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研究

2021-12-06曹静

花卉 2021年6期
关键词: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基础设施

曹静

(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河北 承德 068450)

生态文化属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而生态文化体系涉及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与行为层面等,作为人与自然深入接触、和谐相处的真谛,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发展载体,还可以促进生态文化的良好建设。因此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实际发展期间应该重视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改善当前的发展现状。

1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资源分析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具有特色性的特点,要想合理建设相关生态文化体系,就应该全面了解生态文化资源的特点与实际情况,便于创建生态文化体系。具体的特色性生态文化资源为:

1.1 自然资源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有十分丰富、优美的自然资源,一方面,当地区域的野生动物、植物的种类繁多,尤其是黑鹤、白头鹤、豹等国家保护动物,资源非常丰富。另一方面,有较为丰富的景观资源,森林、草原、护坡等自然景观的数量很多,山峰具有千姿百态的特点,园内还有落叶松、樟子松等树木品种,湖水非常清澈,湿地生物资源也很丰富,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目前已经开始对此类丰富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创建七星湖高岭湿地公园等景区,能够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的价值。

1.2 人文景观资源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中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主要涉及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与塞罕坝精神等等。首先,公园中的历史文化较为悠久,在1681 年清康熙帝就在其中建设了木兰围场,在此之后又多次举行了大典,留下了将军泡子、亮兵台等遗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其次,从公园的民族文化资源角度来讲,涉及满族文化、蒙族文化、汉族文化等,有带有民族特色的风味、民俗活动等,具有旅游开发的意义。最后,还有塞罕坝精神,主要因为公园自成立以来就在塞北高原将荒原改变成为林海,使沙漠变成绿洲,其中不仅涉及绿色环保的精神,还有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值得人们学习。

2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历程

为了有效开展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工作,公园在发展历程中已经建设了基础设施,实现生态保护的目的,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基础作用。具体的历程为:

2.1 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

公园已经按照实际的发展需求与状况,大力修建相关的景区公路基础设施、停车场基础设施等,创建了旅游商品的交易市场,其中主要涉及旅游宾馆、教育基地展览馆等,完善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湿地森林公园基础设施、景区生态文化基础设施等等,可完善其中的科普教育功能。公园在实际发展期间,将塞罕坝精神当做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核心部分,在1999年建设了教育基地展览馆,2006 年拓宽了展览馆的规模,2008 年正式开馆,成为塞罕坝精神的宣传教育载体。在1993 年公园已经被评定为4A 级景区、中国最佳森林公园等等,有着诸多的荣誉称号[1]。

2.2 生态文化宣传历程

公园在实际发展的历程中,已经开始寻找生态文化的弘扬与传播有效方式,创建了宣传办公室,负责开展林业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工作与普及工作,在2008 年公园举办了旅游文化节,可以将塞罕坝多年来的创业成果全面展现出来,提升人们对塞罕坝的认知度。公园还出版了《塞罕坝人》《赛罕绿笛》等书刊和时报,还拍摄了诸多影视作品,建立相关的网站平台,利用很多渠道弘扬生态文化,引导游客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念,对塞罕坝形成深入、准确的了解。

2.3 文化产品的开发历程

公园在目前已经根据特有的资源特点,深入挖掘其中的森林、狩猎、湿地、民族等文化内涵,将其开发成为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景区与产品,尤其是白桦林生态景区、大梨树沟生态景区等等,可以作为文化产品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和完善[2]。

2.4 多元化生态资源的保护历程

生态文化体系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开始注重对多元化生态资源的保护,自从2002 年创建自然保护区,公园就开始开展相关的生态保护工作,利用“爱鸟周”形式、“世界环境日”形式等开展宣传保护活动,2004 年已经开始创建有关的生态保护活动,2005 年还将爱护鸟类、珍惜生命作为主题开展鸟类的摄影作品展,还有有关的鸟类知识讲座等等,2006 年开始建设塞罕坝湿地保护工程与恢复建设工程,能够起到多元化生态资源的保护作用[3]。

3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措施

上述分析了目前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成果和发展历程,为了能够有效保护生态文化资源,确保生态文化体系更加完善,在未来的工作中,应该归纳总结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有效开展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从根本上提升生态文化体系的完善性。具体的措施为:

3.1 注重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

近年来在公园实际发展的过程中,旅游模式已经从原本单一的自然观光形式转变成为生态文化体验,不仅可以增加游客的生态旅游层次,还能使其更好地接触到自然知识和历史文化知识,提升生态旅游的体验感,甚至可以创建体验型的旅游机制。在此过程中,应该制定完善的生态旅游模式规划方案,全面挖掘各种文化资源,合理建设有关的旅游景点与景区,充分借助生态旅游资源提升公园的旅游服务价值和文化水平,转变传统的旅游文化模式和体系,促使各方面工作的高效化实施和发展[4]。

3.2 完善基础保障

在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建设相关生态文化体系的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完善有关的生态文化教育基础保障,在引进先进基础设施的同时,打造优质的人才队伍,在基础设施与人才的支持下,促使生态文化体系的改革完善,提升整体的旅游服务工作质量。首先,在建设相关基础设施期间,应该完善胚胎设施部分,为了游客与自然亲近、探索与感受自然、深入性观光游览等提供较为良好的基础条件。在具体工作中还需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按照高标准的要求创建服务中心,合理设置景区之内的标识牌部分与解说牌部分,并且设置科普的基础设备,完善服务功能,不断提高公园的生态文化教育水平,满足当前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和发展需求。其次,应该打造优质的人才队伍,提供人才方面的基础保障,培养关于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研究人才队伍、专家人才队伍、顾问人才队伍等等,利用教育培训方式、外出进修方式等提升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服务能力。在培养人才队伍期间,应该重点引导人才树立正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改善人才的专业素养与观念意识,不断增强各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促使生态文化体系的良好建设和发展[5]。

3.3 加大生态保护的力度

公园在建设生态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不仅需要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景区与项目,还应该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意识。首先,应该创建生态资源的监测工作体系,全面监测资源情况,做好相关的调查工作,按照实际情况编制完善的生态资源保护计划与方案,明确保护的步骤,规范各方面保护行为,形成良好工作机制。其次,应该创建专门的档案,将各种生态资源信息和资料等记录在档案中,便于查找、收集与利用有关的档案内容,针对性、合理性地开展档案的管理活动,为生态资源保护提供准确依据。最后,生态资源保护仅凭公园的力量还不能全面落实,在此期间,应该为游客、群众宣传各种资源的保护知识,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保护观念,积极保护生态资源的同时,促使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3.4 注重生态文化产品的开发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建设相关生态文化体系期间,应该注重文化产品的开发,将景区的风光与文化元素等相互整合,创建具有和谐性的生态文化自然观,促使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在开发产品期间应该深入挖掘各种生态文化的内涵,将公园的特色性全面凸显出来,按照生态资源的特点与特色,全面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利用各种产品将特色性凸显出来,提升公园的文化品位,这样不仅能改善当前的发展现状,还能创建多元化的生态文化产品与特色性服务,满足游客在生态文化方面的需求,不仅可以满足物质文化需求,还能符合精神文化方面的标准,不断增强公园的生态文化服务有效性与可靠性,促使整体工作的高效开展[6]。

4 结语

综上所述,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开始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创建相关的文化产品与基础设施,可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为了确保生态文化体系的有效建设和发展,还应该继续增加投入力度,加强对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开发生态文化产品,打造优质的人才队伍,完善生态文化体系中的要素,满足当前的时代发展真实需求。

猜你喜欢

国家森林公园塞罕坝基础设施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望加速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奋战在塞罕坝的农大人
东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以绿之名,拓荒出“养心”景致
基于文本挖掘的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塞罕坝之歌
塞罕坝
三门江国家森林公园旅游产品定位及其市场开发策略
振动搅拌,基础设施耐久性的保障
塞罕坝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