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
2021-12-06宋继华
李 冰,宋继华
(佳木斯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地方本科高校,即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是指本科层次的地方所属高等学校(地方高校)。《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此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1]
一、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必然性
(一)实施国家战略部署势在必行
2015年10月,国家教育部、发改委以及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地方本科高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型改革的开始。[2]“指导意见”指出:目前,人才培养结构同质化问题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当中,人才技能培训的质量和规格不能满足产业转型创新的需要,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以及综合型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指导意见”提出:地方本科高校应将生产和教育结合起来,推进地方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开展产业联盟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创新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分布广泛,许多院校具有较强的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必须充分实施国家战略部署,以尽快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的转型和创新发展。[3]
(二)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错位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体系中的原“985”和“211”高校一直在不断提高办学层次以及办学高度与质量,培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更加注重发展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培养生产一线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最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校企合作、产学一体、工学结合”。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理论水平不如最初的“985”和“211”高校培养的研究型人才,实践应用技能不如职业院校培养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为了打破这种尴尬局面,地方本科院校应该做出科学合理的定位,研究探索转型错位发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
(三)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应更加侧重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进入新时期,基本特征就是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各个地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转型和现代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区域分工明显,每个地区的发展都有自己的特点。地方本科院校应积极依托当地的主导产业,将自身发展纳入当地产业布局,依托地方企业的市场资源以及对技术前沿的快速迭代,培养塑造学生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能力。[3]
二、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
1999年省市共建、以市为主创办高校的政策出台以后,地方本科高校的学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加。虽然地方本科高校在推动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在转型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问题。很多高校存在专业结构动态调整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课程体系、实验设备及实训基地条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如果地方本科高校想通过转型谋求发展,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企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相脱节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一)专业结构优化与动态调整
地方本科高校在学生基本理论和专业课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对学生应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积极探索“通识基础+专业平台+分方向培养+校企整合平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专业培养方案基础上,做出调整,细化专业的培养方向,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一步调整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
1.通识基础+专业平台
探索大一的学生进行大类培养,主要开设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素养性知识、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等工具性知识、人文社科类知识及专业基础知识。大二的学生分专业培养,主要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让学生系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对于专业的基本理论有深入了解;对分支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掌握。
2.分方向培养
大三的学生,探索进行分方向培养。在现有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做出调整。秉承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的学科发展思路,推动专业与专业之间共同构建双学位复合式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专业集群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
(二)优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转型是高校转型的关键,教师转型发展决定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成败。加快建设一支适合高水平应用型院校发展定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
1.摒弃以往高校与企业的嵌入式合作模式,强化“共创思维”,建立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的双向流动、两栖发展。
2.持续优化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质量和结构,加大引进优秀博士力度,加快实施青年教师人才培育计划。利用高校与企业战略合作的契机,加强沟通与合作。
3.以学科发展方向为导向,逐步形成在学科带头人组织下,基本覆盖各专业学科、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学科研梯队。提升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教师为中心,打造“金师”。
4.聘任企业兼职教师,采用挂职锻炼等形式,与实务界保持密切联系。积累实务工作经验,加强教师师资培训,使教师队伍基本上达到既有实操经历,又有高水平的理论,特聘教授成为师资补充的主要来源,解决教学指导实践能力弱的问题。
(三)推进教学体系建设
转型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更加注重实践和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
1.开发基于技能培养为导向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建立专注于实践技能培养和培训的专业课程体系。面向地方企业将重点放在专业所对应的产业群、岗位的人才需求和岗位标准的调查研究,构建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地方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确定人才培养在专业知识和核心技能培训需要达到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和“知识、能力、素质”协调一致的培养目标。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设立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和能力具有普遍适应性,保持动态协调性。
2.校企协同创建实习实训基地
实训基地建设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校企合作过程中双方要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寻求能够让校企双方达到双赢的模式共建实习实训基地。高校要的主要任务是为校企共建搭建实训基地,邀请行业技术专家和企业高管来学校讲座,开设相应课程,担任客座教授;双方开展技术合作项目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实际需要,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发的保障制度,保证学生在基地的实习时间和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岗位适应力和胜任力。
3.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
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课程设计应围绕课程目标的达成,从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相融合的角度,面向企业的真实环境,改革课程的呈现方式,改革教学模式,运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和方法,促进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相互融合。
第一,运用现代信息教学手段,推进线上线下课程建设。不断推动地方高校开展基于慕课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虚拟仿真实验实训项目建设;利用智慧树、超星等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通过 VBSE 综合实训平台,进行岗位专业技能实训,模拟企业生产真实环境。
第二,拓展课堂教学维度。综合运用传统课堂、翻转课堂、跨界课堂等教学方式。在学习方式探索高校与企业协同、理论与实践一体、课上课下融合、线上线下混合,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对接、与实际工作岗位衔接。
(四)改革学业评估体系和课程运行结果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体系是了解学生学习效果、状态和过程的重要基础,了解课程教学目标实现状况的关键因素来自于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评价。应用型课程体系必须从考量课程目标达成的角度改革课程评价,任课教师通过学业评价和课程运行成效评价反映学生对所学课程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情况。
1.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根据高校各种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推进考核方式的改革和实践。通过平时课堂考核、作业完成情况考核、案例分析报告考核、团队合作项目考核以及最终期末综合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进行评价,主要着眼于学生日常上课出勤、课堂综合表现、作业案例分析和报告完成度、团队项目的配合、综合学习效果等情况以评估学生的整体分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2.考核内容综合化、全面化
全面考核学生的日常学习、作业案例分析、团队项目的完成、报告完成度以及综合学习效果情况等。例如:课堂学习情况占20%,团队项目占20%,案例分析和报告完成度占20%,作业完成占10%,综合学习效果占30%。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向师生共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相结合的全方位评价方式转变。
3.成绩测评全程化
通过建立学生考勤记录、案例分析报告及作业、课堂内外学生表现登记表、学生成绩表等,全方位多样化记录和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从而全面体现出学生的课程学习水平和成果。
(五)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建设
国家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有条件的高校要积极推行导师制,努力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优质和个性化的服务。”[5]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许多地方高校开始探索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不得不为应试教育花费很大精力。可以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多数学生都没有精力关注社会生活,很少有社会实践经验。而高校的许多学科和专业的学习都需要以一定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为基础。为弥补这种不足,导师从社会现实问题角度出发,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入大学以后,学生们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于外界事物和现实生活中的现象,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往往在脑海中转瞬即逝,零散的、片段的。 尤其是涉及个人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设计时,学生往往感到盲目,不知道应当为什么而学习,学习目标不明确,不知道如何学习,学习些什么。对此,导师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多与学生进行人生规划、职业规划和毕业就业方向的交流,使学生尽早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系统的人生规划和职业规划,使学生们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有清晰的目标,提高大学四年的利用效率,为将来的就业和生活打下更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首要任务。因此。地方高校要转变办学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与高校的实际相结合,争取转型更加有效、成功。[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