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匠精神”创新培育的途径研究
2021-12-06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王晓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王晓
2019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弘扬奋斗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如今我国立足装备制造实体,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战略目标,核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建设高质量技能性人才培育基地,注重职业精神的工匠素养提升。在提升人才质量过程中,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传承“工匠精神”文化,还要增强高职学生大国工匠的专注度、创新力等个性化素质培养。
1 高职教育对现代“工匠精神”的促进意义
习主席在甘肃考察时讲到: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1]。《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强调,要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相融合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一新使命要求高职教育要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渗透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是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跨越的重点保障。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广泛的社会意义。
2 国外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
在外国近代发展史的脉络中,了解到他们坚守的“工匠精神”是符合时代要求的精致主义和创新精神。德国“双元制”使得校企联合共建职业培训教育体制更加科学。这体现在德国技术工人对至臻工艺的追求远远超越了利润回报。日本政府的倾力支持,日本企业的家族技艺传承,日本“产学结合”模式,以品质再提升为使命追求领域创新。传承者秉承专一的职业精神,促进了本土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美国从职业教育机构、学生参与及职教师资等三方面主体,阐述了政策制定、办学条件、课程特点等多元发展。
3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困境
3.1 “重技轻文”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的社会印象是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技能运用不够娴熟,工作中无法满足现状[2],这是目前高职毕业生职场生存现状。目前,思政教育立意很高,但专业理论与文化传承两者间缺少一个契合的连接点,加上“工匠精神”难以量化考核,致使学生在实践中不愿创新理论知识。
3.2 “工匠精神”的文化传承力度不足
职业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提出:“谋个性之发展”[3]到为“服务社会”的本质理念。职业教育技能不仅是生存途径,还应是个人境界提升、精神理想丰富的生活方式;在获得职业能力的同时,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应同时具备。
3.3 大国工匠人才培养方案不具体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从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企业的深度合作到学校层面的落实,涉及三方交叉合作。目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没有体现对“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教学中也难以体现,缺乏一套科学、完整的培养系统。
3.4 “双师型”的师资层次不完备
高职教师具备高学历,但缺乏企业工作经历;而企业骨干工作繁忙,无法长时间稳定的进行教学工作。高职院校也选派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无法亲身深入一线操作,只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或是观摩学习。再者高职教学工作繁重,不能对所有专业课教师集中进行实操培训。
4 高职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措施
4.1 培养职业习惯为目标
从职业教育培养的角度出发,寄望高职学生在工作岗位中严守“工匠精神”。因此,在新生一入校,就输送认真、精细,追求创新、始终如一的职业素养。另外,高校要以培养制造工艺精湛、创新能力斐然的高技能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以期学生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恪守“工匠精神”。
4.2 厚植校园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具有强大推动力量的隐性教育,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习惯都会受到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在视觉和触觉上感染学生,能够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地养成学生精神气质。
4.2.1 传承深厚“工匠”文化
“工匠精神”其实质就是极致追求生产过程每一阶段的完美性。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建立优秀文化的教育核心体系,提升实效性。为此,陕西工院通过三级实践教学体系与三级学生能力培养机制,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体验和感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营造竞赛文化氛围,通过高层次技能大赛的赛场磨练,使得“工匠精神”代代相承。
4.2.2 精神文化引领,挖掘时代工匠
“工匠精神”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本质需求,可内化为个人品质,表现出与大国工匠的内涵相一致的行为。陕西工院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通过编写校史、提炼校训、建立校史馆等方式,通过特色校园文化塑造和弘扬“工匠精神”,使其得到强化和发扬,不断感染、浸润师生的外在与内心。这与“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不谋而合。
4.3 提高制度执行力度
4.3.1 政府主体明确
要加大“工匠精神”的宣讲力度,引导社会深刻认识培育大国工匠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重要意义。
4.3.2 企业共行并进
一是开展多样化的行业企业技能竞赛,评选优秀的大赛获奖选手和专业技术人员,激励更多员工在岗位上追求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工作品质。二是加大顶岗实习力度。受企业文化熏陶,潜移默化到个人行为,实现工匠精神无缝对接的培育模式。三是根据供给侧需求,提倡资源共建共享,为行企业不同层次、多元岗位,设立多样式“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完备职业创新能力培训和继续教育学历提升二次教育模式。
4.4 “双师型”教师侧重培养
高职院校需强化教师素养、职业精神、工匠技艺,提升“工匠精神”传承的职业教育文化性。宏观规划高校师资再教育,提供各种培训、交流、参观等专业学习机会。可指派专任教师去企业下现场锻炼,掌握一线的生产工艺和技能;加大双师素质、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等后备军的规划培养,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选派优秀教师远赴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学习,加强国内外交流,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多方聘请大型企业能工巧匠,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到教学方式,从实践实习到教师指导,使其精神传承全面落地。陕西工院专业实训教师采用实训教学环境,言行一致展现大国工匠素养,使学生感受“工匠精神”的实质,领悟“工匠精神”的价值。
5 结语
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装备制造业的强盛是我国国计民生的立命之本。2016 年至2019 年中“工匠精神”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只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涌现,才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高职学生素质和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水平。培养大国工匠与培育工匠精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共同参与和协作。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是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完美升级,提升中国制造世界美誉度和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