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发展探析
2021-12-06卓静
卓 静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一、引言
2015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第一批取消62项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取消高校现代远程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点)审核。这为网络教育的整体运作模式和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发挥网络教育和人工智能优势,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加快发展面向每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进入新时代,网络教育作为一种被普遍接受与关注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服务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高校自1999年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以来,网络教育呈蓬勃发展态势,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19年底,网络学历教育累计注册学生达3420万。根据教育部阳光招生平台2016年6月底数据统计,全国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共计23601个,其中四分之一设在西部地区,80%左右学生来自校外学习中心。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建设与管理在高校继续教育质量保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重要作用
校外学习中心作为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具体实施的基层单位,目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高校自建自用的校外学习中心,另一类是依托经教育部批准的公共服务体系所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教育部相关政策文件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定义和作用进行了明确规定,此处不再赘述。校外学习中心在配合高校开展运用网络教育方式方面发挥着正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就学习方式而言,有助于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通过网络教育这种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一个泛在学习(同时支持多种终端的学习)环境,这种丰富灵活的学习形式适应学生学习的多样性需求,例如采取看课件、参加在线作业和考试、参加直播课堂、在线参加阶段练习、课程答疑、进行论文写作辅导、获取辅导资料来保证学习质量。这种学习支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学前—复习—考试各阶段),校外学习中心作为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其主要任务即最大限度督促学生增强学习主体意识,熟悉各类网络、线上的学习方法,利用各种媒介诸如QQ、微信群建立起以年级和专业为类别的学习互助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学习交流、教学辅导、解疑答惑,进而有效推进并促成学生完整学习过程的顺利展开。
第二,就具体教学而言,有助于确保网络教学质量提升:实行完全学分制,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计划,尽管这种弹性较大的学分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独立学习能力,但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个体自主学习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为此,校外学习中心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切入点,通过依托主办高校的培训、研修等多种形式,以及在线视频、网络直播、光盘课件和面授等手段,再辅以细致的指导等组织管理方式,适时调控学习过程,确保教学质量;要注意避免传统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形成的依赖性较强的缺点,确保学生的学习和考试得以顺利进行。
第三,就创新服务而言,有助于提供积极有效的教育服务: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调整规划,例如以优势特色专业为突破口,重点通过培养方案、评估模式与技术支持的创新,全面提升网络教育的内涵与品质,有效落实能力导向学习,呼应知识快速膨胀时代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社会诉求,培养能够助力新时代建设的合格专业人才,这就要求校外学习中心积极配合高校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第四,就组织管理而言,有助于规范引导校外学习中心健康发展:校外学习中心既需要分门别类,也需要统一标准开展组织管理。高校可采用精细化管理,做到有针对性处理各项问题和需求,并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相应的政策,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保障学习中心工作有序开展。校外学习中心的发展依托有关政策方针,并以此作为日常工作的基本标准,保证工作开展的常态化。统一的管理标准,能够保障学校在处理各类问题和需求时,实现时效性和准确性双管齐下。对于处于不同地区、性质不一的校外学习中心,高校应通过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保证学习中心健康持续发展,通过实施相关的备案审批制度和进一步深入细化评估、优化流程,保证校外学习中心整体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加强校外学习中心规范化建设,既要注重发挥校外学习中心的积极作用,更要注重提高支持服务乃至学习者学习的质量与水平。作为校外学习中心,应严格按照有关要求执行,并保证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新时代高校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面临的问题
进入新时代,校外学习中心面临一系列新挑战。从外部联系而言,学习中心负责服务多所学校,每个学校的政策不一样,依托的方式不一样,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的应对方式也不一样。从内部管理而言,校外学习中心存在过度强调市场拓展,忽视教育本质规律;强调招生的主导作用,弱化教学的主体地位;办学行为规范缺乏,自我自律监管不力;管理队伍素质有待提升,有效监管及评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一)偏重市场前端,相关政策滞后
校外学习中心发展不平衡影响高校网络教育发展质量,且至今尚未形成国家层面统一的质量监管和评估机制。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偏离轨道,忽视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规招生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校外学习中心重生源数量轻质量管理,尤其是一家校外学习中心往往与多个依托单位(高校)合作,面临因各高校教学管理要求各异、在校生总量偏大带来的问题,且这类学习中心的管理队伍配备与在读学生规模不成相应比例,继而引起辅助教学、考试组织、对学生学习情况缺乏掌控等问题。
(二)技术支持不足,管理能力偏弱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教育未来竞争与发展趋向于精细化管理与服务,这方面校外学习中心的劣势更加凸显。网络教育中的教学技术支持服务是开展其他各项教学服务的基础,剔除校外学习中心的作用,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去争取提高学习方法的外援,原因之一就在于学生没有在适当指导和帮助下去掌握获取支持服务的技术技能。
(三)办学规范度下降,教学质量下沉
师资队伍薄弱、服务意识不强、监管不力的态势使校外学习中心的教学质量缺乏一定有效监控,且网络教育教学分离这一独特学习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要求较高。校外学习中心负责提供多媒体教室、电子图书馆、云教室等学习场所,是实现远程教学过程的重要保证,这些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受网络配置诸如网速、宽带流量等客观条件所限,使教学过程的质量监控效果不佳。
(四)办学创新不足,学习配合度不高
主办高校和学习中心一般侧重于教学工作布置与资源配备,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缺乏必要的投入和持续的关注。网络教育的优势在于学生以个体为中心,可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需要补充的内容进行学习,劣势则在于缺乏应有的学习氛围,师生交互呈现时空分离,交流非同步进行。校外学习中心应配合高校政策导向,创新个性化学习方式,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妥善安排学习计划,获得良好学习效果,也有利于现代远程教育提升质量,改变公众对网络教育含金量的质疑,进一步提高社会认可度。
四、新时代高校加强校外学习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
当前,现代远程教育进入以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为主的变革关键期,校外学习中心是此次变革的关键着力点。在此背景下,高校应通过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的建设管理,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规范管理
1.严格准入条件。
通过出台《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基本条件、作用及评估》等制度,进一步明确规范校外学习中心依托建设单位必须具有法人资格,能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具备从事教育或相关服务资格、相对独立的用于网络教育的场所及教学服务设施,具有进一步扩展的能力等相应条件。针对所有申请合作共建校外学习中心的单位组织实地考察,符合准入条件的需报所在地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批后开展合作,同时接受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例如在选取校外学习中心时,不仅需要关注软硬件及招生、服务能力,更关键要看双方是否有共同发展理念、办学思想和价值观。那些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缺乏对质量和品牌维护的学习中心不应在考虑合作的范围。只有彼此都认同高校主导、学习中心主控、学生主体的理念,才可以考虑合作。
2.严格制度管理。
通过出台《校外学习中心管理暂行规定》《校外学习中心服务规范》《校外学习中心安全管理办法》等系列规定,促进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校外学习中心的职责除配合高校开展工作外,核心在抓服务质量,应严格按照校方的方案和软硬件设施配置要求,建设、管理及维护教学硬件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权限定义及校外学习中心管理模式,严格执行校方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管理有关规定。
3.严格规范人员。
加强对校外学习中心工作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及奖惩制度。校外学习中心工作人员处在与学生直接打交道的第一线,其素质能力对于校外学习中心建设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规范管理校外学习中心工作人员,可采取定期通过双向视频会议、召开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人员工作座谈会、开展业务培训、向校外学习中心每位工作人员发放聘书等方式,以及要求校外学习中心每季度填写《学习支持服务自评表》,定期开展自我综合测评,从而达到督促校外学习中心规范办学行为的目的。
4.严格兑现奖惩。
各校外学习中心应积极配合高校做好所在地省级教育部门的年报年检,通过对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检查评估、电话回访、季度测评、问卷调查等方式,向学员了解学习情况和中心支持服务工作情况。从合作办学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作为奖励经费,对运行良好的学习中心进行奖励,对运行不良的校外学习中心进行通报批评、扣发经费、限期整改,直至停止招生、解除合作关系。
(二)完善相关政策,统一评价标准
注重完善统一评价体系,着重解决难点问题。校外学习中心管理评价体系构建的过程伴随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逐步建立、不断完善的过程。校外学习中心直接面向不同学习者,必须具有辅导和咨询的功能。作为办学主体(主办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是学习支持服务的贯彻者,在政策贯彻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落地难和选择性执行等现象,例如学习支持服务层面,若缺乏必要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措施,极易造成校外学习中心重招生、录取和缴费等环节工作,而轻组织教学、实践活动等环节工作。因此,校外学习中心应根据教育主管部门有关规定和主办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相关文件规定,结合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到人、岗位清晰、统一标准,使各项工作都能得到科学合理安排。
当前,高等学历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模式缺乏标准化的评估指标体系;而学习中心的管理包括学习中心的设立和运行两部分,因此应从这两部分加以制定。
第一,规范学习中心设立条件:现有的学习中心不论是直属建点抑或依托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均应具有教育或培训资质,并以公办机构为主;学习中心数量和规模与办学能力相适应。学习中心具备稳定、符合网络教育学习需求的学习、考试场所和计算机网络等软硬件设施;例如一家校外学习中心至少配备不少于3名以上的管理服务人员;专兼职班主任与在籍学生比例不低于1:200。
第二,提高学习中心运行质量:首先明确学习中心运行规则、完善各项工作要求、细化个人工作负责制,以便各项助学工作有序有效开展。学习中心应参照高校的管理模式,制定招生—教学过程—学习辅导—考试环节—毕业管理等工作流程和操作细则,使日常工作有章可循,并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修订和调整,以便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此外,建立学习中心巡视检查评估机制(可分类细化各项指标或观测点);严格规范学习中心的日常运行行为;并针对检查评估反馈意见及时整改。
(三)加强平台支撑,提升管理水平
在“互联网+教育”的客观环境下,校外学习中心应进一步提高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硬件设备水平,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的使用,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因为教学设备的问题影响教学效果。
1.以教育信息化为先决条件。
网络教育虽然搭上教育信息化这一时代列车,但与国外网络教育相比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国内来看各地区间发展也不平衡。具体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建设互联网、广播网、电信网、有线电视网或电力网等多种可选接入方式的网络环境,配置个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数字电视、移动设备或手持设备等多种可选形态连接的终端设备,以及数据库、WEB、资源、应用、协作等服务器和负载均衡交换机等网络服务器设备等。同时,应采取措施(如专项维护经费、租借服务、捐赠、培训等)支持这些基础设施的有效应用和维护,使其真正发挥效用。
2.以“技术平台和网络资源”为环境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网络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网络教育技术平台的性能越来越强大,且伴随人工智能化时代的来临,由网络教育延伸出的泛在学习和深度学习更激发着新一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相应学习者的学习感受和体验对于平台支撑管理水平提出更高更细化的要求。因而校外学习中心需进一步强化培训观念,配齐配足专业技术人员并进行定期、集中对口业务培训,打破原有的平台和资源认知,重塑新的网络教育技术生态,使各方面工作正常衔接,形成整体合力。
(四)依托高校资源,打造质量品牌
网络教育的特点之一便是学习者可随时随地基于网上资源进行学习。根据政策,除规定高校设立网络教育学院所需的一般办学条件要求外,在网络技术、硬件设施以及远程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有特殊要求,与之相对应所设立的校外学习中心也要具备严格的准入门槛。
1.借力高校信息化建设平台支撑。
一般而言,有开设网络教育的试点高校目前在平台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学历教育平台、培训平台、网上考试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视频辅导课程资源平台等均较好实现融合建设。此外,高校注重加强网站安全建设,改造、更新传统的技术与应用,采用虚拟化、云技术等先进技术,构建一个安全性高、可靠性强的网络教育云应用平台,提供顺畅、高效率的网上教学与管理环境。
2.依托高校升级资源建设,着力提升网络教育质量。
高校可通过立项方式、围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和教学模式、探索MOOC平台网络教学经验,与专业培训平台开展“互联网+”在线教育课程合作;建设网络教育资源开放专题网站,选取高水平的网络教育课程和有特色的非学历培训课件向社会免费开放;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需求,着力解决我校继续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难点。
以我校网院为例,“十三五”期间共完成60个专业上百门课程的移动端改造任务,组织开展省级应用型本科优秀教学团队遴选推荐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评审、认定工作,完成近百门学历与非学历课程资源制作,其中非学历课程申报省级终身教育重点建设项目。坚持优质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探索校际资源共享的合作途径,自主开发制作多门网络学历课程资源、非学历培训课程资源,多门视频公开课在中国教科网门户网站受到社会大众的欢迎和好评。
目前校外学习中心的模式基本上是区域化分级属地管理,这种模式使高校网络教育各项政策很难真正落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校外学习中心的监控难度。针对这一局面,高校不仅需要在网络教育系统内部建立有效运行机制,更需要有效的外部监控评价机制,比如主动跟踪教育部出台的年报年检,在学习中心审批、统考、阳光招生平台、质量监管等环节采取系统化更新,与时俱进进行调整探索,逐步建立起大数据时代网络教育管理模式和质量保证体系,从制度层面为网络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五)转变思想观念,实现终身学习
网络教育这种开放、灵活的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以适应学习者学习的多样性为首要需求,既创造了现代远程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组织和教学管理进行了有效探索,又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做出探索与实践。
1.疫情之下网络教育的应用价值。
突如其来的疫情给高校的传统教学模式带来新挑战,而网络教育以其既有的技术平台、资源建设及支持服务等功能为普通高等教育提供了现实价值的实践导向。例如借助网络教育将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充分融合应用,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共享,以技术创新方式,使学习者在虚拟现实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利用微信公众号、QQ、视频直播、电子信箱等实现在线学习交流和协作。
2.转变思想观念,主动拥抱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
有相当部分校外学习中心对网络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缺乏正确的认识,在办学理念上还有偏差,部分校外学习中心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校外学习中心在管理环节上重前端轻后端,呈现出各种网络教育负面新闻为社会所诟病。校外学习中心应建立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与质量监督体系,将支持服务与质量监督贯穿于学习辅导、资源建设、教学、管理等各环节,修订《网络教育校外学习中心管理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围绕诸如校外学习中心评估规则、服务支持体系等主题,展开常规化、程序化的满意度调查或网格化的过程监控。学习中心应始终将致力于服务社会作为己任,不断探索服务社会的新机制、新模式,建立多元化的服务体系和模式。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切实规范建设与管理好校外学习中心,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中,通过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提升校外学习中心的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网络教育可持续有序稳步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和校外学习中心三方要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在实际工作中有机配合协调,针对新时代校外学习中心存在的问题,加大整改力度,不断优化改进,为建成“人人想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