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稻田泥鳅田螺综合种养技术

2021-12-06焦晓磊

渔业致富指南 2021年19期
关键词:排水口网片苗种

○杨 海 罗 煜 樊 威 焦晓磊 苏 建 卓 婷 邓 语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四川省出台加快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指导意见,同时把稻渔综合种养纳入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稻田综合种养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的一种生产方式,在稳定水稻生产面积前提下,实现“藏粮于技,藏粮于地”,达到提高稻田综合生产能力、综合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同时也是当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的工作措施。

一、稻田选择及建造

(一)稻田选择。稻田选择四周遮挡少向阳、淤泥较浅、保水性强、水源方便无污染、生产道路和电力配套设施完善的稻田,稻田面积可几亩,也可以几十亩。

(二)稻田工程化建设。

1.田埂建设。老旧田埂进行整形加高加固,新建田埂要规划设计,进行标准化整型,田埂高1.0-1.2m,宽0.8-1.0m。田埂两边要有一定的坡度,田埂外则坡度为1∶0.5,田埂内则坡度为1∶0.7-1,这样可减少田埂垮塌。

2.鱼沟挖掘。在离田埂内则1.0m左右的位置挖掘鱼沟,按1∶0.7-1的坡度挖掘,鱼沟挖成倒梯形,上口宽1.5-2.0m,底宽0.8-1.0m,沟深1.0-1.5m,鱼沟两边一定的斜坡可减缓垮塌。鱼沟的形状根据田块面积大小挖掘,挖掘面积不超过田块面积的10%。田块面积大可挖成“U”“口”“十”“丰”字形,田块面积小,只在田块一端挖成“一”字形,并在稻田的一端留下机耕道,便于水稻收割时机械操作。

3.进排水口及防逃设施。进排水口可选用砖、石块和PVC管等材料修建。进水口高于稻田,在稻田最低处挖掘排水口,排水口与所挖的鱼沟底部位置持平,便于排干田里的水。排水口如果用砖、石块等材料做成,须在排水口两边安装两层铁丝网,铁丝网要埋入泥里10-15cm。内层网眼较密,外层网眼大一些,内层网在投放苗种初期时要用较密的塑料网片蒙住,防止泥鳅逃跑。选用PVC管材料做排水口,将PVC管在田里的一端用较密的网片蒙住,防止泥鳅苗逃逸,在稻田外安装同样大小的PVC管和弯头,用PVC管的长短来调节稻田中的水位。

4.防鸟天网。用网径2-3cm的尼龙网片履盖在稻田上方,网片用尼龙纲绳引领并扣在田埂四周,网片完全压在田埂上不留缝隙,防止鸟类偷食泥鳅和田螺逃逸。

二、水稻品种选择和栽插

(一)稻田除野。

稻田在栽插水稻前10-15天,要进行野杂鱼(乌鱼、鲶鱼、黄鳝等肉食性鱼类)、小龙虾、水蜈蚣等敌害生物的清除,防止敌害生物在投放泥鳅苗后捕食鳅苗,减少稻鳅种养的损失。将田中水放至深3.0-5.0cm左右,用生石灰50-75kg兑水全田泼洒,清除野杂鱼、小龙虾、水蜈蚣等敌害生物。

(二)水稻品种选择及栽插

水稻选择抗倒伏、抗病力强、高产优质品种。水稻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栽插,稻田基肥宜在水稻栽插前5-7天施用发酵有机肥,每亩施有机肥300-400kg或水稻专用肥30-40kg。水稻栽插采用在鱼沟的两边密植,利用鱼沟边际效应提高水稻栽插数量,每亩栽插在1.0-1.3万株,以确保水稻产量在挖鱼沟后不减产。

(三)水稻管理

用药应选用低毒高效农药,不可错用剧毒药,采取喷雾等方法施用。施药前应疏通鱼沟,加深水位。乳剂农药露水干后喷,粉剂带着露水喷,减少药落于水中。也可半块田轮流喷药。发现泥鳅、鱼有不适,立即换水或加注新水。也可利用昆虫趋光习性,采用太阳能杀虫灯有效消灭害虫,对于减少农业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为发展现代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三、泥鳅混养

(一)苗种投放

稻田以泥鳅养殖为主,投放田螺可以利用田螺底栖生活、杂食性的特点,摄食水底的残饵和底栖生物,改善稻田底质。搭配团头鲂可摄食稻田中的野杂草及部分水稻老叶,鲢鱼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达到调节和改善水质的效果。泥鳅苗种的投放时间在水稻栽插后3-5天投放,田螺在水稻栽插后5-7天投放,搭配的鱼类在水稻栽插后20-25天内投放。

1.水体消毒

稻田在投放泥鳅苗前3-5天要进行水体消毒,可使用生石灰、漂白粉等药物进行消毒。生石灰兑水全田泼洒呈5-10g/m3水体;漂白粉兑水全田泼洒呈2-3g/m3水体。

2.苗种投放

泥鳅选择生长快,不易钻泥、易捕捞的台湾泥鳅。苗种体表无伤痕、无病害,活动力强,大小规格一致。鱼类选择团头鲂和少量鲢鱼。苗种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或1mg/L漂白粉溶液浸泡5-10分钟。泥鳅苗种规格为体长5-7cm/尾,每亩放养1.8-2.0万尾,田螺规格为体重5-10g/只,每亩放养4000-5000只,团头鲂苗种规格为体重50-100g/尾,每亩放养40-50尾,鲢鱼体重50-100g/尾,每亩放养10-15尾。

苗种暂养:泥鳅苗种放养时,先在稻田的一端用网目较小的网片围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水体,将网片的下端埋入泥中,防止泥鳅苗种从网片下沿逃跑。由于泥鳅苗种较小,暂养便于投喂、观察和管理,暂养一段时间后放入大田中。

(二)泥鳅管理

1.饲料投喂。应选择蛋白质较高的饲料投喂,一般投喂蛋白质含量40%左右的颗粒饲料,田螺不单独投喂饲料。投饲量前期以总体重的3%-5%,后期以总体重的7%-9%投喂,每天投喂饲料以大多数泥鳅吃饱游走为宜,或投喂饲料后以0.5-1小时吃完为宜。每天分两次投喂,早上投喂饲料总量的30%-40%,傍晚投喂饲料的60%-70%。水温在25-28℃时,加大投喂量,水温在30℃以上时减少投喂量。

2.水体管理。随着水稻的生长状况调节水深,适当控制水位,一般水深掌握在田面上15-20cm,随着水稻的生长适当提高水位。高温季节在不影响水稻生长的情况下,可适当加深稻田水位。经常用生石灰化浆在鱼沟泼洒进行水质调控,既改善水质,又消毒防病。每15-20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水或漂白粉水溶液。高温季节或水体富营养化的时候应泼洒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调节水体,并用药物适当改底。水稻收割后尽量加深水位,增大水体空间,促进泥鳅生长。

3.巡查管理。每天做好稻田巡查和日常管理,做到“三防”、“三看”。即防病、防逃、防盗;看天、看水、看鱼。根据每天了解的情况确定饲料投喂量、水质调节、病害防治等工作。

四、病害防治

(一)微生物引起的疾病防治

1.赤皮病:此病对泥鳅危害大、发病率高,由杆菌引起。症状为,先是鳍条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呈灰白色,肌肉开始腐烂,肛门部位发红,继而在这些部位出现血斑,并逐渐变味呈红色,严重时出现鳍条脱落,不摄食,直接死亡。主要流行于夏季。

防治方法:应避免鱼体受伤,苗种放养前应用4%的食盐水浴洗消毒;8%溴氯海因粉泼洒,泼洒浓度每立方米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15天泼洒1次;10%聚维酮碘溶液泼洒,泼洒浓度0.5-1.0mg/L,疾病流行季节15天泼洒1次;氟苯尼考粉拌饲投喂,每千克体重5-15mg,每天1次,连用3-5天。

2.水霉病: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后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防治方法:10%聚维酮碘溶液泼洒,泼洒浓度0.5-1.0mg/L,疾病流行季节15天泼洒1次;用800mg/L的食盐与小苏打合剂(1:1)泼洒。

(二)寄生虫引起的病害防治

1.车轮虫病:寄生于腮部和体表。患病后摄食量减少,离群独游,严重时虫体密布,如不及时治疗,会引起死亡,流行于5-8月份。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塘;用车轮净等药物进行治疗。

2.纤毛虫病:患病后行动较为迟缓,对外来刺激反应比较慢,体表粘液有滑腻感,镜检可见钟形虫、累枝虫、斜管虫等纤毛虫类原生动物及丝状藻,严重时导致其死亡。

防治方法:保持虾池水质清新、底质良好,定期使用“全效底改片”杀灭底部厌氧菌,改善底部环境;使用“纤虫净”“纤毛虫清”等杀虫药直接杀除。

项目基金:2020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试点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关键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通联:641000,四川省内江市农业科学院 电话:15196735945)

猜你喜欢

排水口网片苗种
铜合金编织网网片阻力水槽试验研究
关于溧阳市青虾“太湖2号”苗种扩繁体系生产情况的公示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滴水兽
简析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苗种选购与放养技术
排水口工程对京杭运河通航条件的影响研究
腹腔镜和开放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研究
可裁剪地漏过滤网
宁夏银川市成为西北最大水产苗种集散中心 等
硅胶排水口过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