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学仲黄山题材水墨画浅析

2021-12-06孙锐刘澧沙

国画家 2021年2期
关键词:黄宾虹水墨画黄山

孙锐 刘澧沙

一、水墨画中黄山题材的意象与实景写生

黄山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情感的画面符号。自古以来因其峻岭奇松、悬崖峭石、云海温泉而闻名于世,成为文人骚客的天然母体,特别是明清时期的黄山画家群可贵的写生意识开启了中国画实景写生的风气,以宏观视觉创作了许多以黄山为母体的经典画作。山本无性情,同样身居此山,深沉心境、人品画格高拔者方能体悟出各具特质的黄山品格,是历代画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例如在岩危石、悬崖峰巅之间生长的松树,因在高海拔、石质较多,又常年低温的恶劣环境下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格外让人在思想上受到激励,因而黄山松成为人坚忍不拔精神品格的象征。“登黄山而天下无山”,游历黄山也成为中国画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际遇,具有一种与其他景物不同的独特文化情感,并始终贯穿于中国艺术家的成长道路。

明末清初黄山画家群的一系列艺术实践活动,给当时一味摹古的江浙画坛带来了活力潮流。黄山画家群中既有包括渐江、石涛、梅清等徽州画家,也有外地画家群体,重视写生记游的山林之气、不泥古的笔墨图式与画家群体卓尔不群的艺术个性,冲破了程式化严重的画坛氛围,“黄山写生”的艺术精神对山水画史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20世纪中后期因黄山松云的奇姿,以及李瑞清、张大千以及黄宾虹等大师对黄山母体的推广和亲身实践,特别是黄宾虹本人标志着黄山画脉在新时代开辟了黄山画家群的新天地。在黄宾虹黄山写生的推崇和“黄山写生”精神的延续下,王学仲于1961年10月游历安徽黄山并创作了一批以黄山为题材的水墨画,发展了现代画家对黄山题材的承接和新的生长点。

二、与黄宾虹的艺术渊源及其艺术思想的影响

黄宾虹1937年8月任北京艺专教授,兼职京华美专主讲山水画史,直至1948年返回杭州。1943年8月,18岁的王学仲赴北平正式入学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学习中国画,并拜识了在京书画名家黄宾虹,这也是王学仲走访最多的一位大师,二人的艺术渊源就此展开。古籍杂乱和舍不得倒出的砚池是王学仲对这位勤劳的“痴画老人”的第一印象,称他为“徽派”画家。王学仲还曾拜读过黄宾虹的《古画微》《虹庐画谈》等著作,还曾写“座中同是嗜痂客,共赏黄翁笔下云。元气淋漓挥墨沈,方知此老思离群。”以表达对黄宾虹画人品与学识的敬重。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山水画家,他艺术成就和“事必躬亲,笔耕不辍”的艺术精神不仅影响了整个中国山水画坛,也影响了王学仲。

黄宾虹认为宋元时期的山水名画之美在于“浑厚华滋”,即山川浑厚,草木华滋。“造化天地,有神有韵”,而画中这一神韵就是黄宾虹所说的“内美”,也是他评定绘画等级的重要尺度。笔墨是实现“内美”的纽带,在《古画微》中,黄宾虹也多以用笔和用墨的画家眼光出发,去审视历代名画家的作品,十分注重其笔墨的意义以及笔墨呈现出来的内美。得内美与笔墨,即得画法与画趣,所以黄宾虹将内美和笔墨作为品评山水画作品的理想楷模。

王学仲认为“野逸美”是中国艺术的审美观。“野逸精神”的提出最早见于《图画见闻志》中“徐熙野逸”,徐熙的水墨淡彩则是“野逸”的笔墨典型,中国道家的“虚清”思想是“野逸”的哲学基础。从荒寒野逸的自然美、忧患隐逸的感伤情怀、平静质朴的平和心态,都是“野逸美”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体现,但始终代表着东方人的独特审美心态。王学仲又将哲理高于形质的文人画,视为最能代表中国民族绘画独特魅力和中国民族绘画之魂的绘画艺术,文人画家以“痴”为突出的性格特点,曾评价黄宾虹“同为嗜痂客”,认为黄宾虹是近代最末的中国文人画画家之一。除此之外,文人画的标志是学问,比起形质美更注重其哲理性,所以文人画的审美形质多体现包含哲理、排除甜俗、稚拙雅谑的笔致和诗、书、画的直观形式。在画面表现上,王学仲相较于黄宾虹的山水画更多“写”的意味,以及诗、书、画综合性的组合结构。

社会变迁下不同的历史背景,不仅影响了画家对画格评判的方式上,还体现在对同一景致不同的审美倾向。“噫!国不自主其学,而奴隶于人之学,曲艺且然,况其大者远者哉!”黄宾虹处于近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和人文同体相生的进程遭遇挑战的时代,秉承本位主义和山水画生命本体的笔墨品格,致力于对抗有清以来的西方文化入侵,将中华民族的强大张力和“民族气节”融入“五笔七墨”之中。黄宾虹在《论中国艺术之将来》中言:“欧风墨雨,西化东渐……至于丹青设色,或油或漆,汉晋以前,已见记载。界尺巧炭,矩所在,俱有师承,往籍可稽,无容赘述。泰西绘事,亦由印象谈抽象,因积点而事线条。艺力既臻,渐与东方契合。唯一从机器摄影而入,偏拘理法,得物质文明居多;一从诗文书法而来,专重笔墨,得于精神文明尤备。”黄宾虹的思路以“夷夏之防”的文化正统为主体意识,通过对东方现实文化判然分明的自我表彰,论及东方文化未来前景的问题。

相较于黄宾虹来自传统精神本体内矛盾同构,而呈现出对欧学居高临下的自信态度不同,王学仲《世界美术思潮东移刍论》是以“美术思潮东移”为主体思想,面临的是改革开放后对西方现当代艺术,尤其是行为艺术和艺术市场化价值观念的涌入,通过论证19世纪中叶至今的美术思潮东移趋势的端倪和东方美学能够净化心灵的艺术形式,而提出“东学习渐,欧风汉骨”的民族艺术预见。他用自己的艺术实践和现当代艺术资源,寻求在保持民族艺术的经验模式基础上,融入扩大山水画的笔墨张力,以其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画面理趣的追求,创作出文人画与现代艺术共生的作品。

三、黄山题材水墨画的笔墨特征

王学仲眼中的黄山生动气韵、云雾变幻、草木华滋,是天地造化的代名词,他笔下黄山题材水墨画不羁选材,或气势磅礴的泼墨黄山云雾,或墨线勾勒的文人韵味,或水墨与敷色一体的升腾之气,创作了《黄山破墨》《黄海起蛰龙》《黄山劲松》《十年愿发黄山梦》等黄山题材水墨画。“狮子林”是安徽黄山景区狮子峰的重要景观,王学仲和黄宾虹两人都曾为“黄山狮子林”创作水墨画,例如《黄海起蛰龙》和《狮子林望松》。黄宾虹创作的黄山,多为浑厚苍郁的巨嶂和青绿铺染的岩壁草木形象,画中远处的山群也多为黄山意象。相比山川形貌,黄宾虹更重视章法中虚实、繁简和疏密的和谐统一,以及浑厚有力的用笔之趣,例如《黄山诸峰图》《黄山白岳》等,构图布置巧妙,画面气韵生动,积墨法与泼墨法、宿墨法的融贯互用,使他笔下的黄山以“黑、密、厚、重”的新面貌拔地而起。

《黄山劲松》中,作者将两株奇崛遒劲的黄山松作为画面主题,顶天屹立的黄山松牢牢地盘在岩石之上,在少泥土的石隙之中顽强生长,与山石的冷静构成动静皆宜的和谐画面。看似作者是描绘了一幅黄山之境,但画里唯一具有动势的黄山松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力的赞颂,也是倔强孤傲的姿态写照。而《黄海起蛰龙》中用笔豪放,画境奇异鲜活,突出了黄山的奇、险、怪的特质。王学仲受中西方融合审美语境的影响极为深厚,从黄宾虹“以圆浑的笔力”和“浑厚华滋”的风格影响,到郭柏川、徐悲鸿对水墨绘画的创新,吸引王学仲的不仅是传统山水画中“天人合一”的古意表达,不循规蹈矩的笔墨更是对水墨画现代元素的探索。黄宾虹画中的题跋多穷跋,而王学仲多以诗词长跋入画,例如《黄山劲松》所提《风入松·迎客松》一词,以及诗词《望海云·云海潮》《迎客松》《黄山探险》《黄山瀑布》和《黄山云海》等,这与王学仲提倡诗书画一体的绘画程式和诗意理趣的画面不无关系。

结论

峰岭皆奇的黄山孕育了数量众多的艺术果实,黄山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自然象征之一。不同画家因“境一而触景之人之心不一”,而具有不同的审美。黄宾虹晚年对黄山画风的首创和中国美学理论做出了建设性贡献。王学仲则秉持中国传统写意精神,吸收了黄宾虹“五笔七墨”中破墨法、泼墨法和宿墨法的绘画经验,继承了黄山题材的水墨画意象,但相较于黄宾虹晚期的“黑、密、厚、重”的画风,王学仲对黄山实景的“再现”则更注重情感和诗意的直接启示。另外,黄宾虹的文人画正统地位的强调和“治学执着”的精神也对王学仲的艺术道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入对比了两位大师黄山题材水墨画的绘画技法和理论积淀,让我们看到了不同历史背景下水墨语言与山水结合的丰富技法,以及黄山题材水墨画多样性表达的可能。

猜你喜欢

黄宾虹水墨画黄山
乘兴看山多
——黄宾虹纪游山水展(上期)
水墨画作品
牡 丹 (水墨画)
黄山日落
《登江阴黄山要塞》
黄山冬之恋
黄宾虹的佳作
黄宾虹的佳作
韩潮水墨画作品
水墨画创作课:如果大树是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