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12-05程永胜徐骁琪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应用型制造业工业

程永胜 徐骁琪

1.引言

当前,在全球新一轮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经济全球化和多中心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全球制造业进入到深度调整转型周期,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日益激烈。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战略,强调制造业在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当中的重要性,促使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1]。近几年我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通过不断提升设计能力,加速对生产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型升级[2]。2019 年,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各部委正式印发了《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 年)》(工信部联产业〔2019〕218 号)(下简称“专项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为进一步改善我国制造业短板领域中设计问题,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为实现制造强国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该“专项行动计划”重点提到,鼓励工业设计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建设一批工业设计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出工业设计领域国际化设计人才,开展领军人才与制造业企业开展多层次合作,推动我国制造业设计能力稳步提升。从“专项行动计划”可以看出培育高端制造业设计人才,改革制造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要紧密围绕制造产业一线实际需求、对接产业及市场需求,同时结合我国“中国制造2025”建设需要,推广CDIO(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式[3]。高校应强化设计实践教学,努力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教育科学体系,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的建设,培养符合制造业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工业设计人才。通过构建应用型高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和制造业企业统筹融合的发展格局,完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可有效解决高校人才供给与企业人才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

针对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制造业企业人才需求与设计人才能力不匹配的矛盾,改善制造业短板领域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研究思路如下:首先,需要对当前应用型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剖析当前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与机遇。其次,对制造业企业发展现状进行走访调研,与企业相关负责人深入交流,获取企业对于设计人才的实际需求,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制定专业课程教学方案。要结合高校工业设计理论知识、设计实践内容、设计评价标准制定校企合作教学课程,努力将企业资源导入到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中,进而对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修订,构建企业需求导向下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1 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差异

我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始于20 世纪90 年代,部分新建本科院校为寻求错位竞争而提出了人才培养策略[4]。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社会发展、企业需求为导向,动态调整教育内容与培养方式,形成了应用型人才培养链、学科专业链与社会创新链、产业需求链的紧密对接,较好适应了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5]。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大量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民办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转型为应用型高校。

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而从制造业企业需求角度看,现阶段对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相比研究型高校以知识为主的教育体系,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则是以社会及企业需求为出发点[6]。根据具体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能力进行课程设置,着重锻炼学生设计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学校期间获得最大的就业机会。这就是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型与其他培养模式的最大差异。

2.2 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要求分析

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是面向企业需要培养职业型设计人才。明确的职业规划和价值取向,成了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因此,学生不仅要在高校内学习包括设计原理与方法、加工工艺与材料,生产销售与宣传等工业设计相关专业知识,更需要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只有理论与实践并行才能够有效地推动专业知识内容的拓展,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及设计实践能力。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能打破原有的课堂传授知识的模式,为学生提供专业性更强的项目教学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实现设计视野与实践能力的拓展。

工业设计作为综合性非常强的交叉学科,涉及设计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并非只关注产品设计本身[7]。因此,企业对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关注的重点在于设计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优化能力等方面。所以,高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该随着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而不断变化,将需求转变为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法和手段,动态制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2.3 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足

人才培养模式未考虑企业需求,导致人才供给侧与需求侧契合度不足[8]。设计人才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设计人才创新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带动设计本体从理念到方法的不断创新。但当前制约我国企业设计能力持续进步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设计人才的短缺。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校设计人才供给侧和企业设计人才需求侧两者衔接的关键点,受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因素影响,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契合度还存在诸多矛盾和不足。其根源还在于高校现有的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企业对设计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只有着力加强高校与企业合作,优化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途径、培养方案、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结构性改革,才能提升工业设计人才的综合设计能力,为制造业输送符合企业需求的工业设计人才,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的发展。

3.企业对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分析

曾几何时,设计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在企业发展中处于边缘化地位。而近年来,设计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设计创新,促使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需求是指社会发展的需求、市场经济的需求、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需求,它们决定着高等教育的理念、目标、体制、运作过程和质量评估标准[9]。因此,高校对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应根据企业需求,确定学生所需专业能力与培养方案;其中学生的知识由高校专业课程支撑,能力则是通过企业设计实践得到锻炼,保证知识与能力相互发展与互补。因此,研究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明确企业对高校工业设计人才能力的本质需求。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根据企业发展的新需求以及国际设计组织对设计人才的新要求,设计人才的分类变得越加详细。当前,在企业内部工业设计人才大致可以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三大类。其中,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企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对其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能力的考量,更关注的是项目实际操作技能和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优化能力[10]。因此,工业设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应该努力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灵活运用各类设计辅助技能和准确阐述设计意图的能力,锻炼良好的审美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对用户、市场、商品、消费等跨领域趋势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坚实的创新设计能力,如创意思维发散,思维收敛进行评价等能力[11]。

3.2 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专业学生在毕业之后凡是从事本设计专业工作的同学,绝大多数是选择进入企业设计部门或是独立设计公司。因此,在企业或是公司从事设计相关工作,就必须具备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这项创新活动本质就在不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的周期内迭代优化,最终完成一件又一件的优秀作品。为此就需要工业设计人才通过企业的实际项目进行针对性学习,锻炼其在产品开发周期内对应急事件的决策和处理能力。

3.3 持续学习与创新的能力

设计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的换代、技术的革新、信息的更迭和潮流的变迁,都在迫使工业设计从业者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创新能力。然而,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长年累月养成的行为习惯。因此,工业设计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不断总结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技巧,认识到持续学习的重要性,努力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才能解决不断变化的新问题,保持高效的创新能力。

4.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企业最需要的是“能做事,做事好”的工业设计人才,这对应用型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应用型高校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为社会、企业提供专业性人才,并以满足切实需求为目标。因此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根据企业需求,重点培养综合素养好、专业能力强、制作技能优的专业性工业设计人才[12]。同时,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关注“培养哪些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而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则要关注工业设计人才“谁来培养,为谁培养”两个核心点。因此,企业需求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包括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实现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还要包括校企合作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校企合作管理和评估制度等内容。

4.1 调整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模式当中人才培养定位是否正确、培养标准是否规范,是影响整个培养模式的性质与发展方向的关键要素。应用型高校应主动关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面向企业对于工业设计人才实际需求,对工业设计人才应具备知识结构、技能技术、专业素质等能力的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结合应用型高校的实际情况、专业特色和教学条件等因素,联合企业共同完成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的制定。

4.2 构建项目教学、实践基地等培养途径

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与理论研究同等重要。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项目教学就是根据企业实际项目制定教学方案,将企业的设计规范引入到专业教学体系中,将制造业企业实际项目引入校企合作模式中。直面企业需求保证了设计实践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锻炼设计专业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化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实际设计项目当中的应用,逐步形成正确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可促进设计专业学生了解企业项目开发流程及重难点,有利于学生工作后,能迅速地适应企业要求,快速提高解决实际设计问题的能力。此外,高校与企业在项目教学的基础上可以联合建立设计专业实践基地。企业利用高校的教学资源、学生资源、科研资源共同进行产学研成果转化;高校也可以利用企业先进的技术成果、设计规范和管理手段提升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效率,促进设计成果的转化与落地。项目教学、实践基地等培养方式可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企业与高校结合等多维度工业设计人才培养途径。

4.3 优化校企合作培养方案、方法和手段

企业与高校合作制定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社会需求及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工业设计人才应具备的设计能力进行教学方案的设定。针对设计理论知识、设计实践内容、设计评价标准等教学内容,需通过校企双方通过广泛行业需求调研、专家咨询共商共议确定。企业与高校不仅要共同教授设计理论知识、共同设计实践内容,还需要将设计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抓重点,分层次,逐步提高高校学生设计能力,形成企业资源引进来,学生实践走出去的产教融合教学方式。同时,企业需求会随着社会进步、行业发展和技术革新等因素动态变化,因此校企合作的教授方式、方法和手段也要紧跟企业需求而不断优化与更新。

4.4 明确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标准与评价机制

建立多元的培养标准。基于产教融合平台和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帮助高校及时的根据企业需求和行业发展调整和定位工业设计人才标准、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增强高校在课程设计实践过程指导配置的多元化。此外,企业与高校共同制度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标准,可以动态化的调整课程设置,优化高校设计实践指导过程,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联动,促进和完善工业设计人才能力成长体系的健全,更好地完成提高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的目标。

打破单一的评价机制。传统课程评价大多是由课程教师单方面地对学生课程表现、完成进度、作品质量、获奖情况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不免存在主观因素和惯性评价。而当企业作为课程教学的主体后,不仅可以引入企业的项目制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还能不断完善和扩展工业设计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根据全面复合的工业设计人才评价机制,推动工业设计人才评价整体从“分数高低”向“能力强弱”转变。通过课程评价促进学生主动性,建立良性长效的设计能力评价机制。

4.5 课程监管与条件保障

高校作为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供给方,不仅担负着设计人才培养的重任,同时还需要肩负其教学课程的监管工作。高校在监管过程中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的研究,积极调动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企业作为工业设计人才需求方,要积极为高校专业建设提供完善的条件保障,努力搭建产教融合的教学平台。依托企业丰富的项目资源和资金优势,利用高校中工业设计人才增加人才资源引入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整合供应链,用人才串联起高校、设计、制造业,形成稳定的企业人才结构,从而推动全产业的升级发展。

5.结语

在“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下,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本文以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作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对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需求分析,构建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两者的协同培养。该模式通过将企业需求引入到高校人才培养之中,通过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性转变,优化企业工业设计人才需求与高校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从而从根源上提升企业设计能力,改善制造业企业短板领域设计问题。这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工业设计人才培养的构建,促进了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需要的无缝接轨,为当下解决工业设计人才供需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探索。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FJJKCG20-063);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专项行动计划’推动下的应用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及评价体系研究”(编号:JAS20497)成果。

注释:

[1]张嵎喆:《积极应对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新挑战》,《经济纵横》2013 年第7 期,第64-67 页。

[2]王海英:《企业转型与自主创新的新模式》,《企业研究》2006 年第11 期,第1 页。

[3]崔海蓉:《产教融合背景下提高机制专业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9 年第2 期,第84-89 页。

[4]史金飞等:《能力导向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南京工程学院项目教学迭代方案设计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 年第2 期,第106-112、153 页。

[5]蒋海云等:《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培养大链的构建及实践》,《现代大学教育》2018 年第3 期,第103-110 页。

[6]闫朝华:《工业设计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6 年第2 期,第45-52 页。

[7]孙惠:《产教融合创新工业设计人才培养》,《中国高校科技》2019 年第9 期,第55-57 页。

[8]汪瑞霞等:《成果导向教育范式下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2019 年第32 期,第27-30 页。

[9]白逸仙:《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年。

[10]邱潇潇:《基于实践教学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实效性研究》,《装饰》2015 年第6 期,第128-129 页。

[11]王勇等:《工科院校工业设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年第11 期,第166-168 页。

[12]卢艺舟:《“双螺旋式”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新美术》2019 年第5 期,第124-127 页。

猜你喜欢

应用型制造业工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工业技术