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疫情热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生态教学
2021-12-06王涵林纲
王 涵 林 纲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得外国学生能够在日常交际中熟练地使用汉语,并能够从事中国的各项社会工作。在以往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都是重点, 但是在语言系统中,词汇是最活跃的因子,时刻与语言所处的生态系统发生共变,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中的基本词汇却无法满足留学生表达时下社会动态变化的交际需要。目前,相关研究也逐渐重视网络热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高兵、何彦杰(2008)[1],夏历、张冰玉(2016)[2]等。这就需要我们去重新思考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2020 年初的新冠疫情影响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也波动了语言的生态环境,因此产生了一批耳熟能详的热词。我们搜集了120 个疫情期间全国范围内使用频繁的热词,它们是特殊时期下民族情感的动态表达,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状貌。这些热词对中国学生来说理解容易,但它们却是留学生学习汉语词汇路上的 “拦路虎”,尤其是一些谐音类热词,如 “抗疫”“罩夕相处”“疫往直前”“蝠为祸始” 等,这些谐音类词语有的又借用传统文化成语的框架,不免给对外汉语的教学增加了难度。又如“宅家”“毒王”“硬核”“云毕业”“最美逆行者” 等热词,它们背后的焦点事件也影响留学生对它们的理解。疫情下产生的热词该如何教学?如何让留学生理解、运用、方便交际?同时这些热词并非全部适合教授给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该如何衡量、取舍?需要遵循哪些原则?这都是目前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试从生态教学角度出发,探析疫情热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与学策略。
二、生态教学
生态教学包括生态化教、生态化学两个方面。主张把课堂看作一个小生态系统,其中的教师、学生、教学条件和设备、课时、教材、班级的规模等等都属于系统中的生态环境要素,而良好的生态课堂的建构就需要系统内各环境要素的有机配合,达到课堂的生态平衡,因此对外汉语的 “教” 与 “学” 才能有效进行。目前国内关于生态教学、生态课堂等的研究多针对于母语汉语情况下的外语学习,尤其是对英语的学习,例如马爱梅(2019)[3]认为目前的高职英语写作课呈现出教学课堂生态环境的失衡性,提出教学理念要与课堂生态和谐、教学内容要生态化并辅之以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多模态教学。胡芳毅、王宏军(2019)[4]提出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智慧课堂等形式融入到课堂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生态建构,以保证英语教学质量。而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同样也需要生态教学、生态课堂,具体体现为教师对热词的质量控制、解读热词时的背景渗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学生学习情况的实时反馈。下文将详细讨论。
三、生态教学模式下疫情热词的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心理学中的术语。广义既包括教的策略又包括学的策略,而狭义则专指教的策略,我们取其前者:即在特定教学情境中为完成教学目标和适应学生认知需要而制定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是一个需要老师和学生双向成全的相辅相成的动态过程。基于生态教学视角,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教师对疫情热词选取的把控
对外汉语教师在进行疫情热词教学时,要遵循 “去粗求精” 的原则严格把控哪些热词可以进入课堂,哪些热词需要剔除摒弃。
首先那些积极向上的、有趣味性的热词可以作为教学内容,例如 “最美逆行者”“罩夕相处”“疫往直前”“毅心移疫” 等,这些热词是留学生经常耳闻目睹的、手机电脑等网络媒体中高频出现的词汇,它们既展示了中国积极抗疫的正能量,又蕴涵着传统文化中团结一致、不畏困难的精神。而像 “沦陷地”“毒王”“散装江苏”等有损国家团结向上、消极的热词则要摒弃,同时像 “抄作业”“芳芳日记”“吹哨人” 等具有争议性的热词也应避免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一些关于政治性的热词更是要避免提及,因为留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国家,政治利益是很敏感的话题,生态教学中只讲知识,不谈政治。
其次,实用性强的高频热词也是教学的对象,例如留学生每天都接触的 “新增病例”“疑似”“确诊”“隔离”“健康打卡”“戴口罩”“测体温”“宅家” 等基本的生活用词,由于实用性强,因此有教授的必要。尤其要让学生理解 “宅家” 的感情色彩,在疫情暴发前,“宅” 是一个消极融入社会、内向闭塞的贬义色彩的词汇,但由于疫情的特殊背景,“宅” 成了积极健康的词,“宅在家,少出门” 成了全国上下最推崇的行为。类似的还有“以独攻毒”“不约而同” 等。
最后对于那些能产性强的语素、词汇要积极地教授给留学生,以帮助他们理解词汇的构词特征,加速对词汇意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可以让留学生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这些热词,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例如词语模 “云X” 类的热词,围绕 “不出门,不聚集” 的主题创新造词,展现疫情下人们独特的生活百态:
云聚餐 云拜年 云跨年 云祭扫 云指导 云毕业 云阅览 云办公 云蹦迪
云监工 云火锅 云会议 云两会 云选会 云课堂 云观展 云购 云赏……
帮助留学生掌握词语模 “云X” 的造词特征和规律,既方便学生对词汇本身意义的理解,也有利于他们主动创造新词,培养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的能力,积极地投入到汉语交际的实践中来。
(二)教师解读热词时的背景渗透
新冠疫情作为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是热词产生的直接原因,这些热词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文化。教师在教授疫情热词时要注重语境渗透和文化渗透,让学生明白这些词语使用的具体语境,尤其讲清楚某个词汇的来源、背景和使用条件,让学生真正掌握词汇的用法。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词汇,尤其是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词汇则要讲清楚词汇的来龙去脉,例如上文提到的谐音类成语热词,这些词汇是借用相应的成语音和义,若要明白 “疫往直前” 则应先理解成语 “一往直前” 的含义,若要理解 “蝠为祸始” 则应先理解中国固有的 “福祸相依” 的哲学内涵,之后再理解 “蝠为祸始” 的字面含义。总之,对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有一定要求,其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词汇层层解剖,每层含义的背景都需要讲透。
(三)教学形式的新创性与多样性
大数据背景下的教学,早已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尤其是对外汉语教学,由于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行不通。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要变填鸭式教学为渴望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求知。在具体实施时可将某个热词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该词语的含义,然后再揭秘式地将该词的事件以动画或视频的形式展现,让学生的视、听、说、感觉和思维共同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像 “十八线主播” 和 “室内流浪汉” 等比喻性的热词,则可以通过图片的形式让学生明晰本体 “线上教学的老师们”“疫情期间宅在家里不顾及个人形象的人” 和喻体 “没有名气的主播”“流浪汉” 之间的关联点,以此理解这些词汇的真正含义,也可以鼓励学生仿照此类构词方式进行造词。总之,教学过程中要让课堂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要素都尽量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
生态教学最重要的就是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把学生当作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并将一切有利于词汇教学的场景和要素 “还原” 出来,让学生在恰当的语境中理解热词,进而才能真正地掌握词汇。而最好的反馈就是学以致用,让学生能熟练地使用所学的热词,在合适的语境中学习词汇,再通过交际实践用所学词汇表达某种社会现象,这是一个动态的相辅相成的过程。
那么,如何检测学生是否达到学以致用的程度呢?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进行情景化造句,也可以进行情景化表演,以此加深学生对热词的理解和交际。情景化手段也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习的乐趣。对于留学生来说,理解词汇意义不是重点,重点是让学生明白使用该词的语境和条件,让他们像使用母语一样用汉语表达身边的现象。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从一定的教育和教学目的出发,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对教学过程客观规律的认识而制订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教育学中的 “九条教学原则” 是反映教育规律的普遍性原则(刘珣,2000 :94)[5],对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二语教学都是适用的。本文提到的教学原则是针对疫情中的热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需要特别遵循的教学原则,主要是以教学内容(合适热词的选取)和教学对象(留学生的特殊性)为出发点进行观照的,包括以下四个原则:
(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疫情热词作为教学内容,需要教师在选词(即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时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即教师对学生传授的知识应体现科学的正确性,这是一切学习活动的前提,尤其是此次疫情热词中具有争议性和错误的词语、一些带有政治歧视的 “污名化” 词语要坚决抵制,禁止流入课堂。同时,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包含并渗透思想性,要选取那些能弘扬我国甚至其他国家在抗疫面前的积极正能量、能够传递 “命运共同体” 的国际价值、能够体现互帮互助、舍生忘死、勇于奉献、上下一条心的热词,在热词词汇科学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二)统一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差异性,因此就需要教师明确培养目标是什么。针对此次疫情热词,我们将教学对象分为两类,一是在中国正常读书学习的留学生,二是有明确学习目的的专业留学生,如希望从事某个领域的社会工作的学生。对于前者需要按照正常程序进行统一词汇教学,而不必对某行业热词挖掘太深;对于后者则要因材施教、专业化和精细化,例如此次新冠疫情中有关医学的热词,对于学医学药的留学生就可以深入、全面进行教学,相关热词如 “复阳”“零号病人”“拐点”“咽拭子” 等;而与经济相关的热词,如 “隔离经济”“地摊经济”“盒区房” 等则可以进一步对学习经济的留学生渗透。无论是统一教学还是因材施教,都旨在使得每位留学生在学习热词时能够有更大的兴趣和有充分的个性发展, 这也是生态教学推崇的课堂呈现。
(三)系统性与循序渐进性相结合的原则
“系统性”是指教学内容——“疫情热词” 的系统性。2020 年的新冠疫情所产生的热词不是某个阶段、某个单独事件的热词,而是贯穿疫情始终的各个阶段的动态性热词,比如疫情前期的 “隔离”“确诊”“武汉” 等,疫情高峰期的 “封城”“方舱医院”“最美逆行者” 等,以及疫情后期的 “黑龙江”“跨境输入”“复工复产” 等,这些热词在教学过程中要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社会热词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够 “构拟社会现实”,通过系统性教授这些热词,可以让留学生身历其境般了解疫情事件,从而提高语言交流能力。而 “循序渐近性” 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要系统、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另一方面也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尤其是留学生的认知特殊性,教师在讲解热词时语速要慢,要有足够耐心,同时要关注词汇的背景和语境,让学生们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地掌握疫情中的相关热词。
(四)量力性原则
学情是生态教学始终要关注的点,它要求教师在教授词汇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教师对知识的数量、质量和难度的要求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刘珣,2000 :96)[5],即为 “量力性原则”。我们认为教学中的 “量力性” 主要指 “适度原则” 与 “过度原则”。前者体现为教学内容的 “少而精”,后者则要求教师督促或建议学生对于新词的学习程度理论上要达到150%,即教师完整教完新词汇后,在学生已经掌握其涵义、使用条件、语境和背景后鼓励他们再继续练习或复习一半的时间,此时的记忆效果最好。
五、结语
2020 年的新冠疫情是继 “非典” 后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公共卫生事件,而这种社会事件也是一种语言事件,因为疫情热词的产生和流行是社会事件暴发的余震。疫情热词的教学能更 “接地气”,能让留学生感受更真实的中国和汉语。它与其它网络词汇一样,有必要纳入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而疫情的 “严肃性” 和留学生的 “特殊性” 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更要关注教学生态。本文探讨疫情热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生态教学策略,主要体现为教师对疫情热词选取的把控、解读热词时的背景渗透、教学形式的新创性与多样性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及时反馈;并对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的教学原则进行必要的阐释。笔者认为教师积极进行新词语教学、适当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穿插当下热点事件的热词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教材、大纲等滞后的不足,同时可增加留学生学习的趣味性,提高他们使用汉语的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