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路
——记中国一重全国劳模刘伯鸣
2021-12-05马晨光门国利
■ 马晨光 门国利
2018 年9 月26 日,一重人难忘的“大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了中国一重。
当习近平总书记在生产现场听取刘伯鸣汇报锻造团队攻坚克难,打破国际垄断,在核电产品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事迹汇报后,称赞道:“你们是有功之臣啊!”
刘伯鸣是中国一重万吨水压机操作者,从业31 年来,独创40 种锻造方法,开发31 项锻造技术,先后攻克核电、石化等产品锻造工艺难关90余项,填补国内行业空白40 多项,出色完成三代核电锥形筒体、水室封头、主管道、世界最大715吨核电常规岛转子等超大、超难核电锻件和超大筒节的锻造任务20 余项,为促进核电、石化、专项产品国产化和替代进口,提升我国超大型铸锻件极端制造整体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技术能手,第五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中央企业百名杰出工匠,黑龙江省首届龙江大工匠、黑龙江省首席技师,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劳动模范,龙江楷模,2019 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伯鸣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刘伯鸣技能大师工作室”,被黑龙江省总工会命名为“黑龙江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做匠人
刘伯鸣1971 年出生,父亲是一名转业军人,家里兄弟姐妹3 人。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当时父亲每月工资才36元,母亲每月收入不到20元,这点微薄的收入要支撑一家5 口生计,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好在父亲秉性刚强又心灵手巧,每天下班回来做各种木匠活儿补贴家用。有时父亲一个人忙不过来,就让他帮忙,小伯鸣从那个时候起,就强烈地感受到一门手艺对一个家庭的重要。
初中毕业后他考上了技校,锻工专业。那是他第一次离家住校学习。当时大家比较散漫,学习抓得也不是很紧,觉得这辈子的前途无非就是进工厂当个工人,一眼就能望到退休,没有多大动力。可是有一件事对刘伯鸣触动很深,让他从此确定了人生的奋斗方向。
活件镦粗过程中,刘伯鸣与水压机司机沟通工件变形参数
记得那天工艺课,单老师给大家讲述了中国一重的历史,尤其重点介绍了代表中国一重乃至国内重机行业制造能力的12500 吨水压机。一连串详实的数据,一大批举足轻重的锻件产品,在学生们眼前勾勒出一幅壮阔无比的画卷。一重拥有万吨水压机这种重大基础性、战略性装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就彻底解决了大型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提升了我国大型锻件的生产制造能力,增强了我国冶金、炼油石化、汽车制造、核电、电站等企业核心锻件的自主化、国产化装备能力,为打破国外垄断提供了有力武器,是支撑现代工业的“定海神针”。震撼之余,刘伯鸣头一次感到自己看似平凡普通的锻工工作竟然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有着这么深沉的内在关联,这种关联是那么实实在在,又那么不同凡响。他的面前好像突然打开了一道光芒四射的大门,里边的风景雄浑壮美、深广无边。他被锻造行业难以限量的发展前景和中国一重无可比拟的影响力深深吸引,暗下决心,一定要学好本领,干出名堂,对得起父母的养育和学校的培养,对得起中国一重这样的国家脊梁!从那以后,他像换了个人,上课全神贯注,课余主动找些相关图书资料,如饥似渴地吸纳着知识养分,使机械制图和锻造工艺学这两门主科一跃名列前茅。
1990 年8 月刘伯鸣技校毕业进入中国一重,来到水压机锻造厂从事锻造工作。面对眼前这台相当于当年全中国人民每人出1 元钱制造的新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刘伯鸣感慨万千。这个20 多米高的“钢铁巨人”就像一个巨大的“揉面机”,数百吨钢锭在它手中,就像小面团一样被揉成需要的形状,联系到它为我国民族工业立下汗马功劳,刘伯鸣心中充满了成为一重人的自豪,从此立志做一个锻造大国重器的光荣匠人。
修匠艺
刘伯鸣的父亲曾在沈阳军区军营里摸爬滚打十多年。上世纪60 年代全军大比武时,他父亲枪法精准,是位响当当的武状元。复员转业后父亲在一重武装部工作,在一次枪法比赛中,10 发子弹打出98 环,成绩遥遥领先!刘伯鸣问父亲,为什么打得这么好,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只要肯动脑肯流汗,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儿。”这句话从此沉淀在刘伯鸣内心深处,对他的成长成才产生了深刻影响。
“把分内的工作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地做到极致,这才是真正的本事,要做就做最优秀的锻工!”这是父亲在刘伯鸣走上工作岗位后对他说的又一句“至理名言”。追求极致,意味着专注持久地努力,意味着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在一琢一磨中锻炼意志、培养耐心、积累经验、提高能力。刘伯鸣做到了。“他锻起活来上心,动脑,不惜力,所以进步快,有能耐”,熟悉刘伯鸣的工友这样评价。
整锻低压转子是核电常规岛装备的核心部件,最能代表热加工的综合技术水平。此前,国际上只有日本具有成熟的制造技术,每只进口价高达8000 万元。为尽快摆脱国内超大锻件自主制造能力不强、受制于人的困境,刘伯鸣与研制团队立志挣脱“枷锁”,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那段时间,他满脑子都是工艺参数、锻件成形过程,近乎“着魔”状态。一天下班回家,看见妈妈正在揉面,就赶紧接过来,边陪妈妈说话边干活儿,不知不觉竟然把面团揉成中间粗、两端细的低压转子形状。妈妈惊讶地看着他手里的“面团”说道:“孩子,你是不是‘魔怔’了?”
几经努力,整锻低压转子锻件自主化制造取得成功,技术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不仅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也彻底打破了此类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促使该产品进口价格由原来每只8000万元降至每只2000万元。
炼匠心
刘伯鸣的履历表很简单,在锻造这个行当一干就是30 多年,但他的心路历程却大不简单。
锻工苦啊!锻件通常要加热到800 度以上才能锻制,高温炙烤的工作环境,要穿厚厚的工作服,夏日里不干活都是一身汗,何况还要到通红的锻件前量尺。有时遇上迸溅的氧化铁皮,还有烫伤的风险。
责任重啊!需要用万吨水压机,特别是用2006 年中国一重自主研制的当时世界最大、最先进的15000 吨自由锻造水压机的锻件都是大锻件,多为超宽、超高、超重的“国之重器”,如果给锻废了,不仅是几百、几千万元经济损失的事儿,还要算耽误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政治账、用户质疑的信誉账。因此,锻工干活都要格外的细心、小心。
诱惑大啊!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公司发展步入低谷,生产经营一度陷入困境,员工每月只能拿到200元生活费。一时间,人心浮动,公司高技能工人也出现了外流,并且有的还挣到了“大钱”。其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薪酬等诱惑从未间断。
精益难啊!锻工是“打铁的”,过去的“铁匠”就是粗放的代名词,想在这个行当进行技术创新、精益管理、降本增效,干出成绩,难!
现实的纷扰,众多的诱惑,常常让人淡忘了本来的追求。守住初心,保持定力,每一步都走稳走好走扎实,谈何容易?
刘伯鸣为辅具设备加装垫片,满足异形件的加工工艺要求
刘伯鸣非常愿意和一位很有见地的老师傅唠嗑,因为老师傅的想法常常和他不谋而合,既能佐证他的观点,又能坚定他心中的坚守。老师傅说:“选择离开,个人有这个权利,不算过分。但是你得明白,外面的世界并不是咱们想像得那么美好。你肚里的那二两墨水是打哪儿来的?是一重给的!你离开了,你那二两墨水能耍多久?用没了怎么办?一重,为啥能叫一重?就因为它是一个足以支撑你大展身手的舞台,说句不好听的话,你干活中犯过的错误都是财富,因为在别的企业你见不着这么高端、这么重要的产品!想想,没有舞台的演员,他的未来是什么?”是啊,树高千尺,根在沃土,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坚实的根基。否则,一切可能都要归零。单位党组织及时给予刘伯鸣更多关心和指引,使他在人生的岔路口能够更好地把握方向。
有人说,工匠精神是指在制作或工作中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与品质,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对于个人,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务实肯干、坚持不懈、精雕细琢的敬业精神;对于企业,是守专长、制精品、创技术、建标准,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是讲合作、守契约、重诚信、促和谐,分工合作、协作共赢、完美向上的社会风气。这些说法都没错,在中国一重,工匠精神还体现在忠诚与担当、坚守与希望。几经风浪洗礼的刘伯鸣,更多了一份成熟与稳重、执着与坚强。
成匠神
作为一名重型装备制造业的锻造工人和基层管理者,刘伯鸣凭借过硬的本领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完成多项关键技术攻关,参与和推动了我国核电、石化等产业的国产化进程,他本人和他所在的团队,也从“一代匠人”跃进为“一代匠神”。
加氢反应器是有机化学实验室和实际生产过程中一件非常重要的设备,常用于将石油工业中最难利用的重质部分——渣油加氢转化为轻质油,从而生产出汽油、柴油等。过渡段是加氢反应器中主要构件,由两部分组成。传统制造方法为单独制造,然后将两部分进行焊接,材料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并且增加了一道焊缝。2019 年5 月,刘伯鸣带领团队发起“过渡段筒节一体化”课题攻关,成果解决了过渡段一体化面临形状特殊、扩孔前两段壁厚不均、扩孔时走料不同步等诸多情况难题,使锦州、锦西8 台渣油加氢反应器16 件一体化筒节过渡段锻造圆满完成,并一次合格发出。该技术的成功开发,体现了中国一重大型加氢反应器制造研发的雄厚实力,实现了“国际领跑”。
刘伯鸣团队承接的盛虹石化的EO 超大型管板,直径长达8.7 米,而1.5 万吨水压机立柱间工作间距为7 米,如何实现“小锅烙大饼”?刘伯鸣和团队成员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反复思考工艺参数、琢磨锻件变形过程,最终决定实行“体外锻造”,像擀饺子皮一样使锻件加工达到了工艺尺寸。这个部件的锻造技术在国内还是首创,完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可借鉴,超大型管板的锻造成功,使一重的体外锻造技术走在国内前列,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解决了该类产品“卡脖子”问题。
刘伯鸣为新员工讲解锻造知识、操作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
刘伯鸣深知人才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第一资源,尤其是热加工更需要“手艺人”。为快速提升青年职工技能水平,刘伯鸣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了“劳模讲堂”,为职工和新入厂的技校生讲授《超大型锻件操作实战要领》《锻件质量问题及解决途径》等课程。长期坚持下来,大家不仅理论水平大幅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尤其是锻造超大、超难锻件的操作技术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个个可以独当一面。徒弟张新宇进步很快,如今已是水锻厂最年轻的副班长了,他们两人还被省总工会授予“好师傅,好徒弟”光荣称号。
一路走来,刘伯鸣深深地感到,一个合格的工匠不仅要坚守匠心、精进匠艺,还要有爱国报国之志、爱党忠企之心。要坚定扛起“中国制造业第一重地”的历史使命,弘扬“以一为重、永争第一”的一重精神,打造出更多“杀手锏”装备,为实现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