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优化分析
2021-12-06郑晓丹
文/郑晓丹
1 前言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多元化主体蓬勃发展,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扩大,但同时也使当下市场农产品流通渠道出现杂乱无序的问题。为了实现各方价值最大化和营造最优资本结构,改革当前市场上不科学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管理方式,解决农产品供给不匹配、反馈客户速度缓慢等问题,笔者分析现行农产品流通模式现状,提出优化农产品流通模式方案,以求努力降低生产成本,缩短农产品从生产商获悉市场需求到收到订单,再到包装配送到顾客手上的流通周期,最终在成本权衡理论指导下,调整供应链结构,优化流通管理模式。
2 当前市场中农产品流通模式问题分析
2.1 消费形势改变,产品流通要求提高
农产品批量化商业生产与农产品流通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整体,由于居民消费方式的变化,人们对农产品流通要求也随之变高。在万物互联即将到来的新时代背景下,很多居民逐渐从实体购物中解放出来,进入大众化网络购物的时代;另外,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推动下,全球经济化不断扩张,很多外国产品也得以流入普通百姓手中,居民消费水平逐渐追求质量化,对农产品流通要求也越来越高。
2.1.1 提高了专业化流通要求,通过专业化的流通体制系统,人们可以依据产品种类对农产品加以分工细化,从而保证农产品的质量[1]。例如:冬瓜、土豆一类易腐败变质的农产品,倘若没有细致地流通分工,其产品质量会因时间耽搁严重下滑。由此,我们应认识到当下市场专业设施的配置数量不足和专业化的流通技术匮乏,我国农产品流通环节仍然是一个亟须改善的点。
2.1.2 对于偏僻地区高效流通农产品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地理复杂的大国,在一些偏僻的山区,道路的崎岖难行阻碍了农产品的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尽管很多山区都存在着质量很高的特产,但是由于道路的阻滞始终无法大规模流通,极大降低了经济效益。因此,如何形成小型高效的流通体系对于解决当地问题是重中之重。
2.1.3 由于各地农民和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各有差别,对于产品的生产周期把控难以把握,致使开创多样化的流通渠道成为新的需求。
2.2 信息不畅致使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
在由生产供应商、运输批发者、消费者与销售方等主体构成的农产品绿色供应链中,其管理模式主要采取分散管理来应对流通环节复杂的问题。然而,由于流通环节中各主体对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对市场供需情况真实性的了解往往浮于表面。农品库存滞后难以销售,其损耗加重,虽然提高了某一方的个人利益,却难以让整体利益得到最优成长。由此可见,各环节分散管理的模式最大诟病在于信息流通不及时,难以有效共享,仓库里的库存要么是供不应求,要么就是供过于求,农产品的流通效率大大降低,阻碍了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健康发展;同时,销售数据与市场需求的相差过大,导致库存量的经济合理性严重降低。总结可知,信息流通的阻塞最终导致农产品难以满足客户需求,而相关的订单量由于各主体之间信任的缺乏也会逐渐减少,最终造成经济效益低下的恶性循环[2]。
3 绿色供应链中农产品流通模式的优化方案
3.1 建立大数据信息库,提高流通效率
在当前农产品市场中,时常会发生信息流通不顺畅、供需产量不对口的现象。农产品供应商有时得到订单,而生产方没有被及时告知,以此就会在采购的环节上出现时效偏差,进而导致下一环节无法顺利进行,滞后绿色农产品的有效流通。为了优化并调节农产品绿色供应链流通模式,使各方主体及时获得产品信息的反馈,采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成为新的选择。
应用大数据技术,首先要认识到关于农产品的数据资源主要分布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这就要求企业先建立一个搜集储备农产品供求信息的资源库,汇总整理产品的产量和供应量信息,形成企业专门的配送信息库。建立数据库以后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提供一些预测性的信息,从而总结出规律性报告。另外,各方主体可以结合市场实际需求情况,参考报告内容,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减少农产品流通成本。同时,在大数据信息库提供的便利下,供应链中各方人员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市场流通走向,从而迅速挖掘流通产业相关的资源,不断创新产品流通渠道和交易手段。比如:运用网络电子商务的创新交易方式,缩短农产品流通时间,提高效率。最后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共享大数据实时市场信息可以有效建立各方成员的信任,形成牢固的契约机制,及时解决流通效率阻碍的问题,稳定产品流通供应链。
3.2 选取核心企业构建链式流通管理模型
传统的农产品供应链结构一般是水平结构,这种结构中的管理思想以单方面企业利益最大化为宗旨,难免会导致链式环节中各方主体无序竞争和信任缺失,流通成本更是难以降低。在这种结构中,信息传导方向从上游传到下游主体,主要依靠单一的订单形式传递信息,信息无法自下而上共享,而且由于缺乏核心主体对供应链中其他成员的管理和要求,各方主体的战略关系变得逐渐脆弱。
与之对比的是核心企业链式管理结构,在该结构中企业以互利共赢为最终目标,注重确立自身核心竞争力,力求整合各方价值,从而为自己把核心业务外拓出去,这样做不但可以有效管理供应链间各环节主体,处理好成员间协调的关系,还能够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在农产品的整套销售过行程中,从采购开始到消费者使用产品,把供应、制造、分销、客户各方有机链和,形成整体功能网络。在该结构中,核心企业为各个环节的人员提供技术交流和合作,强大的集成优势大大降低了存货量,促进了客户消费速度增长,进而提高了集体经济利益。对比过去传统的水平供应链结构生产集中度往往偏低,各个环节和预期目标严重背离,更无利益共同体一说。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的领导者,比如批发市场作为衔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键一环,完全可以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及时反馈更新并传递交换双方信息。另外,我们须知供应链的运作效果也就是整体的经济效益水平主要取决于信息交换的质量性和及时性,它确保了物流运输的顺畅和产品经济成果,因而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大哥”角色,以此核心企业的高威信能够很好地控制上下供应链环节运作,增强整体竞争能力。
3.3 政府宏观调控外部环境
良好的市场经济需要政府科学合理的宏观调控,同样优化农产品流通模式自然也少不了有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引导。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农产品流通的整个环节不是一个单纯的过程,仅靠一些核心企业、零售店、批发市场等主体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缺乏管制的体系难以成为系统。尤其在出现一些新型流通模式后,像超市收取的一些无中生有的费用如管理费是难以管理的,这时候通过强制性政策,可以在农产品流通的过程中加以调控;此外,政府可以发放经济补贴支持那些创新企业,从而促进产品的市场大流通。在农产品的质量把关方面,政府应制定加工产品、流通运输等相关流程的标准,设置相应的惩罚措施,保障产品质量逐步提高。对于一些对防腐性要求高的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政府应推进冷链物流建设,制定安全运输和相应的赔付等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加强通信信息设施的完备,尽可能消除一些存在的消费障碍。在农民土地政策上,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和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把小规模生产做大做广,扩大农产品流通范围,提高经济效益。
3.4 增加附加价值,促进产品流通
附加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效益的好坏,它忽略了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材料、动力、中间产品,而是强调产品的附加值,也就是与经济效益挂钩。目前市场上的零售商在出售农产品时主要是简单地通过塑料袋进行包装,在外观的审美价值上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不能吸引顾客的眼球,自然难以拉动消费增长,产品的附加价值甚微。就农产品供应链结构来说,各环节主体对于产品的附加价值重视度也是不够的。由于农产品本身的独特性,生产方难以对其深度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价值,只好在销售环节上实现。销售方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增加附加价值,譬如:尽管销售环境难以改变,销售人员依然可以改变对商品的态度,用销售技巧增加其价值;服务员在把产品呈现给顾客时要建立顾客对商品的期望,让消费者自主体验产品,提高销售人员的人工服务价值,进而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满足客户愈加多元化的消费要求。正如在很多超市中服务员指导并提供试吃服务,就是一种提高附加价值的体现。这种做法实际上对促销产品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要求不断变化,传统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缺点日益暴露。过去农产品的流通由于苛刻的地理环境、信息传递不及时、市场供给不一致、流通模型脆弱等问题已难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靠性。为了有效调节农产品供应链结构,降低流通成本,追求整体经济利益最大化,我们应采用核心企业链状流通管理模型,建立大型数据资源库,及时反馈、交互各主体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在政府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努力增加产品附加价值,提高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不间断地对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创新优化,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