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陇西县治水思路的探讨
2021-12-06林莉娟
林莉娟
(甘肃省陇西县水务局,甘肃陇西 748100)
1 基本情况
陇西县地处甘肃省东南部,总流域面积2 409 km2,境内有渭河和祖厉河两条水系。渭河自西向东经渭源县三合口流入陇西县首阳镇,在文峰镇四十铺村鸭儿峡流出注入武山县,流域面积2 364 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98.1%。祖厉河发源于华家岭,在陇西县内的流域面积45 km2,占全县流域面积的1.9%。渭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陇西县境内干流全长46.1 km,支流主要有14条,其中渭河以南9条,渭河以北5条。除渭河干流、莲峰河、秦祁河、妙娥沟3条支流为入境河流外,其余河流都发源于陇西境内,也在陇西境内汇入渭河。2016年以前由于河道管理界限不明确,河道内无序采砂、围河造田、修建道路等各种侵占河道的行为使得河道萎缩严重,部分地方甚至不见河床踪迹。渭河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占全县自产水资源总量的98.9%,在2015年以前是陇西县城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最主要的水源,也是极其重要的水资源补给区,无论是从流域面积来看,还是从水资源占有量来看,其对陇西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名副其实的陇西县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2 存在的问题
2.1 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
渭河和大咸河将陇西地貌划分为3山2川,即南部边缘石质山区、渭河河谷冲洪积区、黄土梁卯区、大咸河河谷冲洪积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南部边缘石质山区主要以基岩裂隙水为主,水质较好且水量稳定;渭河河谷冲洪积区及大咸河河谷冲洪积区主要为砂砾石含水层中的孔隙水,河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密切,受季节、降雨、入渗时间、含水层厚度、补给潜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潜水主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受地质成因及其构造的影响,大多数地方不具备地下水储藏条件,且大多为苦咸水。水资源的分布不均使得渭河南北生态环境差异明显。
2.2 生态环境脆弱
从总体来看,南部山区生态环境优于北部山区。南部山区系秦岭山区向黄土高原延伸的过渡区,主体地形由白垩系、二迭系、石炭界及震旦亚界等较老的石质岩石组成,部分地区基岩裂隙发育,具备良好的裂隙水储藏条件,同时由于地势落差大、坡度陡、气候高寒,不宜农作物生长,宜种草种树,受人为干扰因素的影响较小,植被较好。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主要以风积黄土为主,土体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遇水后土体会迅速分散、崩解,且抗侵蚀能力很弱,具有自重湿陷性黄土的显著特征。
2.3 农业用水模式粗放
目前,陇西县除为数不多的设施农业育苗基地和食用菌大棚外,其余农业灌溉仍以漫灌为主。农业产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户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的积极性,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又影响当前的灌溉模式,加之农村承包地块分散且面积狭小,不适宜机械化操作,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成本增高。同时农村劳动力人口外流严重,耕种适龄人口逐年减少,农村普遍存在人走地荒现象,导致灌溉面积逐年萎缩。
2.4 管理方式落后
在水量计量方面,农村供水工程主要以机械水表计量为主,农田灌溉主要按照灌溉面积进行收费,由于管理人员有限且承担大量的维修管护工作,使得水费收缴率低,运行管理单位入不敷出。在运行管护方面,由于自来水管大多埋藏于地下,发生漏水时不能及时察觉,易导致路面或房屋等地面建筑塌陷,从而引发诉讼、上访等维权事件,使得运行管理单位的社会声誉受损。在安全监管方面,由于缺乏监控设施、闯入报警设备、水质实时监测设施等设施设备,在易引发安全事件的薄弱点(如蓄水池等)造成群体性安全事件。
3 治水方向
新时期新形势下,紧抓历史机遇,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补齐水利工程短板,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陇西县的治水方向。
3.1 补齐短板,夯实水利基础
一是在渭河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建设区域内调配水工程,将渭河水源输送至大咸河,强化地下水补给,涵养水源,解决大咸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二是建设生态提灌工程,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及淤地坝建设,防止水土流失,增强生态环境修复能力。三是在农业领域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树立水权意识,“量水而行”,引入市场化经营理念,倒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使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3.2 发展智慧水务,提升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由于“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观念严重,加之管理手段落后且缺乏创新,导致管理能力低。因此,发展智慧水务,提升管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当前各种管理矛盾的必要手段。智慧水务以信息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等新型科技手段为支撑,利用信息传输设备将监测信息(如土壤墒情、农作物种类、水质、水量、视频监控、闯入报警等)传输至信息平台,经智能化设备分析后将操作指令下达至自动化设备进行远端管理,同时在信息平台融入移动缴费系统,实现数据融合,为后期各类工程项目评价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便于完善管理手段。
3.3 推行水利工程养护标准化,为引入社会资本奠定基础
随着人力资源成本的逐年增加,水利工程养护成为了运行管护单位的负担,加之没有详细的养护标准,养护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水利工程各部位制定详细的养护标准,根据养护标准进行养护是有效提高水利工程养护质量的关键,也有利于将维修养护工作推向市场,通过物业化管理降低管理成本,为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