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视域下创建多元化生产性实训基地路径研究
2021-12-06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彦李天景
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杨彦 李天景
职业教育的精髓在于“职业”,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与职业的深化融合一直是摆在学校与企业面前的棘手问题,校地协同策略从一定程度上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我国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2018 年共出台六部关于推进产教融合、深化校地协同的制度。
早在2017 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对校地协同就如何进一步深化发展做出了纲领性文件,文件指出将校地协同作为校企合作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才资源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而作为校地协同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是提升校企双方人员技能,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的重要措施。校地协同不仅加快转变通过人才创新培养对地方经济、科技支撑引领作用,也进一步优化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社会认可度,彰显学校的办学实力与完善企业用人制度,整合了多方优势资源,顺应了人民期盼已久的办好满意教育的要求[1]。
校内的实训基地建设是提升人才专业能力素质的重要举措,从前期调研的资料可以得出实训基地建设俨然成为各大高职院校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重点研究热点。企业需要高职院校教师为其带来专业化知识,更好地服务企业发展。因此二者寻求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也就成为必然。作为实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生产性实训基地就是很好地适应二者的发展而诞生的新的方式,近年来得到很多学者的重视。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深化校地合作的必由之路,办好多元化生产性实训基地可以极大地为校地双发服务,提升教学质量和生产效率。
1 措施建议
1.1 做好行业调研,为后期实施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古语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行业调研应该坚持两条主线“双业”即行业与专业。除了传统的听专家报告、取业内数据外,我们还应强调多思考、勤实践、多听取、多比较。坚持“五个一”,即召开一次座谈会、走访一个联系点、深入一个企业、精析一个专业、开展一次咨询。召开一次座谈会,即请行业企业对专业建设过程进行把脉问诊,找出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随即作为人才培养修订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走访一个联系点就是长期跟踪一个专业发展,做好成长记录,及时记录发展中的问题,实施修正。深入一个企业就是与一个对口企业建立关系良好、发展互信的企业,定时进行走访调研,了解市场发展现状,人才培养规格。精析一个专业就是把一个专业从产生、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进行详细分析,需要邀请行业企业作为共同审核人进行分析诊断、剖析,并结合市场调研结果,得出诊断结果,为专业今后建设做好铺垫。开展一次咨询,就是定期进行外出咨询,对行业进行系统调研,得出的结果作为实训基地建设的依据之一。
探索校地协同全天候、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全过程,切实提高学校与企业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实际生产力,定期与周边的相关企业、单位召开行业委员指导会,对专业设置进行把脉诊断,同样学校可以对企业的运行提出建设性意见。把每一步工作做细做实,对调研后的数据做深度剖析,做好前期工作,才能为后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 坚持问题导向,在发现问题中寻找正确方向
坚持问题导向首先就是要做足行业调研,有充分全面的调研数据,对调研的数据进行仔细分析,并及时总结,在实际调研中精准发现问题。
近年来,全国许多高校都在积极筹备建设实训室,培养技能型人才已迫在眉睫,以汽修专业为例,随着汽车保有量的日益增长,汽车后市场人才在今后的十年内依然非常紧缺。在建设实训室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棘手问题,这时候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寻求解决问题的时候及时发现问题,不断修正。经过前期调研,将收集的问题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利用。总的来说,根据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纳,主要有①实训室设备过于陈旧,难以满足现代教学需要。可能的原因是学生在实验动手中缺乏专业技能知识的铺垫,“野蛮”拆装,导致设备损害无法使用,或者设备年代已久,缺乏及时的维护保养,导致机器设备老化不能继续使用。②与企业对接存在问题,不能及时架起校企沟通的桥梁,需建立无缝对接的校地协同合作,共同找出问题的症结,不断调整优化条件。③实训室共享机制还存在不足,校企协同不再是传统的合作模式,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加强“互联网+”专业知识,提高信息化水平,需要提高信息化共享参与[2]。
1.3 普及信息化元素,大力倡导校地协同参与;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碎片时代,校地协同合作离不开各方的共同努力,充分利用信息化工具,不断加强成果共享、经验分享机制,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不断查阅文献资料,进行信息共享。其中体现在校企双方不断更新信息化水平,定期派遣校企双方人员参加培训,实现信息沟通无障碍,既可以实现学校加快实训基地建设进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也可以借此不断提高员工的信息化水平,不断为企业今后发展服务。高校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如知网、万方等论文资源可以将有用的信息转发给企业,企业将最新的设备使用、人才培训经验及时转达给学校,实现良性互动。总之在此过程中需要大力普及信息化资源,倡导校地协同参与[3]。
2 具体实施路径研究
2.1 互换校地角色,共同构建校地命运共同体
建设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对双方而言都是共赢的局面,高水平的实训基地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为企业带来更丰富的操作经验。互换校地角色,具体就是学校与企业在办学办企理念上发生转变。将企业优良的文化与学校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突出职业素养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建成企双方紧密结合的命运体,除此之外,实现师资互通、资源共享、专业共建、教学场所互用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关系,在实现校地命运共同体时需要打造一个共性的专业平台,专业是学生进入社会,服务社会的通行证。这时更需要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对接市场、凝练特色、塑造品牌等目标。
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归根结底是培养专业人才,企业需要什么规格人才,学校就按需培养什么人才。同理,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企业也可以按照此标准适当招聘此类人才,即实现双主体育人模式,共同构建校地双方命运共同体[4]。
2.2 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校地协同深度融合
教书育人永远是学校永恒不变的宗旨,培养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永远是学校不变的追求,为企业带来效益是企业不变的宗旨。人才培养质量是关系国家人才战略,创造价值的关键问题。校企双方需要从社会需求规格、现有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地培养创新人才。
如在专业建设中突出亮点、重点等内容。以高职汽修专业建设为例,专业建设不能贪大求全,要依据本次本企本校的实际情况,依据目前市场上对汽修钣金工的需求。匠、师合作打造共赢局面,企业制定专门的教师入职门槛与标准,教师与工匠共同组成专业教学团队,采用短期聘用制,这样的做法有利于实现双方的优势,合力形成教学力量。课程设置要以突出解决实际问题为主导,这时企业可以将日常遇见的问题汇总交给学校限期解决。因此要培养专业素质人才就要把关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需要提前谋划,共同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参与实训室建设的每一个细节,找出校企协同平衡点。体现在师资队伍建设、校企专业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等[5]。
3 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本质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么培养人等问题。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校企协同,驱动创新,是今后校企合作的重要方向之一,作为校企合作重要内容:创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是近年来深化校地协同不可避免的趋势之一。生产性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学生提升实践技能重要手段之一,从研究现状来看,各大高职院校都把实训基地建设放在非常重要突出地位,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就成为必由之选[6-7]。企业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师普及专业知识,服务企业发展,因此各需所需,如何找到校企协同的平衡点,就需要做校地协同深化合作,需要前期做好行业调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普及信息化元素。此外本文还研究了具体实施路径,如校地转变理念,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学习本文可以为今后校地协同背景下创建多元化生产性实训基地路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