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民族音乐的视觉转向

2021-12-06熊友军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8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戏曲媒介

■熊友军

随着时代的发展,听觉艺术逐渐转向视觉艺术,发展成为形象和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以语言为中心的形态得以改变。纯听觉艺术受到视觉艺术发展的影响,开始由纯听觉艺术转向视听艺术。新的发展必然带来新的要求,在转向视听艺术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必然要适应新的环境。在当下的新媒介的环境中,想要让传统民族音乐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生存下来,就必须重视视觉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必须适应并利用新媒介,在立足音乐的基础上,融合视觉文化,寻求新的发展。

听觉和视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两个极为重要的渠道,它们缺一不可。早期的传播媒介较为简单,音乐、戏曲等民族传统文化形式对听觉的依赖性比较强。特别是音乐,主要是通过听觉进行传播,满足人们的听觉享受需求。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介的不断出现,音乐不再是简单的“听音”即可,在视觉文化的影响下,音乐也随之发生巨变,音乐MV、音乐舞台表演等形式兴起。特别是近些年来VR技术的发展,类似于“初音未来”的音乐表演,让听觉和视觉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戏曲在发展之初以听觉为主线,视觉为辅线,向人们传达信息。早期戏曲的受众以“听戏”为主,戏曲主要依靠听觉来传播,给受众带来文化享受。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媒介的不断发展,戏曲在听觉和视觉的双向加持下,发展得更好更完善。以前现场只有一个戏台,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看到舞台表演,而其余则以听戏为主,而且传播的范围十分狭窄,难以产生大规模的影响。[1](P11-12)而时至今日,新媒介的出现让戏曲有了更好的发展,不仅在听觉上给人美的享受,视觉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如今我们能够在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介上,观看到完整的戏曲表演。

在听觉艺术转向视觉艺术的过程中,有许多艺术形式消失,也有许多艺术形式借助新媒介获得长足发展。传统音乐和传统戏曲,这两种在早期主要以听觉为核心的艺术形式,在视觉化的过程中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一种是在听觉艺术方面进一步发展,一种是视觉艺术方面的短板被补齐。本文在梳理视觉文化发展史的基础之上,对听觉艺术的变迁和发展进行探析,着重研究新媒介的环境下,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向,并在文末给出适应视觉化发展的建议。

一、视觉文化的发展

视觉传播是电子媒介技术发展的产物,以视像为主的视觉化传播成为当代大众传播的主要途径。现代传播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让传统听觉文化逐渐脱离了简单地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的形态,开始转向以“形象”和“影像”为主的感性主义形态。[2]在视觉文化中,视觉因素占据着主导的地位,将非视觉性的东西视像化,其所涵盖的范围远远超过了简单的图像研究。视觉文化的出现标志着文化形态正发生着改变,也标志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新文化的涌入就意味着旧文化的消亡,只有那些拥有顽强生命力,并且能够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的文化才能被传承下去。这种存在于不同时代的文化,叫做“文化形态”。就目前而言,人类经历了三种文化形态: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和视觉文化。

早期,人类社会发展程度低,传播手段也极为有限,导致人们的视野范围相对较小,对世界的认知也不足。在早期人类所能了解到的世界,就是通过口口相传、亲身游历的方式来认知的。除了亲身经历,就只有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通过声音语言来进行传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个阶段的文化形态——口传文化形态。

印刷技术的出现给口传文化带来了变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媒介,给文化的交流与传承带来了便利。印刷品是文字传播交流的载体,是新的交流方式和传播媒介。人类由口口相传的文化形态向文字交流的文化形态转变。印刷文化,是口传文化之后的第二种文化形态。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传播的媒介变得越来越多,比如,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它们满足着人们不同的视觉文化需求。到了21世纪的今天,视觉文化已经相当发达,网络、电视、报纸、杂志等,它们都是传播视觉文化的途径。相比较于前两种文化形态,视觉文化更具有优势,并且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视觉文化能够将许多文字化的东西转换成图像,用图像的方式来交流。视觉文化的发展,给前两种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带来诸多挑战。视觉传播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并且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视觉形态传播,将“口传文化”和“印刷文化”进行整合,把所有能够转化为人类文化的,都转化为视觉的传播方式来传导。[3](P58-60)在过去,一些通过语言文字描述的内容多靠我们的想象,但是在视觉的角度下,这些内容靠一张照片一段视频即可真实地反映出来。从无声视频到有声视频,再到现在的VR技术,都是视觉给我们带来的超强体验。

视觉文化遍布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当我们早晨起来第一眼看到墙上的照片,孩子在客厅里看着动画片,沙发上妻子用手机追剧……这些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场景。视觉文化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许多生活场景中视觉文化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它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我们的人生观。我们上网冲浪、看电视新闻等,在享受视觉文化的过程中,它也在潜移默化地给我们传递着各种各样的信息,并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所能看到、所能感受到的都属于视觉体系。

二、传统民族音乐的嬗变

传统民族音乐原本不属于视觉文化,应该归属在听觉艺术范畴内。但是,正是由于视觉文化的出现,听觉文化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视觉文化给传统音乐的传播带来了新的生机,让其生存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也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从广义概念上来说,其是深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劳作、经过了历史发展而形成的传统音乐。传统民族音乐包括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四个类别。[4](P101-102)从狭义概念上来说,传统民族音乐是指扎根于各民族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具有该民族音乐形态特征的传统音乐。

中国是世界上音乐文化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原始社会到夏商周时期,再到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音乐经历了萌芽和初步的繁荣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有许多优秀的作品出现。秦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音乐的交流和融合,不仅出现了音乐机构“乐府”,还有中亚、西亚、印度人进入中国,将国外的音乐带入中国。同时中原地区的音乐也面临着交流和融合。在隋唐、五代时期,中国音乐有了良好的生长条件,进入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在宋元时期,宫廷音乐转向市民音乐,出现了一批适应市民阶层文化的音乐,比如瓦子、曲子等。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已经发展得相对完善,拥有了说唱、民歌、戏曲、歌舞音乐、器乐等形式。在明清时期,中国传统音乐的歌曲也是极为丰富的,特别是贴近平民阶层的民歌更是昌盛。直至民国时期,新音乐开始启蒙和发展。这就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史。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区别于现代的流行音乐。我们把1840年以前的中国音乐统称为中国传统音乐,在近代这一界定被广泛熟知。[5](P8-9)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一些欧洲国家的音乐开始涌入中国,对中国民族音乐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的一些音乐人也开始了对西方国家音乐的借鉴与学习,欧洲音乐技术和音乐理论传入中国。由此便产生了新音乐。为了加以区分,我们将在此之前的音乐称为中国传统音乐。

就中国传统音乐的来源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途径,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和外国音乐,由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四个部分构成。同时又可以根据各民族所使用的音乐构造和特征,将传统民族音乐分成三大体系,中国音乐体系、欧洲音乐体系和波斯阿拉伯音乐体系。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视觉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视觉文化符号传播正在向语言文化符号传播发起挑战。各种传播媒介的出现,让音乐传播的覆盖范围也变得更加广泛,同时视觉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文化产业、文化市场、传播媒介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冲击是巨大的。视觉文化传播具备时尚型、视觉性、大众性等特点,更受新一代人的喜爱和推崇,是青年人追求时尚和前卫的文化形态。[6](P29)人们感知音乐的途径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由过去的口传心授到乐谱的传播,再到现代视觉文化的电子传播。人们的音乐审美也在发生变化,听觉艺术正向视觉艺术转向。以下笔者从传统民族音乐传播、传统民族音乐传承和大众审美的转变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简要叙述视觉文化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冲击,以及戏曲艺术在视觉文化语境下的改变。

三、音乐、戏曲艺术的视觉化

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来说,在视觉文化出现之前,它是靠着口传心授来进行传播的,是一种自然传播的形态,传播方式也十分简单,依靠的就是声音的传递,除去空气没有别的媒介的介入。这是一种单纯的口传的音乐传播方式,这种传播方式范围小,并且速度非常慢,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也是十分有限的。但是视觉文化并不如此,视觉文化的传播模式更加多元化、覆盖面更广、传播效率也更高。视觉文化传播让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视觉化的信息,这就从某种程度上减弱了听觉器官的作用。人们对这种依靠语言传播的听觉艺术慢慢淡化了兴趣,令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影响力也逐渐减退。[7]特别是对于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他们更愿意去选择视觉性强的东西,不愿意去接受这种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听觉艺术。显然这种基于传统的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并不适合现代社会。

当代视觉文化的发展带来高效的传播力度和超强的视觉体验,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视觉文化传播的信息。这种媒介的传播方式如洪水般覆盖了听觉艺术原有的生存空间和受众群体。对于新一代的青年人来说,他们对传统音乐相对陌生。一方面,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力度有限,其覆盖的范围有限,并且不符合现在大众的审美,导致了其观众逐渐减少。另一方面,更加丰富多元的可视化的视觉文化占据了大众的注意力,对于音乐来说,流行音乐更加符合新一代受众的审美。无形之中,传统民族音乐的观众也在不断地减少。传统民族音乐现代商业化程度低,其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还比较原始,造成传统民族音乐艺人的收入锐减,导致一部分传统民族音乐艺人改行。对于新一代青年人而言,他们更愿意去接触流行音乐或者国外音乐,对传统民族音乐并不感兴趣。观众的不断减少,使其发展前景不能吸引新的人加入进来,传统民族音乐艺人的不断流失,导致部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出现断层。

视觉文化对音乐传播媒介的改变是颠覆性的,以往的传统民族音乐所要表达的形象只停留在无形、虚幻和意念之中。但是视觉文化则不同,它的出现将依靠语言传递符号的形态彻底扭转,将原有的形象融入了时尚的元素,并且加入了精心设计的伴舞、绚丽的灯光、制作精美的服饰等视觉可以触及的元素进行形象塑造。[8]但是这一改变也让传统民族音乐出现了一些问题,让传统民族音乐的纯洁性丧失。比如,缺乏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认识,出现了一些低质量音乐的可视化转化,颠覆性地演绎传播传统民族音乐。在演奏时,配以光怪陆离的伴舞、火爆怪异的配器,甚至篡改了传统民族音乐的精神实质。这些正是由于视觉文化的冲击所带来的后果。再比如,人们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可视化转化,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简单地利用一些外来的音乐加以包装,或者对传统民族音乐的乐器进行简单的替换。对于传统民族音乐在视觉文化中的改变,一些艺人一味地求新求变,没有立足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精髓去改变、去创新。没有尊重传统民族音乐原创的初衷,没有把握传统民族音乐的根基。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仅不利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更容易让传统民族音乐丧失纯洁性,不利于其传承和发展。

图像的出现使视觉文化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视觉的需求和欲望被开发出来。想要看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丰富的视觉文化更是给足了诱惑,能够更大程度地吸引观众的眼球。现代文化高度视觉化和媒介化,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更高质量的、更具有诱惑力的图像。一种高质量的供需关系、良性的循环关系就此形成。虽然传统民族音乐并不属于视觉文化,而是属于听觉艺术,但是正是由于前面所说的视觉文化的种种优势,让传统民族音乐不断地挖掘其生成图像的可能性,让传统民族音乐由听觉艺术向视听艺术转化[9](P201-202),从而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能够获得一丝生存的空间。

当代视觉文化形态不同于口传文化形态和印刷文化形态,它在传播上具备非同寻常的优势,打破了物理的空间限制,不用受到距离的制约,同时也无须受到印刷、运输、发行等传统文化形态的限制,形成了一个高效率、及时性、传播速度快的传播环境,可以将丰富的信息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来说,视觉传播使民族音乐的传播手段增多,提高了传统民族音乐的总受众量,拓展了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空间,为传统民族音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传播途径。比如MP4、DVD、信息网络、电视电影、MTV的出现,都改变了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播方式,把原有依靠想象得出的音乐意境,用形象生动的画面进行传播,这些都更符合现代青年人的需求。[10]让受众不仅能有听觉上的享受,更有视觉上的感官体验,这让传统民族音乐冲破禁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视觉文化背景下,对民族音乐进行可视化转化,是必然的。这种可视化的传播显然比纯听觉的传播要形象化、具体化。对于受众群体来说,这样的传统民族音乐更吸引他们的眼球,也更容易被欣赏。在过去,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只是停留在听觉之上,但是视觉文化的加入,让听觉艺术中加入了许多视觉上的元素,比如精彩的伴舞、精美的服装、绚丽的灯光布置等,都能够大大增强民族音乐的传播效果。一些现代媒介,将声音、画面、影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音乐的表演效果大大增强,让受众在欣赏音乐的时候,更加直观地欣赏音乐表演者的动作和优美的画面。

视觉文化对消费者具有导向性,各种明星经过各种包装,最终变成消费者消费的对象。而消费者从被消费者这里获取消费需求,视觉文化则能够操控消费者的消费导向。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人们在欣赏传统民族音乐的过程就是一个消费的过程。虽然民族音乐是单纯的听觉文化形态,但是由于视觉文化的加入,它也能够成为视觉消费的对象。对于传统民族音乐来说,视觉文化的加入,能够加快民族音乐的消费升级,视觉文化的作用不可小视。

戏曲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传统艺术,时至今日依旧兴盛,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口传文化、印刷文化和视觉文化三种文化形态,三种文化形态对戏曲文化的发展有冲击、有促进,最终在视觉文化时代中国戏曲文化得以传承。戏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独特的表演和音乐,其是以视听为主的综合艺术。[11](P35-36)听觉在戏曲文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可谓是戏曲的灵魂所在。当然精美绝伦的视觉体验也是戏曲不可缺少的内容,戏曲表演本身就是一种视觉呈现。在新媒介环境下,戏曲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在由听觉艺术转向视觉艺术的过程中,戏曲有发展也有一部分内容在消亡。戏曲从舞台到荧幕,正是与视觉文化的结合,受到新媒介的影响。在这发展过程中,戏曲被一步步地“视觉化”。

最初,戏曲只可以听而不可以看,由于新媒介的发展,视觉的地位越来越高,戏曲逐渐走向荧幕变成一个可以看可以听的文化形态。戏曲的视觉化,主要在于用“意”表达,使用虚拟的舞台动作加上环境营造,最终表现出一种视觉体验。这种听觉转向视觉的表现手法和音乐略有不同,它更能让观众通过观赏舞台或者荧屏上的场景,产生一种可感的真实。在早期,戏曲在发展的过程中,舞台并不完善,所能吸引观众的手段在于其音乐。虽然舞台表演也很重要,但是这时候戏曲的核心是听。靠着听觉就能将戏曲传播开来,戏曲迷仅听就能感受到戏曲带来的魅力,获得艺术的享受和熏陶。戏曲能够召唤观众的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听觉是起主导地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视觉体验逐渐凸显出来,其不再是在听觉之下,而是和听觉并行的地位。舞台媒介的完善、影音的发展,都让视觉变得越来越重要。戏曲的舞台表演内容变得越来越丰富,动作、服饰等都受到视觉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人们的审美也随之改变,戏曲表演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能够让表演者、讲述者、观众三者形成交流。戏曲的视听适应性极强,其在视觉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戏曲在新的电子技术的冲击和影响下,总体而言是能够适应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戏曲观赏的需求的。最初只能通过现场听、现场观赏来欣赏戏曲,到后来可以通过磁带、CD听戏,再到现在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既能听也能够看,满足不同人群对于戏曲欣赏的需求。

四、传统民族音乐视觉转化的对策

在当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下,视觉元素遍布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传播能力、影响力都是超强的。图像传播给我们带来超强的视觉刺激,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听觉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不断地削弱甚至被遗忘。在传统民族音乐进行可视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提升听觉所占的比重,需要提升大众对于音乐的听觉的感知度,让听众认识到传统民族音乐是以音乐为主体地位的。虽然视觉文化能够帮助民族音乐进行可视化转化,运用图像的功能使传统民族音乐更具视觉体验,从而能够跟得上时代的发展。[12]但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秉持音乐的“听觉”地位至上的原则,而不是让视觉占据主体地位。应该是借助视觉更好地表现音乐,将音乐的各项潜在的能力开发出来,给听众们更好的感官体验,享受“听觉盛宴”。

现代传媒技术日益发展,得益于其快速、广泛、及时、便捷等特性,其给人们构建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虚拟世界和信息宝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给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自由、更广阔、更高效的平台。传统民族音乐要想在现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下高速发展,就必须加强融合,提升传统民族音乐的创新力。首先,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创作者来说,可以利用现代视觉文化的传播媒介带来的高效便利,丰富自身的艺术视野,提升自身的创作能力,随时随地高效地欣赏其他风格的音乐创作,及时感知受众对于音乐的需求和反馈,从而立足于传统民族音乐,加以融合发展和创新。其次,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能够活跃创作者的创作思路,丰富创作者的创作风格,让创作者摆脱过去传统民族音乐创作的禁锢,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传统民族音乐要求,又能够让新一代受众喜爱的音乐出来。

当代视觉文化的新媒介特别丰富,但是也需要合理利用,如果利用得当则会让传统民族音乐得到良性的发展。视觉的加入让民族音乐具备了视觉的表现力,能够让画面内的人物情感得到丰富的表达,氛围得到进一步渲染,从而深化民族音乐的表现力、感染力。要学会利用新媒介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传播,比如MTV、MV、电视音乐频道、网络音乐视频,等等。这些都是视觉文化发展的产物,其传播能力不容小觑。但是诸如“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恶搞”“音乐低质改编”“音乐配舞低俗”等问题的出现,也说明了传统民族音乐对于新媒介的运用不够准确。[13]传统民族音乐需要立足于音乐的主体,视听结合,不仅要利用视觉来增强表达效果,更要突出听觉的重要性,提高受众主体听觉上的审美能力。

视觉文化的发展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这些改变和新媒介的出现有着很大的关系。新媒介带来的不仅是听觉转向视觉,而且还让大众审美发生了巨大改变。在这一变化中,如果某些依靠听觉生存却没有做出改变的艺术,就会慢慢地消亡。如果能够适应转化,或者融合进视觉文化,那么就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在文章中我们对传统民族音乐听觉转向视觉进行了探究,不难发现视觉文化的出现对传统民族音乐有着双重影响,其中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一面在于,传统音乐也能够借助新媒介而大大提升其传播能力,促进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而不好的一面在于,其他视觉文化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冲击,大大压缩了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并且其纯洁度、人才流失等现象都让传统音乐的发展举步维艰。所以在当下新媒介的环境中,要想让传统民族音乐在视觉化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生存,就必须重视视觉文化对传统音乐的影响。传统民族音乐对于新媒介的利用和适应能力要进一步加强,同时也要提升受众对于听觉的审美能力,做到在立足音乐的基础之上发展。这样传统民族音乐才能够得到一个良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传统民族音乐的发展仍旧任重而道远。

综上所述,传统艺术形式在新媒介环境下从听觉艺术向视觉艺术的转变是大势所趋。从传统民族音乐与戏曲的发展现状来看,这种转变让传统艺术焕发了新的活力,不少传统艺术在可视化转变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转变的过程中,如何保持艺术的独立、纯粹,既有视觉的美感又有听觉的魅力,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拥有更广泛的空间,还需要更多的探索与实践。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戏曲媒介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