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国内动态
2021-12-05
山西:临猗大力发展冬枣产业
本刊讯冬枣产业是临猗县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县枣树栽植面积1.34 万hm2,涉及9 个乡镇70 多个村,其中冬枣面积1.2 万hm2,鲜枣年产量30 万t,总产值20 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0%。临猗县先后进入“中国红枣产业十大县”“中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国家优质鲜枣生产基地县”行列,成为中国最大的优质鲜枣生产基地、流通基地和集散地。
近年来,临猗县大力发展冬枣产业。一是临猗县建设现代化农业鲜枣示范区2 000 hm2,制订“枣树标准化管理规程”,狠抓“两减两禁两推广”。围绕科技枣园、智能枣园、景观枣园,大力推广矮密早结、配方施肥、生物防治、设施大棚栽培、水肥一体化等鲜枣栽培管理5 项高新技术,精心打造枣产业高科技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科技智慧大棚,鲜枣种植实现数字化管理,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在手机和电脑屏幕前,就能实时监控大棚温湿度和土壤墒情等情况。
二是2019—2020 年,临猗县连续两届成功举办鲜枣文化节,以举办鲜枣文化节为切入点,加快临猗品质鲜枣、品牌鲜枣、诚信鲜枣发展,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三是在庙上乡筹备建设一个集鲜枣贸易、筛选、包装、物流和电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鲜枣贸易服务中心,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打造中部最大冬枣产业集散地。围绕现有的设施枣业循环圈,将古驿站、司空图墓、跑马场、古墓群、美食城、王传河精神展馆等本土文化元素,与冬枣采摘观光、自行车专用车道、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元素结合起来,量身打造纵贯全县的高标准农文旅综合体和万亩鲜枣博物馆。
四是培育冬枣专业合作社。为了加强统一管理和标准化生产,提高枣果质量,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在临猗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成功培育了以“翠康”“瑞香”“特工冬枣”为龙头的冬枣种植专业合作社,极大地规范了产业标准,促进了产业发展,提高了产业效益。
五是积极打造“临猗冬枣”品牌。聘请全国各地的著名红枣专家和当地技术人员,编制了临沂冬枣标准化生产工艺(市级标准)。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注册“临猗冬枣”地理标志商标,于2021 年获得批准,提高临猗冬枣品质的同时,打造“临猗冬枣”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鲜枣附加值。
(王秋萍)
山西:运城中农乐桃产业联盟助推枣产业发展
本刊讯运城市中农乐公司利用基地的标准化生产优势,与市场签订订单,又用订单把农户组织起来,成立“中农乐桃产业联盟”,农户出地出工,中农乐统一确定品种和技术,利用中农乐互联网平台,把联盟户组织起来进行统一标准化生产,统一对外销售,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一是对各联盟户的栽植面积、品种等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建立大数据库,以此对接市场,指导合作种植户,对种植户进行有目的、有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对接市场销售,使农户的效益达到最大化,也让农户尝到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甜头”。这种模式解决了农民不懂技术、没钱投资、各自为战、盲目生产、增产不增收等困境,也相对有效地解决了农户没有销路的后顾之忧,为“小农户”融入“大产业”探索出了一条相对有效的路径。
二是中农乐从山东引进枣油桃品种后,先在永济市卿头镇引导村民种植,并根据其生长特点进行技术托管。经过几年的市场跟踪与产地调查显示,该品种市场反馈与种植反映良好。在运城乃至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由于枣油桃成熟期降雨少、品质高,再加上中农乐桃树课题组近几年的努力,栽培技术实现新突破,桃子品质高,卖价高,枣油桃在当地发展迅速。近年来,凭着独特适宜的气候条件,再加上中农乐桃产业联盟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这里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枣油桃种植基地。
三是积极联系客商促进枣油桃销售。8 月上旬以来,在山西万荣、稷山、临猗、永济、闻喜、芮城、平陆、襄汾以及河南三门峡等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由中农乐桃产业联盟联系的10 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对联盟户近200 hm2,7 500 t 的枣油桃开展收购,让桃农卖桃不再发愁,并且卖个好价钱,参加联盟的桃农的枣油桃以高于其他桃农0.60 元/kg 的价格被中农乐桃产业联盟的客商收购。
(赵玉山)
广西:天峨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助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据《广西日报》(韦继川)消息,天峨县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总体思路,先后出台一系列产业规划,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思路,整县推动水果产业发展。
据了解,县财政预算每年都安排2600 万元以上,整合涉农部门资金8 000 万元以上,用于产业基地的水网、电网、路网建设,特别是为规模果园的基地全部修通产业路;对种植特色水果的种植户给予全额苗木补助,对达到标准的示范基地也给予重点补助和扶持;对当年种植达到一定规模的贫困户,县财政给予最高1 万元的奖励。此外,该县还建立技术队伍,整合涉农部门技术力量169 人,聘请农民技术员119 人,采取包乡镇、包村屯、包基地的办法全面指导农户,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技术改良、品种更新,保证农产品品质,先后创建2 个县级、9个乡级、94 个村级特色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
广西:荔浦开展“四必须”柑桔黄龙病集中防控大行动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8 月4 日,广西荔浦市政府为切实加强柑桔黄龙病防控工作,公开发布《致荔浦市柑桔种植者的一封信》,呼吁广大柑桔种植者参与柑桔黄龙病集中防控大行动。
致信要求全市柑桔种植者,一是必须积极参与全面排查病株和失管果园工作。在今年8月5—12 日按照“乡(镇)不漏村、村不漏组、组不漏片、片不漏园、园不漏株”原则做好病株和失管果园排查,并按规定做好相应标记及上报排查结果。二是必须在统一时间段内开展联防联控工作。联防联控喷施农药扑杀木虱2 次,第一次联防联控喷施农药时间为8 月13—15 日,第二次联防联控喷施农药时间为8 月20—22日,确保防治有效。三是必须按规定清除病树。8月16—31 日按照“谁种植、谁负责”的原则,于喷药后5 天内清除病树,发现1 株清理1 株,不留黄龙病病原死角隐患,没有完成联防联控工作的绝对不能砍伐病树。四是必须及时调整产业。失管、半失管柑桔果园病树清除后,要及时调整和发展产业,耕地不能出现撂荒现象。属于基本农田的,应该改种粮食作物;属于非基本农田的,原则上改种非柑桔类农作物。另悉,邻近的桂林市其他10 余个县区,也同时开展柑桔黄龙病集中防控大行动。
安徽:砀山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葛德光)日前,国家商务部公示全国新认定的105 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名单,砀山县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水果及制品)上榜。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是国家重点扶持和发展的集生产出口功能为一体的产业聚集体,是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载体和促进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作为全国著名的水果生产大县,砀山县全面致力于水果及各类加工产品覆盖日、韩、欧美等市场。为推动水果加工业进一步走向国际,提高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砀山县商务局多年来持续推进申报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这次获批该基地后,将为该县外贸发展带来更多机遇。
山西:“临猗冬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
近日,“临猗冬枣”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继“临猗苹果”“临猗鲜桃”后该县第三个申报成功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临猗县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三角流域,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临猗冬枣”独特的品质。枣业成为临猗县第二大支柱产业,全县枣树栽植面积1.34万hm2,涉及9 个乡镇70 多个村,其中冬枣面积1.2 万hm2,鲜枣年产量30 万t,总产值20 亿元,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俄罗斯、美国等17 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全县设施大棚冬枣栽培已发展到6 700 hm2,枣农人均收入达到1.8 万元。临猗县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培育工作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富裕富足的重要抓手,按照“发展一批、成熟一批、注册一批”的原则,培育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农产品,申报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临猗冬枣”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功获批,为该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的品牌支撑,为打造区域公用冬枣品牌提供了新路径。据悉,下一步,临猗县将大力挖掘培育新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施品牌强县工程,强势打造临猗果品名片,着重加强特色地理农产品品牌建设,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赵玉山)
广西:开展“好种好品”擂台赛“好吃杧果”评比活动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钱开胜)据广西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有关消息,7 月27 日,由广西种子管理站、广西科普传播中心等单位承办,广西杧果创新团队和百色杧果研究院等单位协办的2021 年广西“好种好品”擂台赛“好吃杧果”评比活动在广西热作所举办,来自广西各地的33 个杧果样品同场竞争。最终,由广西田东县郁农农产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金煌杧、百色市田阳区九里香杧果专业合作社选送的桂七杧、广西东兰诚信富硒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选送的金煌杧、南宁市宾阳县聚美家庭农场选送的金煌杧获得金奖;由百色市田阳区青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台农1 号杧、百色市田阳区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桂七杧、田东县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选送的台农1 号杧、百色市田阳区九里香杧果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台农1 号杧、田东县东杧水果专业合作社选送的南逗迈4 号、广西田东县郁农农产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选送的桂七杧获得银奖。
浙江:2021 年浙江农业之最梨擂台赛在桐庐成功举行
本刊讯(特约通讯员曹炎成)7 月29—30日,由浙江农业之最委员会办公室和桐庐县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 年浙江农业之最梨擂台赛在桐庐县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17 家梨生产主体参加了比赛。这次参赛品种为浙江生产的砂梨品种,参赛主体为县级以上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规范化认定,拥有注册商标或统一使用商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参赛样品有品牌包装、质量安全认证和农产品合格证。大赛设综合品质、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两类奖。聘请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农村厅的5 名水果专家担任评委,邀请公证机构工作人员全程监督公证。
通过两天的同台竞技,评委会根据要求分别评选出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综合品质两项奖项。其中,可溶性固形物评比,上届擂主武义县绿蜂蜜梨合作社以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2%的成绩再获一等奖,守擂成功,二等奖分别为嵊州市黄泽镇石隆山家庭农场和龙游朱氏家庭农场,三等奖分别为海宁梨园果蔬专业合作社、金华市婺州蜜梨专业合作社和文成县黄坦鲜果园艺有限公司;综合品质类评比,一等奖为桐庐钟山蜜梨专业合作社,二等奖分别为天台县大淡水果专业合作社、杭州富阳千禧园艺场,三等奖分别为杭州余杭鸬鸟果农专业合作社、海宁梨园果蔬专业合作社和天台朱岗果木专业合作社。另外,桐庐县钟山蜜梨专业合作社参赛的梨经网络投票获最佳人气奖。
梨是浙江的特色优势水果,栽培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2020 年全省梨种植面积1.97万hm2,产量35.2 万t,产值14.5 亿元,浙江自主选育的“翠冠”梨已成为我国南方砂梨第一品种,推广种植面积超6.67 万hm2,浙江梨在全国梨产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次参赛品种以翠冠、翠玉为主,总体来说今年的梨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都达到了要求,其中翠冠梨基本在12.0%以上、翠玉梨基本在11.5%以上。参赛梨总体品质不错,除了内质有所提升,外观相较上年也有较大提高;尤其是翠玉梨,普遍端正漂亮。浙江农业之最梨擂台赛活动的开展,展示了浙江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新成果,同时助推浙江省梨产业创特色、创优质、创品牌、创实效,助力农业农村发展。
山西:运城水果出口平台建设进展顺利
本刊讯运城水果出口平台建设是山西省委省政府推进山西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省级战略之一。近年来,运城市委、市政府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始终把建设果品出口平台作为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举措,作为打造全省农业对外开放新高地的重要内容,按照立足运城、服务全省、辐射黄河金三角的定位,以国际视野规划,以国家标准建设,以特色优势引领,推进平台建设。
一是加大政策和财政扶持力度。为加快运城果业出口平台建设,运城市创新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果业提档升级的实施意见》《建强建优山西运城果业出口平台2020 年行动计划》和《“运城苹果”区域公用品牌宣传与使用办法》。运城市先后投入1 120 万元,在全市优选骨干企业9 家,对新增的9 条果品机械化分选初加工生产线予以补贴;投入300 万元,对15 家果品营销企业在购买贮藏加工设施设备等方面予以扶持补贴;投入220 万元,对新建或改造的4 000 t 恒温冷库进行补贴;投入60 万元,对全市6 个县(区)新培育出口企业工作进行补贴。鼓励企业扩大出口。运城市明文规定“在现有37 个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基础上,企业每新增一个国家或地区,财政一次性对企业补贴8 万~10 万元人民币”“从2017 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3 000 万元,用于支持果业发展”。通过奖补扶持,进一步提升了企业的标准意识、质量意识,增强了企业在加工、贮藏、分选、包装等环节的生产能力和水平,为保障果品出口奠定了基础。
二是建设起高效安全生产检验营销三大体系。为使平台建设尽快落地实施,运城市按照果品出口生产、检验检疫和贸易营销“三大体系”的路径推进平台建设。目前,出口生产体系渐具规模,先后建设水果出口标准化示范园区72个,认证出口注册果园222 个,出口认证面积达到2.28 万hm2;9 个县(市、区)被授予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示范区面积8.7 万hm2。创建果品生产安全溯源体系,生产“有身份证苹果”的果农近1 万户,追溯面积达到4 400 hm2。检验检疫体系初步建立,形成“2+4”检验体系,运城海关建成食品果品检验检测中心和全国唯一的温带果蔬重点检疫实验室,市县乡企四级建立果品质量速检平台,实现了出口示范园区全覆盖。贸易营销体系成效明显,持续在“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和边境口岸城市举办“运城苹果品牌行”推介活动,推动新疆各边境口岸成为运城果品出口的重要通道;支持恒温冷藏果库建设810 座,不断吸引果品出口经销商,推动运城成为区域果品集散地。
三是果品出口国家和地区快速增长。2017年以来,全市果品出口企业由19 家增加到74家,年出口量由15.6 万t 增加到38 万t(占全省89%),出口国家和地区由37 个增加到64 个。出口水果由最初的苹果、梨等传统品种,扩大到桃、油桃、樱桃、甜柿、石榴、葡萄等品种,已形成以出口为主的水果产业集群,成为当地经济新的增长点。运城水果在开拓国际市场上拥有几个第一,运城苹果代表中国鲜苹果首次出口美国,突破了我国向美国提出苹果出口申请17 年来的各项壁垒;运城油桃代表中国首次出口澳大利亚,开创了油桃进军高端市场的先河;运城苹果代表中国首次出口秘鲁,实现了我国苹果开拓南美市场的历史性突破。
(王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