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猪疫情”与“猪周期”叠加致肉价波动为契机建立新时代立体生态养殖产业链

2021-12-06黄德尚

家畜生态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绿色生态猪瘟猪肉

黄德尚

(湖北省建始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湖北 建始 445300)

非洲猪瘟是1921年在肯尼亚首次被发现至今,全球已有近7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疫情[1]。2018年全球共发生650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涉及25个国家和地区[2]。自2018年8月非洲猪瘟传入中国后,已有122起疫情,包括119起家猪疫情和3起野猪疫情,遍及30个省份[3]。伴随非洲猪瘟对中国存栏猪数量的影响,导致猪肉严重短缺,最终以猪肉价格为轴心,其他主要肉产品(牛肉、羊肉、禽肉等)价格也随之快速推高[4]。这种“肉慌”心理反过来又进一步加重了中国猪肉生产者、经销者和消费者对非洲猪瘟疫情的无端恐慌和对肉类产品的肆意炒作,加上2~3年“猪周期”和“中美贸易战”的供需四重叠加共振效应,致使猪肉价格在短短几个月就暴涨了1倍之多,其他肉产品价格也随即上涨近30%[5]。从经济学角度看,一旦肉食产品价格上涨,回跌的空间有限,将直接快速抬高CPI指数。为了稳定肉产品价格,恒定CPI指数,确保养殖者的利润,应以“猪疫情”、“猪周期”、“猪炒作”、“外贸战”四重叠加致肉价上涨为契机,充分发挥基层农业专家或畜牧兽医工作者的专业技术优势,根据不同地区特点重新编织区域性“种-养-销”绿色立体生态养殖产业链。

1 2019年中国肉产品价格变化情况

2018年8月以来,由于非洲猪瘟和“猪周期”的叠加,加上中美贸易战和商业投机性囤积哄抬炒作,加速了中国肉产品价格暴涨,肉价居高不下,超出了居民心理价格承受能力。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1月至7月,中国居民平均CPI比2017年同期上涨2.0%,平均涨幅态势稳定,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7%,对CPI影响0.33个百分点。2018年8月,CPI同比上涨2.3%,其中食品价格上涨2.4%,对CPI影响0.46个百分点,较1月至7月上涨2.3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回落0.1个百分点。2019年10月至11月,CPI分别同比上涨3.8%和4.6%(一、二、三线城市CPI分别为114、119和121点,较上年度同期分别增长7、8和10个点),较同期相比食品价格上涨15.5%和17.3%,涨幅扩大了4.3和4.9个百分点,其中11月份猪肉上涨101.3%,羊肉、牛肉、鸡鸭肉和禽蛋类涨幅在12.3%~21.4%,肉类占总CPI涨幅的近2/3,而鲜菜下降10.2%,鲜果下降0.3%。截止11月19日,尼尔森发布的中国第三季度消费指数为114点,持续高位。幸好降费减税政策的落实,使中国在严重“猪疫情”、“猪周期”、“猪炒作”和“外贸战”四重因素叠加共振的严峻形势下,CPI指数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区间内。与此同时,工业生产PPI(出厂价格指数)却同比下降了1.6%,美元汇率突破7点。表明CPI快速上涨的关键因素与猪肉价格密切相关,呈现“高通胀风险”,而工业生产PPI 却呈现出“高通缩风险”。如果国家宏观调控降息或降准,势必加剧CPI通胀,刺激资本神经,干预对外贸易,进一步影响民生。因此,要稳定CPI,增长PPI,必须从根源上遏制推动肉价快速上涨的机制。

2 推动中国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多因素共振机制

2.1 难控性“猪疫情”是促进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启动机制

自1921年非洲肯尼亚首次发现非洲猪瘟以来,先后传入西欧、南美洲及俄罗斯,之后定殖于高加索地区长达40年之久[6]。近5年传入乌克兰、白俄罗斯、波兰、摩尔多瓦、罗马尼亚等国。2018年8月首先传入辽宁,之后在短短的1年内遍及中国30个省份。为迅速遏制传播,控制疫情,2018年8月以来,中国宰杀并处理了感染、可疑感染或疫区生猪100多万头,造成国内存栏生猪下降超过16%,相当于850万t猪肉供需缺口[7]。因此,这次难控性“猪疫情”对中国肉食产品消费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由于中国对猪肉产品依赖性很强,是一个生猪生产、肉食加工、肉食经营、肉食消费的大国,在短时间内,造成民众“肉慌”心态自成必然,形成加快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启动因子。

2.2 规律性“猪周期”是促进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叠加机制

“猪周期”是猪肉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中价格周期性变化的一种特有经济现象[8]。主要原因是由于生猪或猪肉价格受市场经济“价高伤民”与“价低伤农”的自然调节所致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其周而复始的典型循环轨迹包括6个环节,即:①生猪或猪肉价格上涨;②养猪户存栏母猪增多;③生猪或猪肉供应增加;④生猪或猪肉价格下跌;⑤养猪户存栏母猪淘汰;⑥生猪或猪肉供应减少。

在发达国家,“猪周期”时间相对较长,一般循环周期为8~12年,且每次“猪周期”对养殖者和消费者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9]。中国也已形成较为明显的“猪周期”规律,一般循环周期为3~5年,且每次“猪周期”对养殖者、经营者、加工者和消费者的影响较为明显[10]。其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

第一,生猪生产的盲目性与新时代区域性人口分配和倾向性品质需求的失调。首先,中国生猪生产大多是小户型、传统型、零散型养殖模式,真正形成现代化规模化养殖的不多,这与中国快速进入工业化、城市化的新时代明显不同步[11]。其次,由于大量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园区建设,使得劳力、资金、用地快速重新分配到工业和人口集聚的大都市,挤占了生猪生产和发展空间。最后,伴随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的不断涌进,在猪肉数量需求本身就急剧上升的同时,加上日益增长的居民生活水平和新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形成严重的“养户少”与“食户多”的供需矛盾和“品质低”与“要求高”的供求矛盾。这种脆弱的无序养殖模式与供需环境,本身就缺乏市场信息的快速捕获力和市场需求的精准预测力,只能听天由命随价格盲目性扩张或恐慌性退出,很难抵御疫情风险和市场风险,自然与新时代人口分配的区域性重构和品质需求的倾向性消费容易失调,形成明显的快速“猪周期”在所难免。

第二,监测预警的难控性与养殖户浮躁性养殖模式和随意性养殖技能的共振。

首先,推广者、生产者、经营者和监管者的步调不一致,是“猪周期”节律的调控性启动键。中国生猪业已发生多次周期性大幅度波动,几乎每隔3~5年发生一次[12]。其根本诱因是: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生猪生产宏观推广的规划度低、场地区域的格局性差、饲养技能的均一性杂、养殖模式的浮躁性强、市场经营的随意性大。这必然导致先天综合利用的循环性弱、稳定发展的后劲性小、数据反馈的精准性差、市场疫情的可控性难,加上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存在利益、税收、信息等因素的交织叠加,不能及时有效的形成工作合力,致使从饲料、场地、种猪、仔猪、育成猪等猪肉的生产源头,到加工、贮存、运输、销售、消费的经营环节,再到监督、预警、应激、环保的政策保障,相对独立性强,难以紧密衔接。这对于生产者与经营者来说,尤其是散养户与小商贩是致命的。因为他们被困在相对狭小孤立的养殖圈和经营圈内,就只能依靠当年市场行情而盲目规划来年养殖和预期来年收益。鉴于以上多因素的共同交织叠加共振,就像启动“猪周期”循环的“按钮”,调控着“猪周期”的节律循环,造成生产者与经营者的计划永远跟不上市场变化,难以形成远期持续性的“产-供-销-控”产业链,深陷于“蛛网困境”,始终随着“猪周期”形成周而复始的“大赚”与“大赔”节律,既是必然也是偶然。

其次,生产者浮躁性养殖心态,是助推“猪周期”节律循环的联动性循环泵。对于生产者来说,效益是其追求的最终目的,品质是猪产业持续发展的灵魂。其中,效益源于少投入、快产出、多销售,是猪产业发展的生长激素。品质源于优猪种、优饲料、优养殖、优环境,是猪产业持续的长寿基因。由于生产者在利益的驱使下,往往浮躁心态急剧膨胀,一时忘记了科学养殖,忘记了市场规律,丢掉了格局意识,盲目无序扩大规模,只求效益,不求品质,甚至不择手段,超量使用抗生素、饲料添加剂(激素、重金属、微量元素、氮、磷等)。这样,与新时代人们健康消费理念悖逆性蛰伏,导致周期性的效益剧增,而周期性的品质剧降,最终形成往复性循环的“猪周期”。生产者这种浮躁性养殖心态是“猪周期”存在的代际基因,始终被动地与“猪周期”相互周旋,形似一个联动循环泵推动着“猪周期”的周而复始循环。

2.3 投机性“猪炒作”是促进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内讧机制

经营者投机性炒作心态对于“猪周期”循环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对于经营者来说,差价、信息、炒作、投机不可或缺。其中,“差价”是经营者赚取利润的关键来源,“信息”是经营者捞取高额利润的重要路径,“炒作”既是经营者获取最大利益的惯用手法,又是加速养殖者盲目无序扩大规模、只求效益、不求品质的重要推手,“投机”既是经营者捞取不义之财的主要手段也是经营者尔虞我诈突破道德诚信底线的重要驱动力。这种经营者对生猪市场及猪肉产品的投机性内讧炒作,与生产者浮躁性养殖心态的共同叠加而成为“猪周期”快速循环的联动循环泵,推动着“猪周期”的快速往复循环。

2.4 泛化性“外贸战”是促进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外推机制

从智通财经APP可以发现,中国近年来食品消费量居世界第一,其中肉类消费量占28%(猪肉消费量占肉类总消费量的一半)[13]。因此,中国对进口猪肉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中国的非洲猪瘟自然对国内乃至世界肉类市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也就是说,中国市场离不开世界猪肉,世界猪肉也离不开中国消费。正如芝加哥Arrow Stream的执行副总裁David Maloni所说,“中国降低对美国猪肉关税,美国猪肉出口会大幅增加,鸡肉和牛肉出口也会增加”[14]。由于中国优势的竞争性产品出口领域和劣势的非竞争性技术知识进口领域,使得中美经济福利与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反差。2019年5月开始,美国政府多次宣布对中国进口商品加征关税,与此同时,中国也决定加征进口美国商品关税(包括猪肉产品),经过多次轮番加税泛化,出于利润问题,致使中国相关企业暂停了对包括猪肉在内的美国农产品的采购[15]。对猪肉进口有很强依赖性的中国来说,这种猪肉产品价格快速上涨的“外贸战”外推机制与“猪疫情”、“猪周期”、“猪炒作”四重因素共同叠加成市场海啸,必然引发中国猪肉价格的巨大波动。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直到2020年底,部分地区仔猪已经超过1 500元/头,优质猪肉价格突破70元/kg.

因此,要稳定CPI,提升PPI,必须从推动肉价快速上涨的机制入手,规划养殖规模,平衡供需,干预或延迟“猪周期”,克服浮躁性无序养殖心态,建立不受“猪周期”影响和少受“猪疫情”影响的“种-养-销”区域性绿色生态产业链,使其与“猪炒作”脱代际,与“外贸战”失偶联,在共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逐步形成新时代理性养殖和健康养殖与理性消费和健康消费的良性循环。

3 建立区域性立体绿色生态养殖产业链——以恩施山区为例

合理的猪或猪肉价格波动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规律,可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升级和产品的优胜劣汰。猪肉是中国城乡居民的重要食品,生猪产业也是中国农业的主要支柱性产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均不希望频繁的猪价或猪肉价大起大落,但适度的“猪周期”,在生猪产业发展中的持续伴随引起价格波动,而重构资源的合理配置又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若“猪周期”引起猪价或猪肉价的大起大落,既不利于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也不利于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甚至快速推高CPI和降低PPI。因此,对于恩施山区来说,我们必须从机制入手,把握机遇,建立现代肉产品区域性立体绿色生态养殖产业链。

第一,利用恩施山区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立体生态养殖封闭循环圈。本次四重叠加因素导致的猪价或猪肉价大幅度上涨,既是灾难又是机遇。一方面,形成了巨大供需差距,为养殖者屯出了更大的养殖市场;另一方面,给养殖者让出了更大的利润空间。这正是有计划发展区域性立体生态养殖产业链的大好时机。

本次“猪疫情”所波及的是以大型开放养殖场为主,而恩施高山相对封闭独立的养殖农户却很少波及。同时,新时代随着消费理念的不断刷新,人们对绿色、生态、有机和健康食品的欲望越来越强,其发展过程是“缺吃-有吃-吃饱-吃好-吃健康”。这表明,利用恩施山区闲置土地的天然屏障特点,建立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立体生态养殖封闭循环圈具有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养殖者在一定区域内,利用恩施山区野外交通相对封闭的闲置土地区块性的天然屏障特征,形成养殖、种植一体化相对独立的区域性立体绿色生态循环圈(猪的世外桃源),可以实现生猪生产、经营、消费的上游(饲料与疫苗)、中游(种猪培育和生猪养殖)及下游(生猪屠宰、猪肉加工销售与消费环节)的无盲区可控。猪粪产生沼气作为清洁能源用于养殖和居民生活,或者用于外来饲料熟食化消毒,沼液用于种植绿色猪饲料和绿色有机生态作物,形成“猪-沼-粪-有机菜、果、粮、饲料”的“以养促种”和“以种促养”相对隔绝绿色生态良性循环圈。

这样,一方面,可有效阻断生猪外界接触和饲料交叉感染非洲猪瘟的途径(禁止生猪食用餐厨剩物)。另一方面,绿色生态养殖技术可提高猪肉品质,增加猪肉附加值,形成稳定的可持续性独立于“猪周期”之外的循环养殖圈,复制性难,可与“外贸战”失偶联,与“猪炒作”脱代际。同时,还可增加绿色有机生态作物产出量,提高养殖者的额外收入。为了确保立体生态养殖循环圈的科学、合理、有效和成功,建议鼓励具有专业技术的农业专家或畜牧兽医工作者定向性对接扶持相应区域养殖圈,或者直接鼓励有专业技术的基层农业专家或畜牧兽医工作者承接相关立体生态养殖循环项目,并出台相关政策、保障措施和支持资金。

第二,抓住“非洲猪瘟”的传播特点,及时清除传染源和截断传播途径。研究表明,与痘病毒结构和复制相似的非洲猪瘟病毒,猪科动物是其唯一易感动物,其传播最先的接触和感染部位为口鼻,其次为森林式软蜱循环传播,具有高接触性,其主要传播途径是潜伏期病猪运输及其产品、饲料等的潜在性交叉感染。恩施山区的区域性相对封闭,建立立体生态养殖循环圈有利于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控。首先,可以利用养殖场的天然屏障,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运输车辆、饲料及相关用品,严格控制种猪与仔猪的购入渠道。其次,在相对封闭的立体生态养殖循环圈内,有利于实现区域性的隔离和消毒,便于养殖环境管理和卫生管理。再次,在相对独立分散的立体生态养殖循环圈内,有利于基层农业专家或畜牧兽医工作者单向性防疫管理、定期接种、体检清排以及精准处理可疑潜伏期病猪的区块责任划分。最后,在单向性的责任区块生态养殖循环圈中,便于养殖知识和非洲猪瘟知识的强化宣教。

第三,克服浮躁性无序养殖心态,建立恩施山区绿色生态“种-养”标准示范园,避免“猪周期”和商业性投机炒作。目前,中国健康食品立体生态产业发展尚不完善,尤其绿色生态猪肉产品和有机菜、果、粮、饲料等存在巨大的缺口。为了生产绿色生态猪肉和有机菜、果、粮、饲料等,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克服浮躁性无序养殖心态。首先建立恩施山区绿色生态“种-养”标准示范园,在园区内坚决杜绝抗生素和饲料添加剂的滥用,由对接的基层农业专家或畜牧兽医工作者严格掌控,科学配置,并建立诚信反馈体系和惩处机制,从饲养员、饲料、饲养设备到环境、卫生、猪舍、猪种均做到“健康种植”、“健康养猪”、“养健康猪”、“出健康肉”,逐步扩增稳定的绿色生态“种-养-供-销”立体产业链。这种独特的山区绿色生态产业链,具有市场独占性和产供销的稳定性,一般受“猪周期”、“猪疫情”、“猪炒作”及“外贸战”的影响小。另一方面,建立敏感的市场信号触角和疫情预警反馈体系,不盲目追涨,不轻易恐瘟,以现代网络通讯为媒介精准捕捉和整合“猪周期”前沿信号,借助基层农业专家或畜牧兽医工作者的技术优势及时搞好“猪疫情”风险预警,做到不畏惧“猪疫情”,不恐慌“猪周期”,不尾随“猪炒作”。

总之,生猪养殖牵动着猪肉价格的波动,而猪肉价格波动牵动着所有消费者的“菜篮子”,反过来又牵动着所有养殖者的“钱袋子”。这种反馈性调节又牵连着居民CPI和工业PPI[16]。本轮生猪及其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系“猪周期”、“猪疫情”、“猪炒作”、“外贸战”四重叠加所引起的价格海啸所致,尽管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的针对性扶持措施使之得以迅速缓解,但从长远利益看,市场规律及其疫情控制是绕不开的关键垭口,注重政策的持续性与平衡性,尊重市场调节规律和疫情调控规律,是保障生猪养殖与猪肉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的关键[17]。因此,以本次四重叠加因素所导致的猪价或猪肉价的大幅度波动,既是猪产业的灾难,又是猪产业回归理性和回归自然的难得机遇。可以充分利用新时代人们消费理念的绝对绿色健康性和恩施山区区域的相对独立分散性,建立“种-养-销”区域性绿色生态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可少受“猪疫情”影响,具有市场独占性和产供销的稳定性,可与“猪炒作”脱代际,与“外贸战”失偶联,有利于形成理性养殖和健康养殖及理性消费和健康消费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稳定和扩大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战果。

猜你喜欢

绿色生态猪瘟猪肉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猪肉将降到白菜价
猪肉价格连续回落 肉价仍将震荡下行
下半年猪肉进口速度或将放缓
猪肉价格“落地”后怎么走?
淡水养殖中的绿色生态养殖技术
绿色生态小镇,不可错过的投资圣地
猪瘟疫苗在猪瘟防治上的应用技术
解读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及控制与净化措施
绿色生态园里的“小康”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