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海绵城市的植物改造
——以常州新桥中学改造为例
2021-12-06苏妮
苏妮
(江苏筑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上海 200333)
0 前言
新桥中学改造项目正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在对原场地进行改造的同时,增加了海绵城市的要求。以此项目为例,介绍改造项目中植物种植的方法和流程,为以后的改造项目提供一定的参考。
1 项目概况和背景
1.1 自然概况
本项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新北区位于常州市北部,北纬31°48′~32°03′,东经119°46′~120°01′。平均气温16.3℃,降水量为1308.3mm,日照时数1943.8h。
1.2 项目背景
本项目位于江北路以西,龙魏路以北。周边毗邻新龙湖公园以及常州北站。基地改造区总面积为43780m2,南至崇信路,北至1#、2#楼北侧花园,西至崇德路,东至崇义路,其中建筑占地面积5678m2,景观面积38102m2,绿地面积20295m2,下沉绿地面积为3802m2。原项目场地为常州市新桥高级中学,在学校搬迁至新校区后,现对原校区内部的建筑及景观进行改造,改建为新北区人民政府办公场地。另外本项目又作为海绵城市示范项目,需要结合海绵城市方案进行专业设计。
2 改造原则
2.1 经济型原则
项目需结合原新桥中学现状,避免大拆大建,尽可能地保留原有植物,尽量对现场的植物进行挪移使用,如有新增植物需考虑乡土且易于打理和维护的品种。
2.2 以人为本原则
本项目将改造为政府办公场地,植物的种植应体现简单、舒适、整洁、高效的风格,创造不同于传统办公场所的诗意且充满活力的办公环境,为在此工作和来办事的人们带去了好心情,同时能提升新北区形象。
2.3 生态原则
场地增加了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维持人与环境之间持续而稳定的平衡关系。海绵城市能够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利用雨水。植物种植中灌木、草本、耐水植物相结合,打造海绵型绿地内的植被丰富性和生态多样性。另外,植物能够穿透种植土层直达填料层,起到疏松土壤、增强雨水渗透的作用。此外,还具有较强的净化水质作用[1]。
3 改造实践
3.1 实地勘察
前期,设计人员到现场进行统计,把现状植物定点落到图纸上(见图1),确定需要保留的植物和长势差无法利用的植物。根据新的项目范围确定需要移栽利用的苗木,并给每一颗树做好编号,以方便后期能指导施工,选择更近距离的植物进行挪移。
3.2 现状植物分析
(1)现状植物优势。现状植物资源丰富、长势良好。5 号楼南侧有一颗古树名木百年牡丹,需进行特别保护。另外场地外北侧有一块地后期将建设为停车场,场地内的苗木可移到现场,能保证有足够的树木可用于现场的改造。
(2)现状植物劣势。现场苗木缺乏维护,有很多枯死和长势不好的树木。有些树种植过密,需要抽稀。下木缺乏打理,杂草丛生,已无法利用。建筑周边种植很多大乔木,影响建筑采光。
3.3 植物的改造种植
(1)植物保留。原有大树在改造过程中尽量保留,主要为主干道上的香樟树行道树,西侧法国梧桐大道,5 号楼西侧雪松林,5号楼南侧红叶李林和百年牡丹,以及各楼前后绿地内的植物。
(2)植物分区改造。①崇信路出入口为形象主入口,地面铺装利用现状基础进行改良提升并与园区内香樟大道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轴线景观。同时,为了增强南侧景观沿街面的景观效果,设计将现状围墙范围向内退让出较为宽敞的绿化带,以种植栾树、金桂、垂丝海棠、红叶李等乡土树种为主,软化围墙的同时提升行人多元的步行体验;②4 号楼前现状有开阔草坪空间,设计结合大草坪,设计疏林草坪,移植观赏性较好的朴树、枫杨、乌桕、鸡爪槭种植于此,做为大草坪的点景树。修剪杂乱灌木,移除枯死树木,打造干净通透的视野。同时,在绿地中设置下凹绿地,形成生态雨水花园;③3 号楼4 号楼间现状绿化长势良好,局部区域树木过于茂密,影响单体树木的生长,对此进行抽稀移栽处理,将多余的植物移栽至别处。设计对原有绿化范围进行保留,在原有道路基础上增加面层,创造舒适的步行景观空间。同时,保留3 号楼中庭原有假山景观,但现在杂草丛生,需要对植物进行梳理修剪,去除杂芜。保留假山与鸡爪槭,搭配种植龟甲冬青、毛鹃、南天竹、八仙花,打造成简洁疏朗的中式中庭景观;④1 号楼2 号楼北面绿地现状杂乱老旧,后期将其设计成休闲游园,并将场地内银杏移至此处,在金色银杏树阵下设置休憩座椅,满足通行的同时也为办公人员提供午休或者户外吸烟的场所;⑤6 号楼前现状有两座假山,被行道树遮挡,通过对行道树的梳理,移栽过密的龙柏,移除枯死的灌木,将假山展示出来,并且从别处移栽两株芭蕉,做为假山的背景;⑥5 号楼改造现状水池,石材面层重新铺设,并在水池中摆放水缸种植荷花。另外围绕古树名木牡丹进行保护,清除花坛内杂草,增加花坛出水口,防止牡丹烂根,花坛内原有土方过高,清除表土3~5cm 后,对土壤进行深翻,并拌入黄沙,以改良土质,后期邀请专业养护单位实施进行养护。在此基础上,围绕牡丹打造一个牡丹主题园,种植多个品种的牡丹,打造一个小景园,供人们休憩及观赏;⑦东入口、西入口采用标准化设计,增加中央分车道,种植色叶植物银杏、红枫等,开花植物紫薇、日本早樱等,搭配紫鹃、红叶石楠、海桐等灌木以及时令草花,打造季相变化的入口景观。
(3)海绵化改造。本项目在海绵设施设计过程中已充分分析场地现状,创造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充分发挥植物在海绵城市中的作用。种植灌木、草本、耐水植物相结合,打造海绵型绿地内的植被丰富性。①下凹绿地植物配置结合景观绿化统一考虑,特别是对溢流井进行遮挡,使整个景观不显得突兀。品种选择具有一定的耐涝性、耐旱性的植物:如亚乔木木槿、石榴、桔树、枇杷等;灌木海桐、杜鹃、南天竹、大叶黄杨、无刺枸骨球、栀子花、红叶石楠、红花继木、洒金桃叶珊瑚、金森女贞等;草本花叶芦竹、斑叶芒、花叶芒等;②植草沟需要注意雨水的通过性,本项目均采用百慕大草坪;③在疏林草坪中布置三处雨水花园,形成亮点。雨水花园分为相对干燥的边缘区、较长时间蓄水的蓄水区和短时淹水的缓冲区,需要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选择不同的植物。另外要注意常绿和落叶植物的搭配,因为草本植物大多在冬季观赏效果不佳,所以需要增加常绿灌木与之搭配。而办公场所不适合长势过野的品种,所以本项目中最终选择大花美人蕉、黄菖蒲、常绿鸢尾、大花六道木、杞柳、金叶女贞、南天竹、绣线菊等植物。局部又增加了红叶石楠灌木球及景石进行点缀。
4 改造中的问题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4.1 与硬质的结合
由于道路的调整,使得几颗现有的行道树与道路边界很近,且土球标高已超过了道路标高。在和现场施工单位共同商讨调整中才砌出片岩的小挡墙,削弱了道路和土球无法结合的情况。在改造过程中由于植物的位置固定,很容易遇到与硬质不符的情况,需要在现场及时发现,及时调整。
4.2 现场植物的保护
此次改造项目中,由于建筑也同时改造,原建筑内的课桌椅被施工工人直接从楼上抛下,导致建筑物边原本可保留的植物被砸坏。在改造过程中建筑的翻修、道路的铺设都会影响原有的植物,这需要在施工交底时特别强调需要保留的植物,在施工中注意对这些植物的保护。
4.3 与生物滞留设施的结合
生物滞留池内的植物应该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在保证植物生长空间的前提下增加即时效果。本项目中溢流口的形式和大小都显得很突兀,所以在溢流口的周边要种植长势茂盛的草本类及灌木类植物进行遮挡。另外对于卵石、杉木桩等边界部分也需要搭配绿化种植来弱化生硬边界。
5 结语
改造工程需要更可能地结合原有现场状况。植物的改造需要尊重原有的绿化。在设计方案的前期,绿化设计师就需要参与其中,以绿化来指导景观硬质的改造,特别是在道路、节点等方面。植物种植按照海绵城市方案进行深化施工时要注意生物滞留设施,应选择当地的植被,为满足景观视觉审美,海绵设施植物应与景观植物协调种植,形成统一。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经常在现场监督,以保证景观改造达到预期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