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物流技能竞赛成果转化研究与实践
2021-12-06郭永涛唐洪涛方东
文/郭永涛、唐洪涛、方东
1 前言
技术工人作为国家工业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是体系中最具潜力、活力与创造性的因素,是我国工业强国战力的基石,也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1]。培养高质量、有担当的新时代技术工人是所有职业院校的伟大历史使命。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是全国交通职业教育示范院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飞机维修、智能制造和物流管理等赛项上取得了优异成绩。
职业技能竞赛作为技能人才展示技能、切磋技艺的交流平台,对壮大技术工人队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技能竞赛由十几年前的各行业配合主管部门组织的小范围行业性、区域性的比赛,发展到如今由市赛、省赛、国赛直到世界技能大赛的全面综合的竞赛体系,职业院校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资源[1]。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技能大赛引领,促进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引领职业教育“以项目为载体、工作任务引领、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理念,形成了“做中学、做中教、教学做一体”的共识;将竞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教师“双师型”的培养。资源转化过程包括:资源收集、资源开发、标准提升、应用推广四个阶段以及竞赛资源收集整理、赛项分析、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应用、完善标准、成果推广六个步骤[2]。
技能竞赛成果转化对于从事人才培养的职业院校可以尝试概况为三个层次,这种分类归纳是根据转化技术难度及操作性来考虑的,具体可分为初级阶段的消化与吸收、中级阶段的探索与实践以及高级阶段的创新与突破。
2 成果转化的初级阶段核心在于消化与吸收
成果转化初级阶段的侧重点在于对已有专业及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的调整与改造。调整培养目标,基于技能竞赛备赛集训教学经验以及竞赛技术方案对现有专业方向及工种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精准把握,以企业生产实践为准绳,周期性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精准对应行业及企业对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并与岗位要求无缝对接。逆推并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根据竞赛技术方案核心技能项目中的新工艺、新技巧的要求,对专业人才培养中核心技能培养目标作适应性调整,经归纳、提炼修订原有技能培养教学方案,同时基于修改过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周期性修正支撑所需核心专业课体系,有条件的可尝试编制新课标,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验证和推广[3]。
3 成果转化的中级阶段核心在于探索与实践
职业院校基于某些新兴领域的技能竞赛,通过技术方案解读、市场调研、典型工作任务提炼等,可以探索并尝试在技能人才培养中寻找新方向、开拓新领域,进一步开发相对完善的新型工种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实践验证,最终形成新工种人才培养的完善解决方案。
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各类技能大赛技术方案的产生是一个涵盖从市场需求调研→工种技能分析→核心技能提炼→形成初步方案的严谨过程后,还要经过反复论证的科学体系。技术方案一般都充分体现了对所针对工种的应用层次、应用水平及发展前景相关的精准论断,它是职业院校新开发专业及相应工种培养方向制订精准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向性依据(技术方案有更专业的专家团队、更广泛的行业企业样本、行业主管的介入能整合更加丰富的资源等),如新兴的新能源汽车、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智能生产物流等领域。
其次,构建完善课程体系。深入剖析技能大赛技术方案,结合相应人才社会需求分析,确定培养方向及制订精准目标后,可以逆向分解、层层递进、构建完整课程体系,培养目标→专业核心技能+核心专业课程→专业基础技能+专业基础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综合素质+专业特色思政。各个环节具体布局中切忌闭门造车,可以聘请企业一线资深技师、大师参与,结合本校备赛集训经验从竞赛项目中提炼核心技能,形成典型工种任务,并最终形成教学所需作业指导书,构建完善一体化课程。根据核心技能逆推支撑所需专业核心课程;根据核心课程支撑所需补全专业基础课体系及专业基础技能要求;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工种特色构建文化基础课+综合素质+专业特色思政课程的基础课体系[4]。
再次,形成科学评价体系。人才培养是一个闭环反馈系统,单有精准定位、严谨布局还不够,还需要以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为反馈环节,依托评价结果不断动态修正目标、调整布局,保证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不断自我革新维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实现与社会经济需求无缝对接的终极目标。科学评价体系源于对生产实践的归纳总结与升华,只有校企深度融合,合成进入微操作层面,才能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简而言之就是要把校企合作做实,完美融合到教育教学互动的细节中去。借助技能大赛平台可以发掘更多针对性强、合作愿望强烈的高质量行业企业合作伙伴,共同投入技术技能后备人才培养大业中来。
最后,完善校企合作,以“微操”保成效。技工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最接近社会、与生产实践最密切的一环,良好的校企合作系统、优质的合作伙伴,配合精细化的合作展开是办好技工教育的前提。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始人黄炎培先生早在百年前就强调过,办职业教育的带头人首先要是社会活动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有足够社会资源及人脉,对行业企业有充分的了解,确保培养方向的正确,保障培养人才符合企业需求并有可靠出路,这进一步证明了校企合作在技能人才培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4 成果转化的高级阶段核心在于创新与突破
对技能竞赛技术方案进行广泛调研、反复研究,逐步构建成果转化的完整方案。竞赛过程中参赛选手通过对方案内容进行科学分析、反复实践验证,可以在技能、技巧、工艺流程的优化等方面找到新思路,在大赛切磋与展示的碰撞中形成自己的解决方案,赛后组织专业人员整理提炼直接反哺生产企业,改进生产工艺及流程提高生产效率[5]。
这个层次也是职业院校反哺社会提供服务的高级阶段。这个层面对于职业院校难度最大,可视为基于大赛成果转化的高级阶段。原因在于职业院校在实践层面上对生产工艺及流程的把握精准度与企业存在着必然差距,差距源于以教学为主的院校与生产企业侧重不同,学校侧重培养、企业侧重实践。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然要求校企之间合作进入密切融合的“微操作”阶段,而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繁复技术方案等一揽子合作协议。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把校企合作做实做细,实现由粗放型到精细型的转变,校企双方都成为合作共赢的“微操大师”。另外,单从技术革新层面职业院校的技术及理论层面的优势没有高校明显,有些领域甚至与企业技术人员都有很大差距。解决方法同样是到校企合作中发掘,学校的专业教师团队基础理论水平突出,学习创新能力只要满足前置条件(更多、更细致的交流互动),就必然会有突破性进展。
5 智能制造物流管理技能竞赛成果转化实例
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连续两届在“海企·中车数字杯”智能制造物流管理技能竞赛中荣获团体和个人双冠军。通过大赛与企业建立产教融合战略合作关系,江苏省交通技师学院、江苏省海外企业集团国际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江苏中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智能制造学院,推进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智能制造物流管理技能竞赛相关实训设备和竞赛题目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
6 结语
总之,努力实现技能竞赛成果的完美转化,是职业院校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完成高水平建设的快车道,同时也是更好地服务企业反哺社会的增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