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的教学特点及成长路径

2021-12-06

江西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名师教师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是学识渊博、教艺精湛、业绩超群、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教师,他们是立德树人的楷模、教书育人的典范。名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示范效应,呈现出以下特点:以生为本,教书育人;积淀深厚,技能娴熟;常备常新,追求卓越;教学有法,启发开导;各有绝活,精彩纷呈。他们以师为乐,热爱教学;科研反哺,深化教学;实践磨砺,反思教学;博采众长,促进教学。这些要素共同作用,相互促进,让他们成为名师。名师成长的经验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提供了启示。

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是一项荣誉,始于2003年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之后评选了5次(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1年),每次评选100名。2012年开始,中央组织部、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开展国家“万人计划”遴选工作,其中100名教学名师(包含大中小学)的评选是其子项目。高校国家级教学名师是160多万专任教师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其学识、人格、境界与修养令人敬仰。名师授课,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幽默风趣,精彩纷呈,令人如沐春风,回味无穷,他们用智慧与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名师。他们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四有”好教师的先行者,是立德树人的示范者、教书育人的引领者。因此,从2003年开展该项工作以来,学者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教学名师的内涵、成长规律、影响因素、教学方法、培育路径及名师个案研究,教学名师的教学特点散见于上述内容,缺乏系统研究与归纳。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因此,如何教好书、育好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也是目标追求。但“重科研、轻教学”却是本科高校存在的普遍现象,一些教授甚至脱离本科教学一线。国家级教学名师是教师队伍中的典范,他们不仅坚守本科教学,而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高超的教学水平,因此,梳理教学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归纳其在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探究其成长路径,不仅有利于营造重视本科教学的氛围,而且对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教学名师的意蕴

(一)名师内涵

对于教学名师的界定,目前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认识,存在不同的解读。例如:王毓珣认为,教学名师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认可度、美誉度、影响度和突出成就的专业素养较高的富有创造性的优秀教师。[1]结合国家的遴选条件,笔者认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是指在为学与为人方面表现突出、得到同行广泛认可的优秀教师。他们的教学理念先进、道德品质高尚、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技能娴熟、人格魅力突出、学术威望出众,他们具有思想的辐射力、道德的感召力、学术的影响力、人格的凝聚力、威信的穿透力。[2]名师的学识、智慧与人格犹如花的芳香、酒的醇厚,幽香四溢,回味悠长,可以对教师产生引导、示范作用。他们是一部生动、丰富、深刻的教科书,是高校里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值得我们仔细品味、欣赏。[3]

(二)评选价值

2003年国家级教学名师(以下简称“名师”)的遴选,是基于当时一些教授脱离本科教学、教授不教的情况,教育部设立“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名师评选工作是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部分,旨在表彰长期在本科教学一线教书育人、在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表彰名师,不仅是对他们教学工作的认可和嘉奖,更希望在教师队伍中产生示范效应,引领和带动其他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名师立足三尺讲台,演绎精彩人生。他们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引路人,是教学团队建设的领导者。他们是一面旗帜,吹响创新人才培养的号角;他们是一座桥梁,引领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他们是一盏明灯,照亮师生前行的方向。因此,要发挥他们的高端引领作用,需要树立典型,展示名师风采,弘扬名师精神,增强名师效应,产生示范作用,带动教授上讲台,讲授基础课;激励青年教师以教为本,以师为乐;推动学校重视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社会关注教学,关心教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教学名师的教学特点

尽管名师在本科教学过程中由于任教学科、教育对象与教学环境的不同,各具教学特色,但他们又具有一些共性,在教学理念、教学素养、教学方法与教学风格等方面呈现出共同特点。

(一)以生为本,教书育人

名师把学生发展作为教学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以学生为根本,一切为了学生,满足学生需求。他们热衷于本科教学,教书育人,培养人才。

一是重视本科教学,坚守教学一线。给本科生上课,重视本科教学是名师的共同特征,也是国家遴选名师的基本要求。有的名师热爱本科教学是本性使然,是一种精神追求。他们把培养学生当成快乐的事情,享受教师职业带来的成就感。如:王昆扬喜欢教师职业,是因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数学”[4],数学教学是他天然的爱好;汪波怀着一颗爱心从教26年——爱学生……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热爱教学。[5](P32)更多的名师是出于教师的责任和本分,认为培养人才是教师的天职,把教学视为第一要务。还有的名师是基于学生的需要,面对学生的期待,内心受到感染,涌起要讲好课的冲动。如:梅凤翔面对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产生了要把本科教学教好的想法,以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李艳梅眷恋三尺讲台,一旦在教学中敷衍学生,便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言语间不经意地流露出对本科教学的情怀。名师们几十年如一日,不管工作如何繁忙,地位与身份如何变化,总是坚守本科讲台。一些年逾古稀的名师,如张锦池、姜伯驹、阮秋琦、梅凤翔、梁昌洪等,都心系讲台,坚持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从不耽搁。在名师心里,“课比天大”。

二是强调教书育人,一切为了学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名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他们工作的动力源泉。名师总是把教书与育人有机结合。吕明对教师这一职业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成就人、塑造人是教师的天职,作为一名教师,他将教书育人当作实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在三尺讲台上甘为人梯,辛勤耕耘。[6](P105)包国宪基于自己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是教书育人的出发点、落脚点和全部工作的判断准则。[7]名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从学生角度出发,为学生着想,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学生发展。谢苏说:“帮助学生成功是我永远的职责和终生的追求。”[8]郭淑珍把学生比作种子,教师的任务就是确保每一粒种子都开花结果。因此,名师为了“种子”更好地生根发芽,他们扭转陈旧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学生明道正志,熏陶学生人格。正如高晓虹所言:“岁月消磨了教师的姓名和音容,唯有知识永远融化在学生的血液中,留存在人类的繁衍中。”[9]

总之,名师之名在于以生为本,热爱教学,培育英才。用梁延德的话说,就是一切为了学生,这样才能无愧于教师的称号。

(二)积淀深厚,技能娴熟

名师不仅具有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拥有深厚的教学素养,他们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技能娴熟,在教学中得心应手。

一是功底扎实,见解深刻。名师大都知识渊博,具有广博扎实的学科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积淀深厚,对教学内容了然于心,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把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站在学术前沿,对所任教学科有着深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触类旁通。名师通过不断地学习、钻研,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深谙教学之道,具有教学智慧,教学经验丰富,教学风格独特。李梦如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进步。他不仅精通所教学科,还能总结教育规律,并将其升华为自己的教育观和学生观。[10](P22)名师对教学工作独特的认知和见解为其教学创新提供指导。例如,历史课教学名师认为,上课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还要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故事,增加趣味性;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增强其学科素养。张恭庆认为,要讲好本科生的数学课,需要挖掘知识背后的思想。在他看来,如果一堂数学课,只讲成一个推理的过程,即使推导很严密、很清楚、很干净也是不够的。因为数学不仅是逻辑推理,它有很深刻的内涵……逻辑只是工具,是手段,要教给学生的是活的东西。[11](P41)数学教师丘维声则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总之,名师授课站位高远,见解深刻。

二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名师的优势在于具有娴熟的教学技能、高超的教学艺术,他们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达到教学的最高境界。他们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在于他们可以将复杂、深奥的教学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让学生心领神会。但凡名师授课,总是立意深远,然后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层层深入,引人入胜。名师讲述深奥的理论时,用学生熟悉的案例与典故,条理清晰地表述,学生一听就懂。李梦如在教材内容的选择、课堂环节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语言表达的技巧以及肢体动作的配合等方面颇有自己的心得。[10](P22)柳海民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总结,把学生可能感觉复杂而困难的内容,以简要和容易理解的表述方式加以处理,用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来阐释抽象、深奥的理论,把复杂的问题生动化、浅显化。[12]张锦池授课的“深入”是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科研成果,“浅出”则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13]他认为“深入”不易而“浅出”更难。他的学术成果大都来自他给本科生上课的讲稿,他将这些讲稿优化之后继续给本科生上课,教学内容不断深化。龙翼飞授课,每个案例背后都包含着理论知识与法律价值,通过他的精辟分析,法律条文不再枯燥。“没有无味的法条,有的是立法背后的历史和现实;没有干涩的讲述,有的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的火花。”[14]

名师深厚的学术功底,炉火纯青的教学技能,使其授课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精彩纷呈,让学生流连忘返,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常备常新,追求卓越

尽管名师熟悉教学内容,但他们还是非常重视课前准备工作,特别是备课环节,常教常备,力求做到极致。

一是精益求精。虽然名师对教学内容了然于胸,但他们并没有放松备课要求,而是认真备课,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牟志美说:“当好一名老师,必须敬重自己的这个职业,要不断地下功夫钻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15](P281)名师备课,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理顺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内容选择、语言表达、讲授方法、板书设计等都精心安排,教案写满批注,附上案例。张恭庆在每次备课时,都会精心思考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反复琢磨,想好几个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难点。[11](P41)李梦如备课,从内容选取到语言表达,从讲解方法到板书写法,每一个过程都不曾马虎,处处体现着他的用心。对于课堂中要讲的每一个知识点,他同样都是经过一番精心策划的。一堂课结束后,他会以学生所呈现出的真实状态,尤其是自己事先没有考虑到的地方为依据,精心修改教案,进一步完善,并标明下次如何改进。[10](P30)一些名师备课,精细到黑板上的板书怎么写、怎么布局,哪些内容要上黑板都做了安排,因为只有运筹帷幄才能让学生在一堂课的时间里始终跟着你的思路。[16]宋天佑每次备课前推辞一切活动,他设计讲课提纲,查阅教学参考书,编写、试讲、修改教案,熟悉讲授内容。那一句话该不该说、例子怎么列举,都一一写入教案。教案写好了还要反复演练,并在纸上一遍遍地默写,再与编好的教案作比较,直到准确无误。[17]王声湧有课前三必备:完整的教案、清晰的讲稿和教具。他备课时要对所讲授内容的知识追根溯源;抓重点,对重点内容要求学生了解得完整和详细;解难点,对难以理解的知识要求学生搞清楚,弄明白。[18]

二是力求创新。教材内容总是滞后于学科发展,照本宣科满足不了学生需要,正如颜丹平所言:“照教材讲述而没有新内容、新观点、新思想,是‘念书’不是‘教书’。年年一样的教材,但应是年年不一样的教案。”[19]要取得课堂教学效果,需要创新教学内容。因此,名师备课要常备常新,力求在教案的内容与形式上有新意,及时将最新学术成果引入教案,随时更新,这样的课堂讲授才更有激情,能讲出韵味,与学生擦出思想火花。李志义认为:“课常讲常新,课越备越难。学生不再满足于聆听,而要追问;不甘于坐在台下,而要站在讲台上。……为了以不变应万变,就得丰富备课内容,加大备课难度。”[9]2009年阮秋琦受《阿凡达》电影中精彩画面的影响,在备课时将数字图像处理技术与3D立体效果有机结合,引入课堂,创新教学方式,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名师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系统的思考和探索,力求内容与形式的丰富、全面和新颖。他们严谨、踏实、创新的课前准备,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有法,启发开导

教有佳境无止境,教无定法有良法。名师创新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游刃有余,彰显了他们娴熟的教学能力。

一是因材施教。名师授课,有的放矢,因势利导,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他们面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特点,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业基础、兴趣爱好及家庭背景,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张恭庆循序渐进地启发、引导学生,将其比喻为“搭梯子”,他说:“你不能站在楼上对学生喊‘上来,上来’。要帮他们搭梯子,让他们一步一步地走上来。”他认为教学是一件需要踏踏实实认真去钻研的事情,学无止境,教亦无止境。[11](P41)学生基础不同,要求不一样,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不同,因而名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分类培养,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柳海民基于课程教学目标,采用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又能促进学生发展、满足学生需求的有效教学方法,效果显著。

二是启发引导。名师上课,善于开导学生,调动其积极性。他们将启发式教学贯穿教学过程,教与学、启与发有机结合,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培养创新能力。名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名师的作用是点拨开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名师解答学生问题,不是直截了当地说出答案,而是对关键问题进行点拨,学生思考之后豁然开朗。李艳梅要求学生基于学科而不是一门课程的视角进行学习、思考;要求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提问。课堂小组讨论,她不让学生自由组合,而是随机抽签,这样有利于相互启发。她讲授定理,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列举事实,引导学生去探究,最后从中归纳出定理。她说:“学生这些美丽的蝴蝶终究是要破茧而出的,作为教师其作用应该是引导,而不是‘替蝶破茧’。”[20]通过启发引导、观点碰撞,产生思想火花,达到教学相长。

总之,名师授课不是照本宣科,简单重复,而是抛砖引玉,切中要害,画龙点睛。面对学生的困惑,他们能够抓准关键点,捕捉学生的兴奋点,启迪学生的心灵。他们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豁然开朗,进入教学意境,这就是名师的风范。

(五)各有绝活,精彩纷呈

但凡名师都有自己的教学绝活,有着各自的教学风格,有的善于表达,有的长于抒情,有的举止优雅,有的板书美观,有的课件优美,有的兼而有之,他们独具匠心,各有千秋,各显身手。

一是倒背如流。名师授课,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不需要讲义和教辅资料,脱稿讲授。一些名师上课,就是一支粉笔、一杯茶,一开讲,口若悬河,娓娓道来,呈现出一堂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赏心悦目的课堂教学,让学生诧异于其学问之渊博。宋天佑对教案的理解,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各种数据牢记于心,顺手拈来。有时在解题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他都能够迅速流畅地写出来。

二是善于表达。名师讲课,语言精练,表达清晰,滔滔不绝,精彩绝伦。听名师授课,犹如欣赏美妙的音乐,用精准的概念作词,让原理演绎优美的华章,弹奏起伏的思绪旋律,引领学生沉浸在诗意般的学术殿堂。[12]孙正聿从宏观线条的勾勒,到微观细节的阐述,逻辑分析的独白,讲解视角的转换,典型事例的穿插,思想感情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提示,均成竹在胸,运用自如,把听者带进引人入胜的境地。[21]所以,名师的课总是魅力无限,人满为患,以至于多次更换上课教室。

三是充满激情。名师对学生有感情,对教学有激情,他们将满腔热血洒在课堂教学中。名师上课,感性与理性结合,旁征博引,真情流露,配上丰富的表情与到位的手势,令学生拍案叫绝,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柳海民讲课,纵横捭阖,滔滔不绝,用粉笔点击飞扬的思维火花,用手势和身姿,伴以或微笑或凝重的表情,传递对文本的解读。他的课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给人以艺术享受。他根据专题讲授中重点难点的推进和学生情绪的变化,环环紧扣,循循善诱,在不经意的细节上点化、提升学生的主体意识,把教学推向学生积极思考的高潮。[12]

四是形式多样。名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PPT与动画、网络课程等多媒体资源结合,呈现方式多样,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名师的课件,动画、漫画、视频、录像与文、图结合,实物与模型搭配,丰富多彩。宋天佑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语言简练、文字清晰、色彩鲜明、比例准确,加之各种动画图形和可分解组合的立体结构,使抽象的理论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17]王金发拥有150多个教学视频及资源库,是多媒体课件的典范。

五是幽默风趣。有幽默感是许多名师的共同特点。名师授课,声情并茂,生动幽默,诙谐有趣,课堂氛围活跃,所以,听名师讲课是一种美的享受。名师在课堂上,总是挥洒自如,通过幽默的话语、诙谐的语言,把复杂抽象、深奥难懂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把单调乏味的内容讲得形象生动,受到学生欢迎。赖绍聪讲课激情澎湃、幽默深刻、妙趣横生,思路清晰,内容系统翔实。[22]孙宏斌上课,给学生的印象是“谈吐优雅,幽默风趣,充满激情,游刃有余”,因而被学生评价为“有趣、生动、易学”。[23]名师的幽默风趣,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总之,名师授课,思维敏捷,语言风趣,引经据典,出口成章,潇洒自如。他们一个形象的比喻,让学生茅塞顿开;他们一句幽默的话语,让学生流连忘返;他们一句中肯的批评,让学生顿然醒悟。这就是名师的魅力。

三、教学名师的成长路径

有关教学名师的文献材料显示,尽管名师的成长经历各有不同,但又存在一些共性因素,以师为乐是动力,科学研究是源泉,实践磨砺是关键,博采众长是捷径,它们相互作用,形成合力,生成了名师。

(一)以师为乐,热爱教学

名师大都把教育作为一项事业,为之献身;视人才培养为初心使命,“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是他们最大的快乐,也是神圣的职责和使命。有学者对两届200位名师的研究表明,他们都对教育事业执着追求,奋斗终生。这种理想信念是名师成长的前提和基础。

一是热爱教育事业。教育的本质是爱,是爱学生,正如王玉凤所言,好教师的核心素养就是热爱学生,关心他,帮助他,把教师所知道的一切毫无保留地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传授给他,希望他健康成长。名师热爱教育事业,是兴趣使然,也是责任所在。他们把教书育人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也是毕生追求,在这种追求中体会幸福与快乐。所以,名师面对学生时总有一种使命感,希望认真上好每一堂课,想倾其所学而传授,以对得起学生。名师喜欢与学生相处,享受与学生共处的愉快,分享学生进步的喜悦,这样会让他们的心态变得年轻,教学更有激情。

二是实现人生价值。名师都有目标和追求,做个好教师就是他们的人生理想。一些名师认为,学生因为教师而改变,这让他们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真正爱上了教师职业。名师认为教学工作能够培养出比自己优秀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实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因此,几十年来他们一直坚守教学一线,为本科生讲授基础课。温儒敏说:“当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跟我说起他们刚刚踏进北大校园、听我上课的某些回忆片断,说起这些课对他们很有帮助,我会觉得这是最美的享受,比起我发表论文或是拿到奖项还要有成就感。”[9]柳海民把教师工作作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方式,以师为荣。他把教学作为科学、艺术、事业去追求,达到了求真、求新、献身的人生境界。[12]总之,名师热爱教育事业,以教为乐,执着追求,既成就了学生,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名师成长的动力。

(二)科研反哺,深化教学

在名师看来,教学与科研犹如车之两轮,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科研是教学的源头,好的教学来自于好的科研,因为只有研究过的内容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反之,没有科研支撑的教学是肤浅的,容易照本宣科、满堂灌。“只有自己研究过的东西,讲起来才有信心,才有底气,才能在课堂上讲出新东西,才能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把学生领到本学科的前沿。”[24]名师认为,科研是教学的源泉与动力,不做科研的教师,讲授的内容都是别人的,教学缺乏活力,也很难成为好老师。牟志美认为,想要把课讲活,首先自己必须在科研上过硬,把生活工作中的难题作为要攻克的课题来进行研究。[15](P282)名师成长的经验表明,他们教学上的成功,得益于对科研的重视,因为科研成果突出而深化了教学内容,通过科研反哺教学,深化教学,促进教学。王万良认为,大学老师进行科研不仅仅是为了职称晋升,取得创新成果,更重要的是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他不仅注重课堂教学,也积极进行教学研究,累积教学经验。[5](P36)方福前对中西方经济问题进行了长期研究,因而可以在课堂上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将抽象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豁然开朗。柳海民以科研为抓手,为教学提供“养分”。他通过科学研究,掌握了学科前沿知识,了解最新动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站位高,视野宽,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满足学生需求。名师始终站在学术前沿,关注学术领域的新进展,获得新知识、新方法,给教学注入活力,保障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丰富性。所以,教研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通过教学提升科研,是许多名师的有益做法,也是名师成长的源泉。

(三)实践磨砺,反思教学

梳理名师的成长过程发现,他们重视教学的实践锻炼,在锻炼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这是名师成长的共性规律。

一是实践锻炼。名师需要在实践中锻炼、打磨,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学理念的升华、教学规律的总结,都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的。名师在实践中学,在实践中教,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探索,积累经验,掌握规律,促使他们逐步走向名师之路。因此,名师在教学工作中付出了比一般教师多出几倍的努力。王声湧在讲课前,面对空教室把要讲的课从头到尾预讲一遍,预讲主要是练表达、练计时、练板书。[25](P423)名师自从走向讲台之后,潜心钻研,历经长期的实践探索,日积月累,在希望与失望、果断与彷徨之中逐步成长起来,成为名师。实践磨砺使名师掌握了本领,练就了绝活。

二是教学反思。这是名师成长的必要环节,是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丰富理论、提升能力、促进发展的重要途径。叶澜曾说过:“只靠单纯的备课、上课、讲课是很难成为名师的,名师的成长是需要底蕴和技巧的,除了在教育教学中的亲身实践,积累过众多的经验外,还需要日常的自我反思,因为反思是对自己过往的批判过程,在此其中我们可以寻找出自己的成败与得失,以便继续前进。”[26](P44)名师善于在实践中反思、改进与提升,这是名师成长的“催化剂”。多一份反思,多一份收获,多一份长进。杨鹏程在每门课结束之后,都会要求学生对他的教学情况写一份匿名鉴定,不表扬,只写有待改进之处。他如获至宝,分类整理,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改进。胡援成通过督导员听课、学生评教、公开教学等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反思教学,改进教学。名师对教学的反思,促进了他们的自我反省,不断超越自我,进入教学的新境界。

(四)博采众长,促进教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名师善于向他人学习,集思广益,许多名师对此深有体会,受益匪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教学工作只有博采众长,才可游刃有余。名师认为,名师之名,其实只是一个符号和载体,是众多同仁积累和支撑的结果,是在学习借鉴同仁的基础上成长起来的。名师在成长过程中大都遇到过许多好教师,他们各具特色,各有优点,跟随他们,将他们好的做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效果显著。于洪珍是通过教师引导、教学观摩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她受到丁国玺教授的传、帮、带,通过观摩丁老师的课堂教学,获得教学经验,掌握教学技巧。宋天佑从许多前辈老师的讲课中汲取了充足的营养,他将郭用猷老师讲课的深入浅出、于世大老师讲课的速度和节奏,都融汇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并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17]杨进为了上好课,他不断虚心地向老教师们请教教学方法,同他们探讨教学的新思路,也常尽力挤出时间多听别人的课,借别人的备课笔记参阅。[25](P285)名师虚心向专家学习,交流自己的困惑,寻求帮助;了解专家的教学心得,获取教学经验;聆听专家讲课,吸收教学智慧;通过与同伴研讨,交流学习,相互借鉴。王昆扬对他的恩师充满感激与崇敬。他说过,恩师那种兢兢业业的敬业精神以及至死不渝的事业心对于他做学问、做人都影响很大。[5](P49)许多名师的背后都有着老教师的点拨、提携。还有的名师经常与年轻教师交流,吸收他们的优点,改进自己的不足,获得前进的动力;有的名师另辟蹊径,从一些不成功的老师身上获取经验教训。由此可见,名师乐于向同事学习,向专家请教,吸收“营养”,这是他们成长为名师的捷径。

四、结语

“高楼易起,名师难求”,名师的教学特点及成长路径表明,名师不是天生的,是在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这启示我们:一是教师要坚守教育初心。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所在,需要教师牢记使命,以德为先,以师为乐,热爱教师事业,关爱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引领学生成长。二是教师要强化实践锻炼。名师的成长历程显示,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的提升没有捷径可走,需要教师脚踏实地,历经长期的艰苦磨炼,在讲课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三是教师要善于学习借鉴。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同事学习,与同伴互助,相互切磋,彼此借鉴,获得反馈信息,分享教学经验,化解教学困境,丰富教学知识,增长教学智慧,提高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名师教师教学
初·名师 施建东
名师风采
名师直播课
最美教师
向名师致敬 ROTEL CD11 TributeCD播放机 A11 Tribute合并功放
大山里的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