雾森花园、风之谷花园、林荫漫步、秦川厂地景、植物二维码互动扫描名片等景点为主,形成了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
D 段突出2 个主题:D1 段松竹云雾节点主要运用松类、竹类植物营造冬季季相景观。林梢栈道结合常绿植物、地形,竹林间设置栈道,形成一条亲林、观树、穿行绿荫的多层次观景体验。D2 段幽谷香雪节点以落叶大乔木形成上层界面空间,常绿阔叶树种为背景树种,选择香花植物作为主要景观树种,同时通过不同组团间的植物搭配,塑造不同的季节景观感受。
4.5 E 区设计构思
本段以霜叶欢歌为景观主题,打造康乐闲雅的景观风格。本段为橙色生活区,以橙色+红色为基础色调,配以橙、红色系观花、观叶树种,体现秋季、春季特色景观,兼顾其他两季景观,丰富植物景观色彩。以色叶乔木带(金丝带)贯穿全段。本段结合休闲乐活主题,以秋色叶植物景观为主,主要设置有深林集市、红叶书韵、暗香疏影3 个主题片区。
5 分类分项设计
5.1 两侧林带种植模式
打造以“林”为主的生态意境:在满足种植条件的前提下,两侧林带以列植大乔木为主,以凸显林的景观效果,形成简洁有序的林带绿色骨架。统筹考量,整体把握:林带植物景观以复层式配置为主,充分考虑近期及远期景观效果,使林带内外、上下绿化互相贯通。科学种植,乔木为主:两侧林带以规则式密林为主,通过常绿、落叶乔木合理搭配,形成四季有景、郁闭度高、林冠线丰富的景观复合林。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采用多层次的搭配手法,营造场地被森林包围的氛围。
5.2 全段种植模式
以全段贯穿6km 的主园路为轴,通过色叶植物变化体现金丝带的设计构思;结合景观功能布局及地面覆土深度,以不同的乔、灌、地被、草、等呼应,营造季节变化丰富、特色鲜明的植物景观,增强场地的识别性。主园路两侧以金色叶明显的洋白蜡、金叶榆、金枝槐为主,配以银杏、栾树等分段种植,体现金色丝带的色彩及飘逸变化感。
5.2.1 种植模式一。采用乔木+花灌木+常绿球的形式,充分考虑植物的群落景观层次、色彩等,规则式与自然式相结合,灌木与乔木相搭配,形成线性景观序列,运用特色花灌木与地被组合,成为一条绚丽斑斓的景观长廊。
5.2.2 种植模式二。上层乔木以成行、成列等距排列,下层做规律简单重复组团变化,采用乔木+常绿球的混合式布局形式,具有整齐、流畅、装饰感强的观赏效果。
5.2.3 种植模式三。采用乔木+花境的种植形式,组合形成曲线形的模纹彩带景观效果,渲染活泼、大方的景观氛围。地被花卉以多年生草花为主,结合一二年生草花,沿园路边缘布置,以自然流畅的线条为主。
6 专项设计构思
林带全段各区均有回迁苗木,其中A1 区不受覆土情况限制,可设置较集中的回迁苗木区,其他各区段结合绿岛、管廊等区域,根据各自植物特色,选择布置相应的回迁苗木。为保证林带整体景观效果,建议回迁苗木需择优回迁,选择生长情况良好、观赏效果佳的苗木回迁,景观较差或长势不佳苗木不建议回迁;因回迁苗木树种较少,如全部回迁,可能造成景观效果单一,景观特色不突出的问题。且因回迁苗木均为截冠树,近期内无法达到成林成荫的效果。回迁苗木整体规格较大,为保证回迁成活率,需结合绿岛、管廊等覆土情况较为理想的区域种植。
7 通风口、逃生口、下沉广场、护栏绿化美化种植要求
对于这部分构筑物,可以在外观色彩上喷漆处理,再以基础绿篱或灌木围合遮挡。绿化主要通过种植攀援植物或基础绿篱与中层灌木及攀援植物相结合,或种植较为密实的植物如竹类等进行遮挡,从而起到较为理想的绿化美化效果。主要用绿篱遮挡或种植攀援或下垂类植物,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常用植物如大叶黄杨、小叶女贞、藤本月季、迎春等。
冷却塔一般较为高大突出,单纯绿化遮挡效果较差,一般均是先进行基础的围挡,在围挡外再进行绿化美化。一般种植藤本植物或常绿植物进行围合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