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景理论的空间设计探究
2021-12-06郑馨姚磊
郑馨,姚磊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1 场景空间的概念界定
1.1 场景与空间
场景表现是对空间的丰富,空间是场景表现的载体,二者互为存在;场景不仅包含了空间的所有实体要素,还包含了在此空间中人的情感体验,两者相互包容;在一特定空间中加入时间元素,可以使场景空间表现一种变化的状态,就使得整个空间场景变得灵动起来。
1.2 场景与体验
体验是人们对所亲身感受到的现实空间给出的最直接最具体的情感反应。努力提高人们在空间中的体验感受度,给人们创造一个具有良好体验的场景空间,是每个设计者孜孜不倦的追求和目标。
2 场景空间的特点
2.1 主题性
主题性是场景空间最显著的特征,可以直接对外界表现该场景空间的特色,间接影响人们对该场景空间第一印象的好坏。因此,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应着重突出想要表达的核心景观,进而突出整个空间的主题性。除此之外,还要考虑服务人群的特殊性,使空间设计与受众人群紧密结合,最终打造特色鲜明的主题空间。
2.2 层次性
在感受空间时往往需要由浅入深的过程,如在认识新事物时,需大量的时间积累,从而对新事物产生更多的了解和认知,这就是空间层次性的体现。本文所研究的场景空间的层次性主要表现在其空间设计的一般规律性上,通过运用这种一般规律,使得场景空间设计中的各类要素在其时间顺序上和空间排列上都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紧密地串联组合在一起。
2.3 实用性
对空间核心元素的特色放大和重点突出称之为场景空间的实用性,必须用一种清晰明确的方式选择、提炼和表达场景中的每一个空间元素。一个空间有若干元素组合而成,需要择取最具特色和有非凡意义的核心元素,对其进行深加工,使其与游客现实体验相关联,从而增加游客的体验乐趣。
3 场景空间的设计技巧
3.1 确定性元素设计
确定性元素即为空间实体,作为第一图层,所有的场景表现都要在空间实体上展现出来供人观赏。
3.1.1 平面体验。场景空间的平面形态一般有两种:条形空间和圆形空间。流畅的线条与开放性狭长的空间形态是条形空间的显著特征;强烈的空间围合感与略显压抑的空间封闭感是圆形空间的显著特征。就不同的空间形态给人们的情感体验而言,条形空间给人以明确的指向性、强烈的延展性与扩散性;圆形空间给人强烈的融合汇聚性、交往联系性。
现实设计中,条形空间与圆形空间通常出现在同一场景空间中,条形空间给人以指向感,圆形空间注重汇聚性,两者结合可以取长补短、相互融合。两种空间形态通过不同的方式组合,再灵活运用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努力打造形式丰富且具有极好情感体验的公共空间场景。
3.1.2 剖面体验。人距空间实体的距离(D)与空间实体的高度(H)的比给人空间体验感受:
D/H=1 时,空间有明显的封闭围合感,视角仰角过大,物体压迫感较强,容易给人造成压抑感,空间体验感较差。
D/H=2 时,空间围合感适中,但视角仰角舒适,利于很好的观赏景物,空间体验感较好。
D/H=3 时,空间围合感较薄弱,距离实体较远,视觉观赏较差,空间体验感较差。
3.2 半确定元素设计
3.2.1 景观体验。场景空间景观设计的最终设计目标就是达到在继承中创新,它的基本设计理念就是继承、加工、创新原始的某种物质,使其富有新的精神以及符合当代人审美标准的公共空间。从情感体验的角度来说,当人们观赏在继承中创新的景观时,内心深处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往日的画面,这是现实物质和人进行信息交换的产物,这种美好的回忆将增加人们的观赏体验感。
3.2.2 色调体验与质感体验。色调运用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场景空间给人的体验感受,色调设计对参观使用者有巨大的影响,并且色彩与时代、归属感以及心理感受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质感是材料给人的现实体验,人们都喜爱有质感的材料,这种质感不仅指的是材料的厚实程度,更重要指的是这种材料所具有的当地特有文化背景、地域特色、风俗习惯的文化质感。
3.2.3 空间细节体验。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空间设计亦是如此,真正吸引人让流连忘返的空间设计往往在细节处用足了功夫,这些细节设计会增添空间的丰富性以及提高空间的观赏性,有利于设计者更好地表达内心的设计思路,也有利于观赏者更清晰地观赏空间的至美景象。
3.3 非确定性元素
“人”是独特空间元素,作为整个场景空间的行为主体与意识主体,人的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心理情绪等因素直接影响了场景空间的主题性和特色性。人的行为在场景空间中具体表现为:行为的规律性、观赏的体验性和公众的参与性。
4 场景空间的生成
4.1 场景要素的搜集
场景要素的搜集即为“搜”和“选”,“搜”指寻找场景中所需的各种元素,“选”指选择寻找到的各种元素。设计者把挑选的元素与现实环境相结合,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体验,从而总结该场景空间设计的一般规律。
4.2 场景空间的类型
重新排列与重组搜集到的空间元素,使各个单独的元素变得有一定的连贯性、层次性和逻辑性,单一场景空间由各类元素组成,主题性是单一场景空间的显著特征,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文化、精神面貌以及生活环境,但由于该类空间形式单一,因此也存在体验感不丰富,表现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时空感等弊端。但在现实生活中,把若干单一场景空间通过交叉、叠加、平行等多种手法组合而成的复合场景空间,更受到设计师的青睐和人们的喜爱,相较于单一场景空间,复合场景空间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和更丰富的层次性以及更好的体验性。
4.3 复合场景的编排策略
编排场景空间的方法一般为时空法和借鉴法两种:时空法是最清晰明了、空间逻辑连贯性最强的编排方法,把杂乱无章的场景空间元素按照一个明确的时间轴有逻辑地排列组合。借鉴较罕见,一般会借鉴电影制作的手法进行编排,即场景的插序、倒序、并序、跳序和断序。一般日常生活中,可以经常看到时空编排方式,它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游览性、观赏性较强。
5 场景理论对空间设计的现实意义
5.1 贯彻以使用人群和核心的设计理念
任何一种形式和风格的场景,都必须与其所使用的人群相适应,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体现设计的内在价值。场景空间的营造其核心意义就是提供服务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在整个营造过程中,人的因素对场景空间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场景空间设计建设中,对人的考虑被置于了相当高的地位。一个空间的成功与否,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人们对其的喜爱程度,以场景理论为指导营造的空间,恰恰就是以人为出发点考虑,紧紧把握人的情感体验,有利于提升人在空间中游览的舒适度和提高空间的知名度。
5.2 为空间探索多元服务方式提供理论支撑
空间不是一种形式单一、内容具体的边界系统,相反它是一个面向大众多元化的展示平台,场景理念的植入,并不是为了单一的营造场景体验空间,而是激发整个空间活力,致力打造一个集生活、文化、日常于一体的多功能开放性休闲空间。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场景理论恰恰又是极具包容性的设计理念,两者相辅相成,有利于提升人们的游览活跃度和提高空间的影响力。
5.3 为激发人们文化参与创造提供平台基础
场景理论指导下营造的空间,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文化表达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的文化参与和创造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在以往的漫长岁月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文化的参与和创造的权利都掌握在极少数知识精英和社会贵族手中,而广大的平常百姓没有任何参与文化创造的途径和方式。这种精英体系创造出的文化形式已经与当今社会严重不符,场景空间的出现,为文化的参与创造提供了平台,有力地解决了平常百姓对参与文化创造的渴望,也有利于保障人们所享有的基本权利。
在以往的文化空间中,文化的创造者和消费者处于割离状态,消费者只是在欣赏别人创造的文化成果,简单地吸取其中的文化养分,文化消费者完全没有进行自主创作、自主参与。如今,场景理念指导下的空间营造可以有效地解决文化创造者与文化消费者相割离的状态,场景空间提供的优质平台可以实现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相统一,这不仅保护和实现了人们参与文化创作的权利,还有利于丰富文化的形式,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
6 结语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应基于人的体验需求的变化而相对应地设计更符合人们生活需求的场景空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如何营造一个符合人们实用需求与体验需求并存的场景空间,将是我们未来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