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笔画中线性的空间表达
2021-12-05宋丽娜
宋丽娜
中国画是以“线”造型的。线是表现物象空间的代码,也是表达心灵空间的标识。中国画将其合二为一,“线”的表现也就被赋予了神采。中国画受着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支配,始终保持以线为主的特点。其实物象中是不存在线的,线本身就是概括提炼的产物。中国画之所以用线造型,可能与中国书法的书写方式有关。但是在中国画当中,线条已被赋予了更多更广泛的文化内涵。数千年中国的社会制度、文化意识、风俗观念等“精神气候”与“生存空间”,积淀并形成了“线性艺术”的艺术个性,并逐步熔铸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画表达方式。
中国画的线条极富表现性。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就提到“书画同源”的观点,同时也非常肯定地说“无线者非画也”。李可染画论也强调:“中国画主要依靠线条塑像。”傅抱石的《画论》在《中国画的特点》中说“线描是中国画的造型基础”,并说中国画的线条是从书法的用笔中发展而来。
在中国画工笔画中,线是中国工笔画表达事物和抒发审美感受的载体,是工笔画的骨架,是中国工笔绘画当中步骤、过程的一部分,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一抽象又具象的特殊表现手段,形成了相异于其他任何一个画种的独特的民族绘画范式。它承载着古典文化的基因,负载着现代艺术的需求,是画家主体意识在特殊状态下的精神体验,是作者感性认知后的理性总结,是中国绘画笔墨精神的形式表现。多少年来,它以最本质、最概括、最洗练、最单纯、最朴素,然而又是最高级、最超逸的表现形式独步于绘画艺术之林,展示出自身非凡的艺术魅力。唐代韩的《照夜白图》,区区几根线条却将一匹骏马的桀骜不驯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活灵活现。图中的线条,既表现了结构、体积、质感,又表现了空间。几根线条承载了那么多的内容,我们不得不佩服祖先的智慧。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线条的空间。
1.线性空间
某一种类型的线条在不同条件下的状况。如在同一环境下的两个物体一前一后,如何表现空间呢?在两个物体交接的地方,前面物体的线条可以实一些,用墨可以重一些,后面的线条可以虚一些,用墨淡一些,后面物体的线条要让开前面物体的线条,这是线条“争”和“让”的关系,这样空间就表达出来了,后面的线条离前面的线条有多远就决定着你想要表达空间的距离有多远。例如我们在画脖颈和衣领的线条时也要注意这种“争”和“让”的关系,衣领包裹着脖颈,这时候在表现脖颈后面转过去的衣领时,勾线要虚入或虚出,空间就表现出来了。
例如李公麟的《五马图》,他创造了五匹矫健的骏马的形象,成功地描写了马的外形,并充分地表现了马的内在特点,中锋用笔,线条饱满、厚重,有韧性,绵谨而富有弹性,虚实相间。单线勾出了马的整个外形轮廓,身体的重量感、体感、空间感,各部分的质感,甚至光泽的效果也表现出来。另外五个牵马的人,神态各异,生动而传神。他用极其凝重、简练、概括的手法,靠线条的虚实与粗细、提按与转折、争让与穿插,把人物帽子的前后关系,衣纹之间的层次、质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达至旷古高逸之境,产生了凝重、洗练、文雅、沧涩、朴素的艺术效果。
2.疏密空间
不同物象在同一环境下如何表现空间。这时疏密对比是很重要的。中国画就是利用线条的疏密组织关系来表达对画面空间的认知,古人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之说,是指在画面中留白的地方可以让马行走,在繁密的地方连风都吹不进去。一疏一密之间,有张有弛,将矛盾强化到最激烈,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对比、节奏对比,这种强烈的疏密节奏对比所形成的语言张力,反而有利于表现画面的空间关系。实质上是利用画面线条组织的疏与密、间与隔、强与弱,来体现和表达画面空间。
无论疏与密,都运用了归纳、概括的手段,只不过一个是“减”法,一个是“加”法。概括的规律,是线条产生的方向。在此基础上运用“加”法,在观察中感受密集之处,可以加得更密,反复排列产生一种形式美感,靠“密”的线条来丰富形式语言。而“减”法与“疏”意义相同,是指尽量减少琐碎无用的线条,靠简练概括的线条来与密形成对照,这是艺术中对比法则的运用,能够充分表达造型及空间感觉,运用好了就会产生一定的艺术感染力。表现时要“密”而不乱,“疏”而不空。密的地方线条变化要尽量单纯,不能杂乱无章,乱了方向;疏的地方线条要变化丰富,使之尽可能地加大线条的信息承载含量。密,应千条万条不多;疏,则一条两条不少。只有做到“少的东西要丰富,多的东西要单纯”,才能做到对比自然,错落有序。疏与密虽相互矛盾,但它们在对比中得到统一,互相依赖,互补生发。疏无密则空,密无疏则闷。
宋代李嵩的《货郎图》就将线条的疏密对比运用得非常到位。位于画面左方的货郎,肩上挑着两担物品,密密麻麻的物品绑在一起,与货郎较为舒朗的线条形成鲜明的疏密对比,大疏大密充分地表现了空间。在繁密的物品的后面,露出了小孩子的一张脸,脸上的线条舒朗空灵,与前面繁密的线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前一后的空间就表现出来了。
3.体感空间
中国画不光注重整体的空间韵律,也非常注重单个物体的空间表达。如果说疏与密是群体空间表达的手法的话,那么体感空间就是单个物体的空间表达,或者说是微妙的空间表达。我们在创作时,光是白描线条就能表现出空间来。因为白描是线条的艺术,它是中国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画面结构的骨架和结构支撑,所以其表现能力如何就显得尤其重要,也是中国文化“平中见奇”的艺术体现。白描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段,这是中国人认识事物、表现事物所特有的审美规范。在空间关系的表现中,它利用结构透视作用所给予的一种视觉上的诱导来体现空间内的关系。例如敦煌莫高窟的元代壁画《千手千眼观音》,画面中胳膊与手的表现,线条周围并未分染,而是运用了结构的透视,而对应的弧形线条形成的张力,加上胳膊上饰环的透视形成一种视觉上的联想与诱导,描画出了一个个杳然如生的浑圆凸起的有厚度有体积的胳膊,较好地表达了物象的体积和空间。这是一种艺术手段,这种以线造型的表达方式,可以产生一种视觉错觉和视觉延伸感,以局部带动整体,靠观者的联想带动画面的空间感觉,并形成心理上的空间认知,形成主客融一的空间感受。物体的客观存在是由不同形状的形体组合而构成的,在人视觉中会产生不同方向的透视变化,会形成不同的延展与消失,形成不同的运动走势的线条。这种不同方向与性质的线条会具有某种形态的指向性,形成一种“势”,捕捉到这种线条的“势”,这种线条就能体现物象的本质,表现其显象规律,体现其结构和空间关系。这些线条的产生皆因人物体积与结构透视所引发。因此我们在勾衣纹线条时也要注意衣服是包裹在身体上的,要注意线条的方圆、曲折,虚实,利用线条的穿插、笔法的变化和笔性的施展来进一步体现空间感。运用好这种结构关系与透视关系,就能较好地表达物象结构转折起伏与空间的远近虚实。
例如唐代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宋朝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等等,他们都是借线条的粗细、长短、曲直方圆、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挫刚柔、浓淡干湿来表现形体的质量感、体积感、动态感和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