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芬河:从边陲小城到“国境商都”
2021-12-05王玉富
■ 王玉富
绥芬河是一座新兴的口岸城市。1975 年,作为滨绥铁路东端起点、国家进出口商品重要中转站的绥芬河,被国务院批准为省辖计划单列市。上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省与苏联远东地区的边境贸易正式恢复,绥芬河口岸被确定为通商口岸。1992年,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绥芬河被国务院批准为中国首批沿边扩大开放城市。时光荏苒,在沿边开放中崛起,在改革创新中发展的绥芬河,已从“一条路、一盏灯,一个百货、一个剃头棚,一个喇叭全城听”的边陲小城变为一座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国境商都”,在中俄边境上化茧成蝶、临风展翅。
从上世纪80 年代中期“一船西瓜换回苏联360 吨尿素”率先开启对俄边贸大幕,到上世纪90 年代初期“泡泡糖换大衣”的全民贸易之路;从“全民经商”“全城贸易”进而形成黑龙江省对俄贸易最大市场,到21 世纪初推动对俄经贸转型升级;从开放之初的易货贸易,到福建商会、浙江商会相继成立,绥芬河构建起坚实的商贸基础,一系列政策相继落地,形成了“一区引领、多区联动”的国际贸易发展新格局,贸易伙伴从单一对俄扩展到全球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贸易品种由过去的中低档次的大众消费品向高科技、高附加值消费品方向转变。
1991年底建成的对俄民贸市场——青云市场 (图片由中共绥芬河市委史志研究室提供)
坚持扩大开放是绥芬河沿边开放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一座边境口岸城市,绥芬河与相邻国家区域经济关联度高、互补性强、依存度大,几乎全部经济活动都要建立在对外贸易基础之上,这一显著特点决定了绥芬河的发展以对外开放为基点,以口岸经济为主体,围绕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俄边贸展开。在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绥芬河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以沿边开放为基本战略,探索了“大经贸、大通道、大市场、大旅游、大加工”的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以开放促开发的特色发展之路。
坚持改革创新是绥芬河沿边开放发展的核心要义。2019 年9 月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绥芬河片区正式揭牌以来,绥芬河依托“以友谊促贸易,以民间促官方,以下级促上级”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开启了独具绥芬河口岸特色的全民创业之路,破除了边贸工作中存在的“有法规有文件才可以干”的思维模式,树立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努力推进边贸升级和产业升级,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对外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沿边开放发展目标,强化了“内循环”与“外循环”、“走出去”与“引进来”、“自贸区”与“自由港”深度融合,从贸易便利化、投资自由化、金融国际化等领域探索改革创新,形成了联通国际贸易与开放的新动力。
培育特色产业是绥芬河沿边开放发展的宝贵经验。绥芬河拥有铁路和公路两个国家一级口岸。凭借口岸优势,绥芬河在中俄沿边开放合作的实践中培育了商贸物流、进出口加工、跨境旅游等外向型产业体系,始终走在中俄沿边开放合作前列。绥芬河电商行业异军突起,现已有7800 余个电商经营主体,其中90%电商经营主体面向全国线上销售俄罗斯商品,形成了沿边对俄合作先导经验。如今,绥芬河口岸已成为中国进口俄罗斯木材、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的重要口岸,也成为俄罗斯糖果、酒水饮料、面包等产品的重要集散地。绥芬河口岸还是中国首批进境粮食指定口岸,拥有猪肉出口和冰鲜水产品、食用水生动物、肉类、整车、钾肥等一般贸易进口资质。此外,俄罗斯公民凭护照免签入境、卢布现钞使用试点、进口中药材加工试点等诸多优惠政策的实施,持续推动绥芬河在开放发展中实现提档升级。
深挖红色资源是绥芬河沿边开放发展的“红色亮点”。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国外召开的全国代表大会。绥芬河作为重要的红色国际通道,见证了这段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革命历史。近年来,绥芬河充分释放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围绕发展全域旅游,大力开发红色历史文化旅游项目,先后建成了中共六大历史资料馆、中共一大到七大全国巡回展馆、中共六大暨红色国际通道纪念馆、绥芬河国家安全教育展馆、中东铁路记忆馆等十余个红色历史文化场馆,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仅2021 年4 月至6 月,接待各地参观党员群众就达8 万余人次,为绥芬河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作出了新贡献。
繁忙的绥芬河铁路口岸货运站场 王衢/摄
思想的解放是绥芬河沿边开放发展的重要前提,绥芬河每一次跨越式发展都是思想大解放的结果。绥芬河这座因口岸而建、靠开放而兴的城市,以其成功发展的经验证明,只要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势,就一定能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