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胎次和分娩季节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2021-12-06沈忠远南安市石井镇畜牧兽医站福建南安362343
沈忠远 南安市石井镇畜牧兽医站 福建南安 362343
母猪繁殖性能决定着猪场的生产水平,体现母猪繁殖性能的指标主要有窝总产仔数、活仔数、平均出生重、异常胎儿数等,其高低程度受品种、遗传、疾病、饲养管理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繁殖性能的遗传力估计值在0.009~0.227,属低遗传力性状,很难通过表型选择等常规育种方法提高[1],所以,通过人为改变非遗传因素如胎次和分娩季节等来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不失为一种有效方式。国内外有较多关于母猪分娩胎次和季节对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何兰花等[1]对某大型集约化猪场二元杂交母猪的繁殖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后,发现分娩季节和胎次对母猪窝产总仔数、窝产健仔数具有显著影响。张璐等[2]通过研究品种、胎次和月份对母猪产仔数的影响,认为同一品种母猪的胎次对窝产仔数具有显著影响,但产仔月份对窝产死胎数没有显著影响。王继英等[3]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温带气候条件下杜洛克和大白母猪的繁殖性能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胎次、季节对杜洛克和大白母猪的断乳再发情间隔、产仔数、21 日龄窝重等繁殖性状具有显著影响。
大白猪又称大约克夏猪,常作为外来杂交配套系杜长大三元杂交猪的母本。该猪体格大,体型均匀,成年母猪体重230~350 kg,成年公猪体重300~500 kg,具有适应性强、瘦肉率高、繁殖性能好等优良特点[4]。南安市地处纬度较低,东南濒临海洋,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受纬度位置、海洋位置和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湿润的南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具有夏长高温湿润,冬短温暖少雨,秋温高于春温;雨水充沛,春夏多、秋冬少的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大白母猪的繁殖有一定的影响。本试验收集了191 头大白母猪1~8 胎共960 窝的繁殖性能资料,通过纵向对比不同胎次和分娩季节下大白母猪窝产总仔数、活仔数等繁殖性能指标,分析获得大白母猪适宜的分娩胎次和季节,为母猪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南安市某大型猪场191 头大白母猪第1 至第8 胎共计960 窝的繁殖性能数据。
1.2 统计项目 繁殖性能指标包括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平均出生重、死产数量、木乃伊胎数、仔公猪数和仔母猪数。根据试验目的将数据分为两大组,一是以胎次为因变量,将数据分为1~8 共八个小组;二是以分娩时间为因变量,规定当年3~5 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 月为秋季,12 月至次年2 月为冬季,共分为四个小组。
1.3 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数据收集完毕后导入Excel,按照不同胎次、分娩季节进行整理、分组,采用SPSS 19.0 软件中的ANOVA 程序进行方差分析,使用Duncan 法进行组间多重比较,试验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 胎次对大白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由表1 可知,大白母猪窝产总仔数、活仔数、平均出生重、死胎数、仔公猪数和仔母猪数随着胎次的不同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而木乃伊数量仅在第3 胎较多,其它胎次间差异不显著(P>0.05)。
表1 不同胎次大白母猪产仔性能比较
第3 胎的活仔数为11.33 头,明显高于第1、2、7、8 胎(P<0.05),第1 胎的活仔数为9.83 头,明显低于第2~6 胎(P<0.05)。各胎次的平均出生重以第3 胎和第4 胎最高,为1.33 kg,明显高于第1、6、7、8 胎(P<0.05),其中第1 胎的平均出生重最低,为1.22 kg。
死胎数随着胎次的增加而增加,以第8 胎最多,为1.94 头,显著高于第1~4 胎(P<0.05),而第2、3 胎的死胎数相对较少,分别为1.02 头和1.06 头。按出生仔猪的性别来看,第4 胎的仔公猪数占总活仔数的比重最高,为53.77%,显著高于第1、2、8 胎(P<0.05);第5 胎的仔母猪数占总活仔数的比重最高,为51.33%,显著高于第1、2、7 胎(P<0.05)。
2.2 分娩季节对大白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统计结果显示,活仔数和仔公猪数在不同分娩季节呈现显著差异(P<0.05),而总仔数、平均出生重、死胎数、仔母猪数随分娩季节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从表2 可以看出,在冬季,总仔数、活仔数、木乃伊胎最多。秋季平均出生重最高,为1.48 kg,而冬季最低,为1.46 kg。冬季产仔公猪数占活仔数的比重最高,为52.8%,数量显著高于夏季(P<0.05),各个季节产仔母猪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
表2 不同分娩季节大白母猪产仔性能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对南安市某大型养殖场191 头大白母猪1~8 胎次共计960 窝仔猪的繁殖性能进行统计,发现大白母猪的第3 胎在活仔数、平均出生重等方面表现最好,第1 胎表现最差,这与何兰花[1]、李晓霞等[5]报道的第3 胎母猪产活仔数最高的结果类似。第3~6 胎繁殖性能基本稳定且自第6 胎开始逐渐下降,这与李虹仪等[6]报道的长大二元杂母猪第3~6 胎为最佳分娩胎次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各项繁殖性能指标中,第1 胎的总产仔数为11.25 头,而后逐步增加,直至第6 胎的13.05 头,共增加了1.80 头,之后呈下降趋势,并于第7 胎到达最低值12.04 头。青年母猪卵巢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排出的有效卵子数显著低于成年母猪,导致大白母猪第1 胎总产仔数最低,而高龄母猪卵子质量较差,受精率低,营养管理跟不上使得总产仔数随胎次增加而降低[7]。
相反,死胎数随胎次增加而增加,从第2 胎的1.02 头到第8 胎的1.94 头,增加了0.92 头,而且由于死胎和木乃伊胎增多,大白母猪活仔数的增幅不及总胎次的增幅。母猪在青年时期身体机能最佳,能够最大限度减少繁殖对自身性能的损害[8],随着胎次和年龄增加,母猪卵巢功能开始下降,子宫收缩力逐渐减弱,产仔时间延长,增加了胎儿在分娩时死亡的概率,造成死胎和木乃伊胎数量与胎次成正比。同时,母猪的妊娠期随胎次增加而显著延长[9],也导致从第2 胎开始死胎数逐渐增加。
不同分娩季节有着不同的温度和湿度,其作为主要的环境因素对母猪的繁殖性能产生影响,但影响相对来说较小。进一步分析各项繁殖性能指标,可以发现夏季分娩的窝产总仔数、活仔数和平均出生重就不及春季、秋季、冬季分娩的母猪。其中窝产总仔数随分娩季节的变化趋势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这与苏从成等[10]报道的母猪总产仔数在秋季和冬季比较高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何兰花等[1]认为秋季、冬季分娩的母猪的窝产仔数显著低于春季、夏季,这可能与不同地区季节环境温度与湿度差异较大有关。窝产活仔数随分娩季节的变化趋势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南安市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特点,春季、冬季平均气温在5~22 ℃,而夏季、秋季平均气温可高达34~38 ℃,对于仔猪来说,夏季温度高,疫病传播速度加快,存活率降低,而冬季和春季虽然环境温度较低,但是现代化猪场对于仔猪的保暖措施做得较好,存活率较高;对于母猪来说,温度过高易产生热应激,导致怀孕母猪产程延长,流产现象增多。平均出生重随分娩季节的变化趋势为:秋季>春季>夏季>冬季,原因可能是秋季产仔的母猪配种时间在5~7 月份,妊娠后环境温度适宜,采食量高,而冬季产仔的母猪其配种时间在8~10 月份,期间天气炎热,高温高湿,猪的汗腺不发达,高温条件下,体内肾上腺素和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11],母猪外周血循环速度加快,体内各器官供血减少,影响胎儿所需营养物质的供应[12],进而影响胎儿的出生重量。
4 结论
猪场一方面要着力解决母猪头胎排卵数、提高头胎母猪繁殖性能的问题,一方面要摒弃一味增加母猪生产胎次以追求经济效益的观念,同时加强对母猪第3~6 胎产异常仔和出生重的关注,逐步淘汰6 胎次以上的母猪,保持合理的胎次结构,才能提高整个猪群的生产水平。南安市夏季、秋季温度较高,容易引起母猪热应激和采食量下降,进而导致繁殖能力下降,因此,猪场管理者应该根据本场的气候条件特点灵活制定管理手段,尽量将分娩时间安排在冬季和春季,并根据适宜的分娩时间制定配种计划。在夏季采用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不但可以减少猪群的热应激,还可以净化猪舍空气,对提高母猪生产性能方面有良好效益[13],此外,在冬季要做好保暖防寒措施,以提高窝产活仔数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