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21-12-06温睿
温 睿
(牡丹江大学医护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学徒制起源于我国民间传统的传授技艺的形式,其以一个师傅为中心的岗位,采用师带徒、单一的口手相授的方式,这就是传统的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将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的职业教育制度,是一种新型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现形式。2014 年8 月25 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毕业生成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倡导的是 “学生为主体,工学结合,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 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满足这一培养目标。
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高职高专的学情
目前高职院校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学生都是理科生与文科生兼招的,而文科生的比例更高。本专业对基础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文科学生在化学方面的知识储备非常薄弱。高职高专院校课程目前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以知识为线索,重理论轻实践,先理论后实践,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也不适合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理论是其比较薄弱的环节,而动手能力相对强一些,导致毕业生到企业后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适应相应的岗位,毕业生与未来岗位的适用性、实用性之间存在较大距离,并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1.2 教学内容更新较慢
企业产品的检测内容和检测公司的检测内容更新速度较快,此外,高职院校由于经费短缺等原因,实验室和实训室的设备更新的速度非常缓慢,这些导致了教学内容相对滞后,这也导致目前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偏差。
1.3 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匹配
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其教师一定要有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能力, 即双重技能。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这就是 “双师型” 教师。而高职院校的大多数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企业实践经历少,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2 构建基于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2.1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课程标准
常规的校企合作无法满足企业精细化、个性化、高端化的人才需求。校企合作育人制度的设计是构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校企双方遵循 “互融共赢、协同发展” 的原则,实现 “校企一体化” 育人。[2]由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协助调研岗位需求情况,确定毕业生在企业主要从事的岗位群,校企专家共同对岗位进行分析,以满足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为原则,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以现代学徒制办学模式为背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围绕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系统设计 “校企协同” 人才培养目标框架,然后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实用性,讲授知识要围绕工作任务进行,本着 “必需、够用” 的原则,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教育规律。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构建基于岗位群工作内容的复合型课程体系和适应岗位育人需求的专业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融通;充分发挥学校的课程教学优势和企业培训的岗位优势,满足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中学徒工学交替的需求。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由师傅 “领进门”,在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制定适合的课程项目,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行)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
2.2 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突出能力培养目标,真正做到课程设计职业化,课程内容项目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行业化,教学过程仿真化,全面实现“做、学、教”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未来岗位实际工作为教学导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创立情境,引出任务,按照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内容,以内容定教法的课程设计思路,探索 “课堂—实训室—车间” 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 “做中学”,教师在 “做中教”,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学活动中。每一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过程。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设计方案,在课上分工合作,完成生产任务,最后总结反馈,教师点评。具体教学活动采用A、B 双层次教学。现代学徒制班是在拔尖学生培训的基础上,筛选三观端正、相关专业学习态度好、成绩好、实践操作能力强、为人真诚的学生作为学徒开展的培训。实践教学与实际生产交替实施,使教学、实训、生产、培训一体化,使企业生产计划与学院实训教学计划的衔接达到合理化,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3]培养学生的高超的岗位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学生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学习,可以与未来岗位精准对接。
2.3 建立“过程性考核”+“多方式评价” 的考核评价体系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采用 “过程性考核”+“多方式评价” 的课上考核、操作考核、阶段性笔试考核,将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始终。采取校内考核和企业考核、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采取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公平公正地对学生的岗位知识、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学校学习与未来岗位的无缝对接。
2.4 校企双方共同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校企双方合作建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华得门店,门店既作为特华得食品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实训基地,也作为我校食品专业的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学校提供100平方米的场地,教室两间,资金10 万元,特华得食品有限公司投入50 余万元用于购置设备、装潢和流动资金。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4]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企业生产技术工艺的改进、产品研发、学生创新创业。按企业的要求组织生产性实训,实训管理企业化,达到既为企业生产合格产品,又培养了学生技能的目的。教师在实际生产运营中进行教学,真正实现 “学生双身份、学习有工资、教学即生产、毕业即上岗的” 的现代学徒制要求;实现了 “四个融合”:教师、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主体身份,通过真实的生产中育人,教学中生产的双线并行方式,实现学校氛围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内容与真实的生产过程的融合、教师与企业师傅的融合和学生与员工的融合。这样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训练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基本达到同步化。这样既解决了学校由于经费短缺的原因购置实训设备困难,同时也解决了企业用工贵、用工难的问题,还为企业文化、产品在校内和校园周边做了免费的宣传,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学生能够感知作为一名 “企业人” 的价值,并通过一系列渗透企管元素来增强(学生)学徒的企业归属感。[2]这样使学生有了直接参与食品生产设计的真实的教学平台,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结合所学专业,提高职业能力,提升职业素养,真正实现校企双向互通、专业共建、人才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5]
2.5 建立 “双师型” 教学团队
“双师型” 教学团队的建设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参与企业培训等形式融入企业团队;学校引入企业工程师、高管参与校内教学和管理,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同时实现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双向流动。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企业产品卫生质量与安全控制、企业管理制度的培训;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对教师进行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培训;专业教师与企业的工程师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以技术员的身份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设计和改进产品的生产工艺;将门店销售产品引入生产性实训教学,食品专业的教师与企业的资深师傅共同指导学生,同时聘请国内行业知名人士,成立师资团队担任部分课程培训任务。这样显著提高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水平,为校内实训基地培养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 “双师型” 教师队伍。
3 结语
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是检验教学改革是否成功的硬道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成为企业的骨干员工,分布在企业的各个岗位。此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 还时刻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 认可校企合作的企业, 可以更好地融入企业,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学校成为企业技能型人才的储备基地,借以培养更多符合企业需求的优秀员工;学生成熟的实践技能,在实训期间可以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不仅乐于接受,还按规定给予相应待遇,受到企业欢迎。构建基于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升我国高职教育质量具有深远的影响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